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抗老保健学说源远流长,富有特色,是祖国医学的组成部分。它基本上符合科学原理,在实践中也行之有效,有很高的价值,这里谈一下个人的点滴体会。
清静养心,得神者昌。重视精神情志对身体的影响,是中医的传统和特点。调摄精神主要是不使情志变动过分。《素问·疏五过论》指出:“离绝菀结,忧怨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汤液醪醴论》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说明严重的精神变动,会导致脏腑气血的紊乱。《千金方》提出了戒十二多、宜十二少,如少怒、少忧、少悲、少思之类,即为了保持“形与神俱”,《医抄类编》所谓:“养心在凝神,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形全。若日逐劳攘忧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当然,少思并不意味着连正常的脑力活动也不能进行,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说:“心不可无所用,非谓必如槁木死灰,方为养生之道”就是此意。
余禀性耿直,心胸坦荡,即使偶有情绪激动,也能很快平复;平日考虑业务多,计较物质条件少。在遭到“四人帮”迫害时,因自己一生治病救人,问心无愧,精神上仍能保持稳定,这些在客观上都符合中医的精神调摄要求。
节食养脾,戒除偏嗜。饮食的调理,重点在清淡,适量,不要偏嗜。《素问·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常政大论》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体味经义,一方面食谱宜广,不可挑食;另方面也说明应避免过量。《医方集解》引苏东坡《养生颂》说:“已饥方食,未饱先止”,这一点在老人尤应注意。《千金方》提倡“食欲数而少”,认为“夜饱损一日之寿”,告诫“厨膳勿使脯肉常盈”,“老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是饮食不节易致腹胀食滞,妨害健康。
古人对五味有精湛的研究,《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长有天命”。若久嗜专味,形成脏气偏胜,如嗜辛喜辣,内火较亢,易致伤阴;偏好酸味,每有嘈杂,甚则胃病;多食肥甘,易患脾瘅,发为消渴;尤其是咸味,经言多食则心气抑、脉凝涩,现在知道,过咸对心血管系统确有害处,故《千金方》提倡“常学淡食”。
酒有通脉辟秽之功,但当戒酗酒。《吕氏春秋》说:“无以烈味重酒”,《千金方》说:“多饮酒者,伤神损寿”。确实,嗜酒往往是许多疾病的起因,总以少饮不饮为宜。
余不饮酒,不抽烟;饮食较少,定时定量,选易于消化之物,炙馎、厚味从不多吃;冰饮之类,非盛夏不入口,经言形寒饮冷则伤肺,实亦伤脾,小儿、青年犹禁恣啖,何况老人。节饮食以保胃乃摄生延年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起居有常,动静合宜。葆养精气,有赖于起居、生活习惯的调摄,《千金方》认为宜鸡鸣后起床,盥洗进食,徐步庭院,“心无妄念,身无妄动”。同时节欲也很重要,经言“入房过度则伤肾”,养生以不伤为本,老子所谓唯啬,则“莫知其极”,此即“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盖肾为先天之本,精为生命之基,若精气亏虚,肾元大伤,势必致早衰、夭亡。
《吕览》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为喻,说明适当的运动十分重要。华佗亦谓:“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过劳过逸皆有害,经旨五劳所伤,既有不当久行、久立、久视,又云久卧伤气、久坐伤肉;并提出了逸者行之,及“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素问·至真要大论》),这对摄生延年也很重要。
余长期保持步行的习惯,借以作为一项运动,锻炼体力。在劳累时也采取静坐,作为精神的休息,不那么强调姿势、呼吸,只是排除杂念,似亦不失为简便易行的方法。
未病早防,药饵抗老。中医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提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老年气血虚衰,患病之后,易见病邪深入而变症蜂起,故应重视预防;已病之后,更应及早治疗,这是养老所不可轻忽的。《中藏经》说:“基本实者,得宣通之性必延其寿;基本虚者,得补益之情必长其年”,说明用药饵培本固元,调和气血,对抗衰老有一定的作用。但药物究属补偏救弊,不能无的放矢地乱服久服。
余已年届九旬,体力脑力有所减退,但只在病时服药,冬令略进滋补,至今身体尚可,除临诊外,还担负单位的顾问工作,从事著述和讲学,且有不少社会活动。所以能够如此,是日常生活有合于养生之道也。个人管见,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