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缙,辽宁省黑山县人,国内外著名针灸专家。早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后又结业于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针灸师资班。
1956年参加了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建所工作,1985年又主持了该所扩建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和黑龙江省非药物治疗中心工作。
现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研究员、主任医师,兼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理事长,东北针灸经络研究会会长,黑龙江省针灸学会会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审组成员。
张氏在针灸经络研究方面主要致力于针刺手法、针灸古典文献校释和循经感传的研究。
他在临床上用针少,用穴巧,擅长飞经走气、气至病所以及用针取热取凉等手法,临床效果极佳。在经络研究方面,最早提出提高循经感传阳性率的激发方法,提出并论证了隐性感传的存在及其理论意义,还提出循经感传具有普遍性、潜在性(隐性)、可激性、可控性、趋病性、效应性、循经性和变异性。此理论体系在指导针灸临床方面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在古典针灸文献研究方面,张氏历时20年为国内外奉献了一部百万字的巨著《针灸大成校释》,还对《针方六集》进行了校点。本文着重介绍张氏在针刺手法和经络研究方面的学术精华及临证特色。
张氏的成就还体现在他作为一名真正的学者所具有的高瞻远瞩的战略胆识。他在1978年就提出了针灸学术的分科方案,并撰写了分科内容大纲。在把中医推向全世界方面,他更是倾注了极大的热忱。在本文的医论医话中,读者定会从中感受到一代针灸名家的学识、胸襟和卓见。
张氏曾多次应邀到德国、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日本、俄罗斯、瑞士和阿联酋等国访问讲学,深受国外学者的赞誉。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编写了《针灸大成校释》、《中国针灸荟萃·针灸学分卷》等专著,多次荣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和部以上及省医药科技成果奖。张氏先后七次被载入美国传记中心和英国剑桥的《世界名人录》,并分别被该两组织聘为理事和终身研究员。他还被美国、法国、匈牙利、日本等国的中医针灸学会聘为名誉会员和顾问。
总之,纵观全文,能了解到这位历经坎坷,百折不挠,勇于开拓进取的针灸名家的治学方法和学术经验,对拓宽自己的思路,将有所启迪且受益匪浅。
腠理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神存心手之际,可得解而不得言也。
——郭玉(《后汉书·郭玉传》)
张缙,原名张国梁,男,汉族,1930年9月4日生,辽宁省黑山县人。现任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主任医师、研究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分会理事长,东北针灸经络研究会会长,黑龙江省针灸学会会长。兼任辽宁中医研究院、福建泉州华侨大学、安徽中医学院、甘肃中医学院、光明中医学院的顾问、特邀研究员及名誉教授。先后被德国、瑞士、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日本、美国等国的针灸学术组织和团体授予名誉称号。1980年任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针灸针麻专题委员会委员。他于1988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是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近年来他七次被收入美国、英国的传记机构所编著的《世界名人录》,并聘为该机构的研究员和终身理事。他曾任黑龙江省第五届政协委员,黑龙江省第七届人大常委,省七届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
张氏1951年毕业于沈阳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在东北军区后勤部卫生部第26后方医院工作,历任实习医师、医师、代理主治医师等职。于1955~1956年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针灸师资班学习。1956年调入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前身),担任建所筹备组成员兼秘书,并负责针灸经络研究室工作。正当他励精图业之时,却于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全家下放到黑龙江省林口县刁翎乡,被“监督劳动”。在这样的逆境中,他仍钻研针灸医术,开始《针灸大成》的研究工作,并完成了控制针感性质和传导方位的研究。1962年他戴着右派帽子,被调回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又协助当时领导,打开了针灸研究的新局面,成为当时全省的针灸研究中心。1966年“文革”开始后,他再次被下放到黑龙江省阿城县亚沟药材种植场当农工及药工。