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廷瑶,浙江省宁波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从事儿科临床七十载,学验俱丰。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全国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之一,上海市名中医。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儿科专著《幼科刍言》、《幼科撷要》两册。前者曾获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二等奖,后者荣获1994年上海市卫生局科技三等奖。其“独特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研究及其机理探讨”的课题,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度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董氏家学渊源,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及中医基础理论,临床强调明理、识病、辨证、求因、立法、选方、配伍、适量、知变。四诊首重望诊,尤其对察面色观舌苔,积验甚多。治疗小儿热病急症,主张为病邪找出路,给病人存津液;调理儿科杂病,崇尚扶土健脾,法当轻清;对新生儿吐乳症,创用按压舌根“火丁”法,取得95%的有效率,并荣获科技成果奖。其总结的轻、巧、简、活、廉、效的儿科用药六字诀,是董氏几十年临床经验之结晶。本文介绍的惊痫、喉梗、喘憋、腹痛、热病、肾积石等6个案例,对我们了解董氏的学术经验颇有启迪。
医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处处有推己及人的想法。必须谙之于医理,娴之于实践,更须有仁者之心,灵变之术,方可无负于人民赋予自己的崇高职责。
——董廷瑶《幼科撷要》
董廷瑶,男,字德斌,号幼幼庐主,190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中医世家,其先君水樵公于天命之年方获独子,钟爱倍至,然督教严厉。幼年时即聘请饱学老秀才,教读经、史、子、集,唐、宋范文,自此晨昏勤读背诵,进而能文作赋,为学习中医打下扎实的古汉语基础。15岁起,严父亲自督教医经典籍及汉唐方书,精读《素问》、《伤寒论》等经典,继而各家学论,尤以宋明以来的《小儿药证直诀》、《幼幼集成》等儿科专著,均一一教研,并在临证时悉心传授,指点迷津,使其尽得家传。三年后,慈父不幸弃养,不得不在弱冠之年独立应诊。自觉涉世未深,学识犹浅,旋于诊余游学于同邑儿科前辈石霖汝先生门下,又遍访名师,虚心求教,勤学苦研,参悟各家的临床经验,博采众方,结合祖传,运用于临床,持之以恒,医艺日进,登门求治者日众,名扬浙宁城乡。
抗日战争开始,为避战祸迁沪,继续悬壶业医,兢兢业业,撷伤寒、温病学说为核心,以家学遗训为羽翼,精通哑科,擅治热病重症。1958年负责麻疹抢救工作,对麻疹逆症昼夜观察,苦思冥想,辨患儿两颧苍白,乃气血阻滞,疹毒不能外泄,旋向内陷,危殆立至,遂创用活血解毒法,辄能疹透热降,力挽危症,使死亡率大为下降,取得突出成就,得到市卫生局表彰,光荣出席全国传染病大会,交流发表了“中医中药治疗麻疹的体会”[上海中医药杂志(3):1959]和“麻疹辨证论透”[上海中医药杂志
(1):1962]。多年临床实践对小儿疳、泄、惊、痫诸病的诊治均有独到之处及有效验方,每获奇效,医术造诣精湛,董氏儿科成为沪上颇具影响的流派。
1959年晋升为上海首批主任医师之一,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1980年被聘为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市中医学会儿科学会顾问;1983年任上海市高级科技职称评委会委员、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历任静安区第三至七届人民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现退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被聘为上海市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
董氏虽已耄耋之年,仍寝馈岐黄,老犹不辍,70年临诊实践,学验丰衍,诊治儿科诸疾,师古而创新,推理论病,推理论治,选方用药,辄能得心应手,疗效卓著,于急病危症重在识病明理,匠心独具,对疑难顽疾,常另辟蹊径,创立新法,屡建奇功,活儿无数。晚年笔耕不辍,已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儿科专著《幼科刍言》及《幼科撷要》两册,阐发其诊治心得,体会经验,皆真知灼见。前者获上海中医药研究院的著作二等奖,后者荣获1994年上海市卫生局科研三等奖。其“独特手法治疗婴儿吐乳症的临床研究及其机理探讨”的课题,业已完成,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度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并获上海市科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因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大贡献,1991年10月国务院颁发表彰特殊津贴证书,被选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