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加人参汤为主治婴幼儿暑泻

名医简介

谷振声(1920〜),浙江温州医学院教授。

婴幼儿暑泻,常发生于夏秋季,故西医学亦称为“婴幼儿夏秋季腹泻”。以哺乳期婴儿较为多见,停乳后,婴幼儿发病率则渐见减少。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骤,变化较快,如不及时抢救,常有生命之虞。临床主要证候:初起大便如水样,有酸臭气,伴有白色奶瓣,泄泻如注,1日少则10余次,多则达20〜30次。一二日内即见严重脱水现象。口大渴引饮,小便短赤,甚则无尿,严重时涕泪俱无,目眶下陷,似睡非睡,睡则露睛,实际已是半昏迷状态。或者辗转反侧,躁扰不宁。舌苔黄燥,焦干芒刺,或光剥无苔。脉沉细而伏。伴发热,吐乳,甚至四肢厥冷,出现热深厥深之象。

暑泄,前贤虽偶有论述,大都是指夏日过食生冷,寒凉伤脏,而为呕吐泻利腹痛等证,指的是大人暑日受寒的疾病,并不是夏秋季婴幼儿腹泻。至于治法,大都以温中散寒为主。但上述方药只可应用于大人寒中洞泄,如于婴幼儿夏秋季腹泻,则万万不可轻投。

《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云:“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婴幼儿腹泻,以其症状来推断,可以称之为“暴注下迫”。《五运行大论》:“南方生热,其性为暑”。由此可见,婴幼夏秋季腹泻,属于暑热,毋庸置疑。叶氏曾云:“暑必夹湿”。由此看来,夏秋季婴幼儿腹泻,究竟以热为主,还是以湿为主?邵新甫说:“暑与湿,为蕴蒸粘腻之邪也,最难骤愈。若治不中窍,暑热从阳上蒸,而伤阴化燥;湿邪从阴下沉而伤阳液浊,以致神昏耳聋,舌干龈血,脘痞呕恶,腹泄肢冷。先生用意,宗刘河间三焦论立法,认明暑湿二气,后者为重,再究其病。大凡六气伤人,因人而化。阴虚火旺,邪归营分为多;阳虚者湿胜,邪伤气分为多。至于治气分有寒温之别,寒者宗白虎法,清者如犀角地黄。”夏季婴幼儿腹泻,以伤阴化燥为多,应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方,再加救阴生津之品,如鲜石斛、鲜生地、玄参、麦冬、竹叶、连翘、滑石、西瓜翠衣或西瓜汁等药,无需葛根芩连或七味白术等方。盖芩连能燥湿化火,苓术渗湿伤阴。此证治以甘寒救津,暑热一消,其泻自止。宗白虎加人参法,以清阳独胜之热,屡试屡效。

忆1949年夏,谭孩,男,周岁左右,未歇乳,大便溏泻已2日余,初则日10余次,后达20余次,洞泄如注,伴有白色乳瓣,形似蛋花汤样,溅地散开一大片,呈酸臭气。有吐乳发热,而四肢逆冷,精神疲惫,似睡非睡,目眶下陷,睡则露睛,口大渴,引饮不止,舌苔黄燥,焦黑起刺,脉细数沉伏,危象毕露,举家惶恐不安,此暑泄热厥也。热深厥亦深,亟投仲景白虎加人参汤,药用:

北沙参9g、生石膏12g、知母9g、鲜石斛12g、鲜生地12g、麦冬9g、玄参9g、滑石9g、竹叶5g、连翘6g、西瓜翠衣30g、粳米9g、生甘草3g。

每日2剂,煎成后,令稍凉,不拘时,日夜饮服。

复以西瓜汁代茶,不时饮服,以解口渴。因其四肢逆冷,可以竹叶铺阴湿处,令小儿卧其上。另以黄泥和水为浆,用湿毛巾覆儿腹,再摊上泥浆,干则另换湿桨。

如此一昼夜,药尽2剂,洞泄渐减,四末渐温,发热亦缓。因处方见效,当日午后泥浆暂先停用,次日原方再服1剂而安。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儿科卷》
2
本条ID:15027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