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江育仁(简介)

江育仁,男,1916年生,江苏常熟人。少年即从师学习中医,后又在上海中国医学院学习,并跟上海名医徐小圃重点学习儿科专业,于1938年毕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儿科专业。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全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并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辞典》。

江氏在从事医疗、教学、科学研究60年的历程中硕果累累:指导过一批中医儿科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了大批的中医药人才,曾主编《中医儿科学》、《实用中医儿科学》等大型丛书及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等12部著作。

本文着重介绍江氏倡导的“脾健不在补贵在运”和对乙脑、疳证、麻疹肺炎分型、中医分证等学术观点,并介绍了防止呼吸道反复感染和如何运用温法、上病取下法、以及运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疗多种疑难病等方面的临床经验。

江氏提出发展中医学首先应着眼于培养一支卓有基础,勇于创新的新生力量,他们必须能“医”、能“写”、能“讲”、能“科研”的主张,这些看法在文中亦有阐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江育仁,男,又名骏声,1916年生于江苏省常熟。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毕生从事儿科工作,现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中医药学会儿科委员会名誉理事长。

江育仁14岁时患了一场大病,当时医生诊断为“伤寒症”。虽请医服药,但病情却日渐加重。家人曾三次登门请求一位名医诊治,而那位名医却拒不应诊。江已病得昏昏沉沉,几将无望。幸得亲戚请来一位专治伤寒的大夫,经他精心治疗,连如何煎药、喂药、护养等,也交代得清清楚楚。病愈后全家对那位医生感激得“恩同再造”。

那场大病之后,激起了江育仁学医的决心,父亲对他说,学医可以,但一定要当个好医生,如果光有医病的本事,而没一颗“割股之心”也是枉然。

江育仁学医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常熟县儒医李馨山,他是晚清末科秀才,擅内、妇、儿科,为琴东西石桥王似山世医的高足(王似山即原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核物理学家王淦昌博士的尊翁)。李师训徒,既严且爱。尝谓:“文墨不通,难当医工;秀才学郎中,等于拾根葱”。比喻学习中医一定要有较强的古文基础,所以李师授徒,既训医经,亦教古文。

李师授徒,还有一套严格的学律,他对学生提出三条约法。即在四年的学习期中把规定的必读书本按要求修完,认为《素问灵枢类纂》、《金匮心典》、《伤寒来苏集》、《本草从新》4本古医籍是基础的基础,要求非但能背熟,还得在抽查考核时能讲出道理。三条约法者,即:书本不熟不得临证;书法不工,不准写方;不修礼貌不带出诊。他说:“这是王氏门相传的学风和学规。”当时由于不能适应老师治学的严谨,在同期五个同学中就有两个退了学。

江育仁出师后,荫于老师的盛名,就诊者日渐增多,但在诊治变幻多端的小儿科疾病时,多次发生医疗纠纷,加之旧社会“同行必妒”,声名一时骤降。同时在自愧见闻浅陋,贻误苍生的感触下,乃毅然再作深造,负笈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并有目的地随上海名医徐小圃重点学习小儿科专业。

江育仁在从事医、教、研60年的历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提出了不少很有见地的学术观点。如对儿科急性热病“流行性乙型脑炎”,倡立了热、痰、风证的辨治规律;呼吸道反复感染小儿的发病因素是“不在邪多而在正虚”;调治小儿脾胃病,提出了“脾健不在补贵在运”等著名观点。主编有《中医儿科学》、《实用中医儿科学》等大型丛书和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的统编教材等12部著作。90年代初,为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列入《世界名人辞典》。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江育仁》。汪受传 郁晓雄 韩新民 陆力生 殷明 整理
2
本条ID:141637
免责声明
1
本站中医方剂内容为研究性资料,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不构成对您的任何建议、指导。
2
请不要依据本站信息自行用药,否则,责任自负。
3
可能有些药物如犀角,现在已经是国家保护动物,为了保持古方原样,未作更改替换,请自行甄别。
4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Hidden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