病多气机逆乱,行气唯求法度

名医简介

董德懋(1912〜),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气病即气机逆乱,在脾胃病每多。从治疗方面,气壅阻滞行之,气弱虚衰则补之,气逆于上则降之,气陷于下则升之。如脾胃气滞可见脘腹痞满疼痛,食欲不振,呕吐恶心,嗳气吞酸,舌苔薄,脉弦等症状,可用行气之法。行气法不仅能止痛、除胀、运脾、和胃,还有解郁、化痰、祛湿作用,共部分方药尚有解表、平喘、舒肝、活血等作用。

临床常用的行气方剂,主要是加味乌药汤。方载《济阴纲目》,原用治肝郁气滞之痛经。肝为将军之官,性喜升发疏泄。情志不遂则肝郁,木郁则土壅,故疏肝理气亦可用治脾胃气滞病。加味乌药汤药味平和,行气止痛之功较佳。香附苦性平,入肝胃二经,为气中血药,而善疏肝解郁;乌药辛温香窜,上入脾肺,下入肝肾,用治胸腹诸痛颇宜;木香辛苦温,行气宽中,为上中下三焦气分要药;砂仁辛温,化湿行气,醒脾开胃。四药相须为用,同中有异,行气止痛,运脾和胃作用更臻完善。气滞则血瘀,方中延胡索活血止痛,故有“心痛欲死,速觅玄胡”之称。甘草和百药,又能缓急。故常以本方化裁出入治脾胃气滞诸证。

又用丹溪越鞠丸。脾胃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如脾胃气滞,当升不升,当降不降,郁滞于中,长此以往,则成气、血、湿、痰、火、食六郁之病,而以气郁当先。故治郁首当行气,越鞠丸以香附为君行气活血,疏肝理脾,切贴病机。它如川芎活血,山栀清火,苍术化痰湿,神曲消积食。气行则血行,气行则痰湿火食之郁俱解。临床用治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肝胆病,凡属脾胃气滞者多效。如合二陈汤,去神曲,加砂仁,即李梃《医学入门》六郁汤,用治气滞而有痰湿者。古人说得好:“气结则生痰,痰盛则气愈结”,因此行气可以化痰,化痰更须行气,本方即寓此义。

临床上脾胃气滞还常兼气逆病症,故常并用行气、降气二法,以《温病条辨》香附旋覆花汤加减,其中香附行气解郁,旋覆花降气化痰,二陈汤和胃降逆,苏子降气理肺,薏苡仁健脾化湿,以脾胃为中心,兼及肺肝,可谓独具匠心。原书用以治胁下支饮,移治呕吐,呃逆,腹胀,凡气滞不畅,痰湿上逆者,投之颇效。其证候特点,发作每与情志因素有关,静则病重,活动减轻,用补益或活血无效,脉弦滑,舌苔薄腻,如以苏叶、苏梗代苏子,行气宽胸更佳,如合半夏厚朴汤可治梅核气。

脾为阴土,喜温恶寒,喜燥恶湿。行气药大都辛香温燥,易耗气伤阴,故不可久用。特别对气虚或阴虚患者,常须谨慎,即用亦当合补气或养阴药物。

行气法还需根据病情,配合其他方法应用。如湿热内蕴则清热利湿,寒湿中阻则温中化湿,食积停滞则消导化食,肝气郁结则疏肝解郁,血脉瘀阻则活血化瘀。还可用花类药,如厚朴花、代代花、玫瑰花、绿萼梅;子类药,如川楝子、娑罗子;梗类药,如苏梗,藿香梗;叶类药,如枇杷叶,取其香气,缓其燥性,尤宜于虚弱患者。

行气还常与活血药配合。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病单用行气药无效时,每佐活血药,如当归、川芎、延胡索、泽兰、茜草等,酌用一二味即可,剂量不宜过大,以免喧宾夺主。

气有余便是火。辛温药只能行气开郁,豁痰消积,如气滞兼见火热病证,常须配以苦寒清热,如山栀、黄连、黄芩等,相得益彰,效果更好。

行气药在取得一定疗效后,宜中病即止。所谓治气之法,惟在适中。气积于中,固宜疏顺。如疏导过剂,则又反耗元气,致生下虚中满之证。因此行气药不可过用、久用。临床上行气得效后,常以六君子汤、归脾汤善后调理。归脾汤养血可以柔肝,以免肝气之横逆;六君子汤补气可以健脾,以御肝木之克伐。以行气开始,补益善后,亦可谓法外之法。

(陆寿康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胃痛痞满卷》
2
本条ID:15081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