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黎炳南。百日咳是儿科较为常见的一种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伴有鸡鸣样的吸气回声为特征。祖国医学称为“顿咳”、“疫咳”、“鹭鹚咳”等。下面仅就对本病分型辨治,作一简介:
异中寓同,自拟百马良方黎氏治疗百日咳的特点:首先是异中寓同,同中有异。所谓异中寓同者,是指抓住本病痉咳频频这一主症,自订“百马汤”(百部、马兜铃、炙甘草、大枣)作为治疗本病各期的基本方,随症加减,常获显效。马兜铃味苦而微辛,性寒。苦辛可宣降肺气,寒能清泄肺热,其性轻扬,故能入肺,除热化痰,治咳逆连连不止之症;百部甘苦微温,擅于温肺润肺,止咳降逆。近代实验证明,二药均有较广的抗菌功效,且马兜铃有舒张支气管和祛痰作用;百部能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因而,二药相配,同为主药,一寒一热,可依临证需要而加减调配,或存其性,或取其用,故各类型百日咳皆可投之,运用得法,于痉咳阵阵之症颇有捷效。炙甘草、大枣既可补中润肺,又能调和诸药。盖因马兜铃味苦难咽,且性寒易伤胃气。而病者咳逆频频,时日迁延,必耗肺气,故炙甘草、大枣二药扶正、调味,于方中独当一面,与主药相伍,相得益彰。临床不管证属何型,只要阵咳之症尚存,皆可以“百马汤”为基础,加减施治。
同中有异,不拘一方一法所谓同中有异者,即不拘泥于一方一法,而于临证中审症求因,辨证施治。黎氏认为,把本病分为初咳期、痉咳期和恢复期,可以有助于了解病情的进退;但更重要的,还必须对病因病机作进一步的了解。病位有表里之分,亦有在肺、脾或肝、肾之别;病邪可有风、寒、湿、燥、热、痰之异;正气又有强弱之殊,凡此等等,均应细察详审,从而区分不同证型,作为处方用药的依据。(详见病案举例)黎氏治疗本病的另一特点,是非常强调注意患儿的体质特点。盖因小儿为脏腑柔嫩之体,本病日久迁延,咳逆不止,肺气易为耗泄,甚则子病及母而致脾气虚弱,或金不生水而累及肾脏。故元气亏损,是本病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之百日咳好发于体弱小儿,因而临床所见,虚实并见者往往较多。故用标本兼顾之法,如见有虚象存在,随证配以健脾益气或益阴补肺等法,而不局限于何证何期。正不复则邪不去,故曰:对体虚者,能否果断而又恰如其分地治以攻补兼施之法,是本病速愈的关键所在。
黎氏对药量的轻重,寒热的调配,尤为切当。例如马兜铃性寒而味大苦,婴儿服之往往吐出,故运用此药,常以轻剂取效,并配甘和之品,以调其味。体属虚寒者,更助以温补之品,故药量虽小,而收效则大,常获事半功倍之功。
一、外感风邪,痰热束肺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卫外机能未固,易受外邪所袭。肺司呼吸,主皮毛,风寒犯肺,邪毒闭郁,又易化热,致肺气不宣。表现为发热,流涕,咳嗽,痰黄,夜咳较甚等症。
例1金某,男,2岁,1979年11月2日初诊。
发热2天,体温38℃,鼻流清涕,咳嗽有痰,夜咳较甚,每晚阵咳10次左右,咳时面红流泪,口干唇红,舌苔薄白,脉滑数。有密切百日咳接触史。血象:白细胞12.1×109/L,淋巴0.68,中性0.26,大单核0.04,酸性粒细胞0.01。
