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李翰卿(1892〜1972),山西省著名中医。腹泻和痢疾在急性阶段本是一个非常容易治愈的疾病。但是如果积滞内停反用补涩以助其滞,寒湿中阻反用苦寒败胃以助其湿,湿盛泄泻反用寒凉以损阳气,表证者不先解表反用治里以促表邪内人,肝邪犯土者不予舒肝抑肝反用解毒治痢,则非但泻痢不减,反而最容易由急性转为慢性。由于久泻久痢大多是由误治或延误病机所引起,所以虚实寒热夹杂证尤多,因此治疗时尤应注意虚证中的实,实证中的虚,寒证中的热,热证中的寒,以及主在此脏此腑而兼及他脏他腑的情况,即某些医家所说的独处藏奸和兼挟证。根据临床所见以下列五种证候为多见。
痰湿阻滞,寒热夹杂此证特点是除大便稀溏,一日数次外,并有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口干或口苦,不能吃冷、硬或肉食。
若从寒热的多少、虚实的多少比例看,又可分为三大类。
其一为痰湿阻滞、热多寒少证:证见大便稀溏,一日数次,食欲不振,偶见恶心欲吐,甚或呕吐,口苦咽干,胃脘痞满,吃肉食后痞满加重,腹鸣作作,舌苔白或黄白腻,脉滑或滑而小数。治宜苦辛通降。生姜泻心汤加减:
若胃脘有压痛者加枳实6g,大便稀较重者加焦白术9g,吃肉食加重者加焦山渣9g。
其二为痰湿阻滞、热少寒多证:证见大便稀溏,1日数次,胃脘痞满,食欲不振,时有脐腹冷痛,吃冷性饮食或遇冷时腹痛加重,口干或不干,舌苔薄黄或薄白,脉弦缓或弦而稍紧。治宜苦辛通降。连理汤加减:
其三为痰湿阻滞、久泻伤阴证:证见大便稀溏,或偶兼粘液便,食欲不振,恶心欲吐或时而少量呕吐,胃脘痞满,五心烦热,口舌生疮,舌质红无苔,吃辛辣或油腻食则口舌痛,手足时出斑疹,皮肤干燥或脱屑,烦躁失眠,脉滑数。治宜除湿化痰,佐以养阴。缩脾饮加减:
若胃脘痞满较重者加枳壳9g,胃脘有压痛者加焦槟榔4.5g。
本证寒之有无可从饮食的喜畏上探查,寒热的多少可从脉象上去鉴别,伤或无伤阴可从舌质上去认识。
虚实夹杂,积滞不化此证特点是大便稀溏有粘液,一日数次,偶有腹痛和里急后重,食欲不振。
若从寒热比例的多少去分,大致有两类:
其一为寒多热少、积滞不化证:证见大便1日数次,里急后重,大便呈稀溏粘液便,吃冷性饮食或遇冷时腹痛加重,舌苔白,脉沉细弦。治宜温中导滞。理中大黄汤加减:
1周1〜2剂,不可多服。
其二为热多寒少、积滞不化证:证见大便1日数次,粘液脓血稀溏便,微有里急后重,五心烦热,舌苔薄白,脉弦滑数。治宜苦辛通降,养阴导滞。驻车丸加减:
隔日1剂,不可连续服。
导滞不可伤正,扶正不可留邪,此所以采用补泻均缓的关键。
肝郁气结,木邪犯土此证特点是胁痛,或脐腹一侧疼痛,生气时诸证加重,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稀溏,脉弦。
根据病位的不同,可分为肝邪犯土、脾虚不运和肝邪犯土、大肠气滞两类:
其一为肝邪犯土、脾虚不运证:证见胁痛,或脐腹一侧疼痛,痛则欲泻,生气或思想不愉快时加重,或兼有头晕头痛,心烦失眠,舌苔薄白,脉弦细。治宜舒肝健脾。逍遥散加减:
其二为肝邪犯土、大肠气滞证:证见少腹疼痛而坠胀,大便稀溏,一日数次,头晕头痛,失眠心烦,舌苔薄白,脉沉。治宜舒肝理气,健脾导滞。香砂丸加减:
本证鉴别的关键是病位的偏上与偏下,气滞的偏多与偏少,其鉴别的方法主要是症状与脉象。
脾虚失运
此证的主要特点是食后即泻,大便稀溏,疲乏无力,脉濡缓。
根据寒热的多少和阴阳虚衰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其一为气阴两虚证:证见食后即泻,大便稀溏,疲乏无力,舌苔薄白,脉濡缓。治宜健脾止泻。参苓白术散加减:
其二为脾虚寒盛证:证见食后即泻,大便稀溏或久泻溏便,腹痛,疲乏无力,纳呆食减,舌苔薄白,脉濡缓而弦涩。治宜健脾温中。资生丸加减:
若舌苔黄,食后胃脘不适,食欲不振者,加黄连3g,干姜3g,焦三仙各9g。
其三为脾虚痰湿不化证:证见胃脘痞满,食欲不振,口淡乏味,大便稀溏,舌苔白,脉缓。治宜健脾和胃,除湿化痰。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若胃脘有压痛者加焦三仙9g,枳实9g;若年高体衰,消瘦乏力者,改予焦白术4.5g,鸡内金6g,共为细末,1日3次,1次1g。
脾肾阳虚
此证的特点是黎明前腹痛泄泻1〜2次。
根据脾肾之间阳虚的多少比例,大致可分为脾虚为主和肾虚为主两种:
其一为脾肾阳虚,脾虚为主证:证见胃脘、脐腹冷痛,五更泄泻,舌苔薄白,脉弦大而紧。治宜温中健脾,补肾止泻。附桂理中合四神丸加减:
其二为脾肾阳虚,肾虚为主证:证见黎明前肠鸣腹痛泄泻,偶有腰痛,舌苔薄白,脉弦。治宜补肾止泻。四神丸加减:
在辨证立法基本正确时,久治仍然无效,可能有以下几点审识不细,亦当引以为戒。
1.辨证不细。例如:脾虚失运的泄泻久用参苓白术散无效,多兼有食后满胀的食滞不化,应加消食导滞的焦三仙,若仍不效则多因处理寒热不当所致,如挟热者,少佐黄连;挟寒者,少佐干姜、肉豆蔻即可。
2.认证有误。例如五更泻,久用四神丸无效,其或因兼有脾胃虚寒而未温中,或因把兼有早晨泄泻的一日数次的寒湿泄泻误认为五更泄泻。
3.用法有误。例如虚中夹实的泄泻,或温之过甚而火炽,或消之过甚而伤正,或寒之过甚而损阳,故久泻难止者,特别强调缓图,或微予导滞而停药数日,或以丸散少进,至正气渐复而愈。
(朱进忠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