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李浚川(1926〜),武汉市职工医学院教授。胃脘痛,原因复杂,见证不一,但最常见者,要以脾胃虚寒和兼蕴湿热者居多。
脾胃虚寒
临床所见虚寒性胃脘痛,并非沉寒痼冷,乃多由中阳不足所致。中阳不足,运化迟滞,气机不利,而疼痛、胀满、嗳气诸症遂见。辨证每因本证表现喜暖、喜按,饥时加重,得食稍安,并结合脉舌(脉多细弱,舌多淡而苔薄)诊为脾胃虚寒。实际只是脾胃阳虚,运化功能减弱,故治疗只宜甘温补脾,不宜大辛大热之剂。香砂六君子汤可作首选。因为该方甘温补脾,性味和缓,且有香、砂、陈、夏辛开行滞之品,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如能根据具体证情,加减应用,每多良效。也有人认为黄芪建中汤用于此证较为贴切。诚然,黄芪建中汤对此证也有一定的效果,但它甘缓之力有余,行滞之力不足,从临床观察来看,其实际疗效要比香砂六君子汤略逊一筹。
香砂六君子汤用于此证,虽然也应随证加减,但不宜繁琐,要有针对性和有规律性。如一般可加草蔻仁、刀豆子加强暖胃行气的作用。如气虚突出者,加黄芪;痛甚者加白芍;泛酸加瓦楞子、乌贼骨即可。切忌重复杂乱。只要加减得宜,每能得心应手。
例1邓某,女,35岁,工人。
患者3年来反复胃痛,常在气候寒冷或劳累后发作,症见脘痛,泛酸,喜暖喜按,得食稍安。诊得脉虚弱无力,舌淡苔腻,辨证为虚寒性胃脘痛。治以健脾和胃,缓中止痛,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服上方3剂,复诊时诉疼痛、泛酸明显减轻。再进原方5剂。数月后,因公来我处述及,病已痊愈。翌年冬又因感寒复发,仍仰前法治愈,现已4年未见复发。
脾虚不运,兼蕴湿热
此证多见,但由于虚中夹实,往往不易辨认。从临床表现看,因为是久病,虚象明显,甚至还有食少便溏,四肢欠温等脾胃虚寒之证,而内蕴之湿热反被掩盖,其实只要稍加留意,便可问知患者有口苦和烧心感,察舌也常可见薄黄苔或黄腻苔,大便虽溏,但便出不爽或时干时溏。所有这些都是内蕴湿热之候,脾虚是本,湿热是标。因此,在治本的同时,必须兼治标,也即是补脾健运的同时,还须佐用苦寒以清化湿热,故仍可取香砂六君子汤合香连丸再加地榆、苦参每奏良效。
或谓香砂六君子汤甘温补脾,辛香行气,似与湿热不合。殊不知脾虚是本,湿热是标,如果不补脾而只清湿热,便是舍本逐末,无疑是错误的。况香砂六君子汤甘温补脾,性质平和,又有香、砂辛香开结,也有利于清湿热的药发挥作用。所以本证用辛热之品,不仅无妨,而且也有必要。另一方面,苦寒的黄连、苦参,也无碍脾胃,因脾恶湿,苦能燥湿,湿去脾自健运。这样组方用药,既不悖于理,又能切于用,故应用多效。
例2男,52岁,黄冈县某小学教员。
患者常胃痛嗳气,逐年加剧,于1979年10月来汉检查,胃镜发现胃部多处粘膜充血、水肿,胃小弯处糜烂,并取出组织作病检,认为有恶变趋势,建议手术治疗,患者未同意。诊见胃痛,嗳气,胀满,饮食减少,大便不实,便出不爽。脉弦滑,舌紫苔黄腻,辨证为脾胃虚弱,湿热内蕴,治以健脾和胃,清热化湿。
处方:
嘱服5剂后,如无不适,可间日1剂。3个月后复诊,诉胃已不痛,饮食增加,惟仍嗳气多,食后微胀,大便时干时溏。原方去苦参加赤芍12g,嘱3日服1剂,并注意饮食,忌辛辣及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