处方:
二诊:11月5日,服3剂后,热退,咳嗽减,每晚阵咳仅1〜2次,口干也减,但出汗多,胃纳欠佳。
处方:
服4剂病愈。
本例初起类似外感风邪,故佐以疏解清热之品,使邪从外泄。但当热退邪却后,由于素体虚弱,标去而本虚,故即转用健脾养肺之法,以培土生金,正气恢复,其咳自愈,不宜继用清解。
二、痰浊互结,肺络受阻
痰浊久恋化热,咳嗽不已,肺络受阻,宣降不利。症见咳嗽阵发,连续不断,面红发憋,涕泪俱出,痰液稠粘,不易排出,咳甚呕吐粘痰或伴食物。
例2邝某,男,3岁半,1979年11月26日初诊。
咳嗽3个多月,时现气促,近日来咳嗽加剧,表现为阵发性咳嗽,痰多,夜间尤甚,每晚10余次,咳甚欲呕。前用四环素、庆大霉素、非那根止咳合剂等,均未收效。检查:肺呼吸音稍粗,未闻干湿性哕音,苔薄,脉细数。血象:白细胞9.7×109/L,淋巴0.65,中性0.27,杆状0.02,嗜酸0.06。
处方:
二诊:共服7剂,咳嗽大减,偶而晚间阵咳1〜2次,且每次延续时间甚短,痰量减少,胃纳及二便已属正常,舌苔白,脉细滑。处以陈夏六君汤加马兜铃、百部、麦冬、沙参、五味子,以健脾益肺,进4剂。数月咳嗽,随之消失。
此例由于久咳未愈,中气大虚,痰浊内停,肺络受阻,宣降不利,故用百马汤治其痉咳,加陈夏六君汤、苏、葶、鹅管石以温中化痰浊,并用麻黄宣肺散寒,则顽痰除,浊邪消,复其清肃之权,故咳乃愈。
三、病程日久,阴虚邪恋
肺阴不足,正虚邪恋,病久日延,耗伤肺阴,余热留恋不去,低热不退,咳嗽昼轻夜重。
例3王某,女,5岁,1979年3月23日初诊。
反复咳嗽5月余,夜间增剧,为阵咳状,喉中有痰,但不易咯出,咳甚欲呕,近月来午后热,体温在37.5℃左右,经中西药治疗,收效甚微,舌质红、苔白厚,脉细数。
处方:
二诊:服4剂,体温已正常,咳嗽较前减少,胃纳转佳,知药中病机,仍守上方继服7剂而愈。
长期反复咳嗽,气阴受损,故咽红口干,痰难咯出,舌红,潮热。治以清金养肺为主。方用百马汤合黛蛤散加沙参、麦冬,又以党参、陈皮、法半夏健脾燥湿,使其寒热相须,清补相益,温润得宜,故顽疴痼疾,乃迎刃而解。
四、中运不健,肺脾两虚
平素体质虚弱或病后正伤,症见面色萎黄,咳嗽无力,纳呆食少,大便稀溏,自汗盗汗。
例4甄某,女,3岁,1979年11月19日初诊。
平素体质虚弱,易得感冒。二旬前发热咳嗽,经治疗后热退,但咳嗽延今未愈。来诊时,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每天阵咳20次左右,夜间尤多,胃纳呆滞,咳时面赤,汗自出,痰白,唇色淡,舌质淡,苔白,脉细弱。血象:白细胞37.6×109/L,中性24%,淋巴76%。
处方:
二诊:4剂后,咳嗽较减,胃纳较进,卧睡盗汗,脉舌同前。
处方:
服7剂后阵咳次数每晚仅1〜2次,精神胃纳均较前好,出汗减少,后仍用上方继续调理而愈。
形体素虚,中气不运,而致生化无源,加上久咳伤肺,故本证表现气血俱损,肺脾两虚。此例邪浊虽盛,但正气大虚,故处理之法,先以马兜铃、百部、麻黄攻其邪,陈夏六君扶其正,继则重用调补气血,健脾益肺,佐以五味、龙、牡固肾纳气,而获显效收功。
(谢昭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