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孙一民(1919〜),安阳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神气怯弱,故素有脾常不足之说。小儿泄泻,除有与成人病因相同之处外,常与饮食积滞、内热炽盛、忽受惊吓或用药不当有关,使脾胃受损而致泄泻不止。其根本原因当责之于脾。临床治疗以健脾利水为大法。其自拟小儿止泻散,疗效颇佳。
小儿止泻散方药组成:
上药为1岁儿童用量,每日1剂,分3〜4次服完。
本方治疗小儿久泻者,常获桴鼓之效。本方由健脾、利水、止泻三组药物组成。脾虚,消化运输功能失职,排泄水湿功能失常,致水留肠道(湿盛),清浊不分,并走大肠发为泄泻,方中苍术、白术、莲子、扁豆、山药健脾,可恢复消化功能;通草、茯苓、车前子利水,可使水湿从小肠吸收,自小便排出,此即“别开支河”;诃子、肉豆蔻止泻。健脾、利水是治其本,所以方中以健脾利水两组药为主,方中收敛药为辅。标本兼治,收效良好。
对一些兼证,要辨证兼治。有因惊者,惊不去则泻不止;有因热者,热不清则泻不止;有因食积者,积不去则泻不止。
小儿神气怯弱,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受外界的刺激。因惊而泻的主要表现为:指纹呈青紫色;白睛变蓝色;两耳尖皮肤温度偏低;头发呈束状或向上呈直竖状;人中周围至鼻唇沟外皮肤呈青色;山根及太阳穴处色青;双手握拳时,拇指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为惊泻轻症,拇指夹在中指与无名指间为惊泻重症;睡觉露睛;大人抱着时,小儿双手抱紧大人的颈部,或用手抓紧大人的衣领、头发等;小儿吃奶时常咬奶头;白天时时惊战,睡时突然哭叫;大便色绿发粘。凡此12症,临床但见2〜3症即是,不必悉具。治疗时,可在上方中加钩藤、蝉蜕等药。亦可用挑惊疗法,主穴选百会、风府、长强。配穴选双侧耳尖、印堂、人中,每次选3〜4穴。使惊去而泻止。
内热过盛的患儿,通常表现为烦躁不安,大便热臭味大、发粘、色竭。方中可加黄连炭,达清热止泻之目的。
饮食积滞者,则宜加和胃助消化药,如谷芽、麦芽、鸡内金。
此外,小儿用药须戒克伐脾胃之品,临诊时常见因医者用芒硝泻下而致婴儿久泻不愈者。
在临床摸索出一套小儿腹泻用药规律,可辨证应用:
1.便稀而次数多:苍术炭、白术炭、莲子、炒扁豆、炒山药健脾止泻。
2.便稀如水:干姜、附子温阳止泻。
3.久泻不止:罂粟壳、赤石脂、禹余粮收敛止泻(新患腹泻不宜用)。
4.腹胀:姜厚朴、诃子、香附行气散满消胀。
5.纳食不佳:神曲、谷芽、麦芽、鸡内金和胃助消化。
6.恶心:陈皮、竹茹、藿香和中。
7.呕吐:砂仁、豆蔻仁、扁豆衣、扁豆花止吐。
8.发热:苇根、连翘、桑叶、豆豉解表退热。
9.惊战:钩藤、蝉蜕、茯神、朱砂安神去惊。
10.口干唇干:石斛、麦冬生津养阴。
11.精神萎靡:人参、党参、太子参补脾益气。
12.四肢发凉:附子、肉桂温里回阳。
13.小便量少:通草、茯苓、车前子、薏苡仁、赤小豆淡渗利湿。
14.小便黄热:泽泻、竹叶、山栀利尿清热。
15.脱肛(久泻阳虚下陷):黄芪、升麻、桔梗补气升阳。
16.肛门红:黄连炭清热止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