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钟新渊(1923〜),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胃病常有,而治胃无常方,绝无通治胃痛之灵丹。胃病不论急、慢,而胀满,疼痛,嗳气,泛酸,吐逆,呕血或下血,是常见之症情,而尤以胀满与疼痛为最著。
胀满是胃气滞的表现。胃气降是其常,胃气升是其逆。嗳气、呕逆、泛酸等即升之病态。须知“升”之病,实属降之不及,故只有胃气降才无升之见证。然则胃气降,固不为病。若只降不升,胃所受纳之食物,须臾即下,怎能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磨运。从而推之,胃气虽主降,而降中仍有升,这正是为完成磨运蠕动功能所需。这个“升”并不为病。
慢性胃病之胀满,是因胃纳受限,升降功能减弱,饮食稍过量则滞于胃而成。这类患者,每惧进食多,而常限量,从而导致营养不足,体力因而减弱,胃之功能亦同时受累,是以胀满愈难改善。这一恶性循环,多起于情志郁抑,郁则气失通调,首先表现在消化功能上,渐渐演成慢性过程。如萎缩性胃炎患者,起于情志的多以进食不多、易饱满为其特征。
例1刘某,年55岁。
素有胃病,进食稍过则胃脘胀满不适,嗳气则舒,但无疼痛。时觉口干舌燥,苔薄白,少津质嫩。1984年经胃镜检查,胃粘膜有散在糜烂点,诊为萎缩性胃炎。病属气阴不足兼气滞,予益气养阴为主。方用:
或加沙参、玉竹、山楂,或间服白参3g、与瘦猪肉同蒸,经年余服药,或断或续。1985年胃镜复查,萎缩性胃炎好转,见陈旧性出血点。之后继服上方,间停间续,1987年3月复查,为浅表性胃炎,临床症状仅见口干而已。
可见慢性胃病之胀满,为升降功能减退所致。因该病例既是气阴虚之胀满,就不可专用行气解胀,再耗胃气,耗气则胀将愈加,并胃液受累,胃阴更虚。所以治疗以酸甘化阴益气为主导,方为合拍。但也有些病不属气阴虚者,则治法应有所变通。
例2刘妇。
因胃部胀满,每限量进食,惟恐过量,若不慎则饱胀难受,嗳气方稍舒,经胃镜检查及钡餐,均未发现胃实质病变,患者舌苔薄白,面少光泽欠红润。其纳食既少,必不耐多量药汁,药量从轻,俾其易于受纳运转,采取轻可去实法。方用:
煎汁1次,去渣和冰糖6g、溶化后,分2次饭前服。
服完10剂,进食增而未见胀满。将太子参改为皮尾参或白参。
此例药偏于辛甘温,甘温益气以促胃之运转功能,微佐酸甘以养胃阴。本方药味平和,宜乎调理,以待胃之功能自壮,并非全恃药力之意。
脘胀多因胃虚气滞,脘痛则多涉及胃的实体病变。中医历来把气与形(体)、气与血,看作一个整体,气形、气血相互联系,无论气病与血病,或气病与形(体)病,最终都累及另一方。胃脘疼痛,既是有形之病态,也会引起气之病变。一般说,先有形质的渐变,而后有气运不足之表象(胀满),所以胃脘痛多与胀满并存,当然也有只胃痛而不胀满的,但这是胃病的某一阶段性证情,若病变加重,也会出现胀满。从疼痛与胀满并见来判断,一般属于实证。且这种疼痛并无得食则安的现象,反有得食则剧的。疼痛得食则安者,则属于虚证范围。
例3孙某,煤校教师。
嗜烟。1983年冬初,感进食稍多则腹胀,不以为意,渐次胀满而疼痛。因之自控饮食,不使过量。1983年12月间,胃镜查见胃粘膜糜烂,并有芝麻样出血点,散布于胃体的三分之一,诊为糜烂性胃炎。患者于1984年2月就诊时,舌质暗红,苔黄白厚腻,口干,便燥,隔三四天解便1次,脉弦滑。考其证情,胃粘膜糜烂出血,胃痛而口干,为热郁于内,胃液受损,由形质先病累及气病致胃气滞,运转功能减弱而胀满,故舌苔呈黄白厚腻,病属实中兼虚证。自1984年2月至8月,分3个阶段治疗。前期3个月以清热化浊,行气活血法。方用:
中期3个月以益气养胃,润燥通运法。方用:
经2个疗程治疗,胃痛与胃胀明显减退,知饥食增。后期见胃纳渐复,大便虽不干,日便1次,但仍不爽,舌苔以薄白苔为主,但间或复见黄白厚腻苔,于是用养胃润燥,益气清热行滞法以善后。方用:
服药1个月,症状消退,胃镜复查,胃粘膜糜烂出血消失。此例前期用大黄是取其清胃之郁热,热泄则出血点不致加重,且可望其消退,故用量较重;末期之用大黄,是因舌苔之间见黄白厚腻,乃胃之浊邪尚残存,余热尚未全清,故用量轻;中期用药偏于调补,是因前期清疏已久,恐其复耗损胃之形气。待胃之受纳健运,功能增强,再清除余邪。终用通补之法收功。
上面是从疼痛与胀满并见的实中夹虚证而论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其疼痛“得食则安”,并不因进食而胀满的,这是形病尚未累及气病,宜作虚证治疗。用补形助运兼行气止痛法。方用散剂:
均研成细末和匀,每次服3g,饭前半小时或1小时用蜂蜜汤送服。
这个方可常用,有止痛、止血,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这里所谓治“形质”,即治“溃疡”。方中乌贼骨、白及、阿胶珠、甘草是治形之主药。溃疡愈合则胃之功能得保,溃疡出血可免。不过,治形质之药,可致“胀满”,故方中佐些理气药,这样就补而不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