1968年被“揪回”本单位反省室,他利用写反省材料的机会,总结了针灸研究和经络研究的思路及心得,为后来经络研究打下了基础。1971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针麻研究,抓住这个机遇,他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全省组织了大规模的科研协作,开展了针麻原理循经感传规律性研究,取得了循经感传的第一批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在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先后任主治医师、副研究员、主任医师、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在他的努力下,原祖国医药研究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于1985年改建为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并任院长。在任期间,使省中医研究院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同级学术机构中,占有领先地位。被卫生部定为国家针灸经络进修教育基地和中药剂型改革基地,并与28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机构建立了联系,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业务往来。
张氏是国内外著名的针灸学家,他从事针灸工作30多年来,编著校释了针灸专著6部,撰写学术论文87篇,有12项科研工作获得了国家、部、省等各级科研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
在经络研究方面,张氏结合自己针刺手法的专长,从控制针感传导发展为控制感传,从方法学着眼与临床密切结合,他的研究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他提出声电鍉针激发感传的方法,使感传阳性率由20%提高到70%以上,在特定病种上提高到98%。他首次提出隐性感传及隐性显性循经感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理论。隐性感传和其转化规律的提出,是循经感传研究的一个突破。他倡导的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研究至今仍是全国经络临床研究的中心课题。他提出了循经感传八个方面的规律性,升华为一个理论体系,对认识经络的全貌,指导针刺手法的临床,发展经络理论均有很高的价值。这一“七五”攻关研究课题获得了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他1976年提出的“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经络研究工作程序,被第二届合肥全国经络感传经验交流会所采纳,作为全国经络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针刺手法的研究方面,张氏早在50年代末提出了一套有关控制针感性质和传导方位的方法,它具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张氏从古代手法中分类按韵厘定出二十四式单式手法,又予以定性、定序和术式流程,并拟定了各法之操作标准。举凡针刺补泻,行针得气,复式手法等均有系统之阐发,他与当代各家共肇针刺手法发展之新高峰。张氏驾驭手法之功力,已到相当之境界,在针刺手法研究的许多方面达到了权威高度,受到国内外针灸界的重视。他多次应邀去亚、欧、美各国讲学,均获得极大成功。每次讲学他都在现场演示各种手法,他的成功演示,博得了热烈欢迎,为我国针灸学术争得了荣誉。
在针灸文献的研究方面,他是《针灸大成校释》的主编和主要执笔人,这项研究1963年被定为国家医学科学研究10年规划课题,经过20年的艰苦努力,这部百万字的巨著于1984年出版。这部书是我国建国后在针灸古典文献中的重要成果。该书校勘610处,注释2999处,于1989年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出版总署1992年全国古籍整理研究三等奖。他的另一部针灸古典医籍《针方六集(校点本)》也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他还主编了《中国针灸荟萃·刺灸学分卷》以及其他多种著作。
张氏多年来致力于针灸教育事业,早在1956年他就办了黑龙江省第一期针灸师资班,1979年以后以他为首的省针灸学会和省中医研究院举办了多期针灸专科班、师资班。由于他的努力,在省中医研究院建立了卫生部针灸经络进修教育基地,举办了全国首届两年制的针灸研究班,与中国中医研究院合办了第一、二、三期攻读硕士学位的针灸研究生班。他又各方奔走将省中医研究院研究生招生名额由3名扩大到15名,由本院自筹资金办教育,连续三年共招收针灸、中医、中药三个专业的40多名硕士研究生,以为本院培养后继人才,他们已经全部毕业并获得了医学硕士学位。张氏还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培养了13名博士研究生,已有8名毕业。
张氏于1984年提出了把中医药学向全世界全面地传播,即中医世界化的建议,以使世界医学呈现中医和西医双峰并翠,二水分源的局面。此间,他还进行了另两项软科学研究,一是提出了生物、社会、心理和自然新的四因素医学模式,以补充和区别于当代国际上通行的美国恩格尔的三因素即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和四因素医学模式指导下的第四医学(预防医学为第一医学,临床医学为第二医学,康复医学为第三医学)即长寿保健医学;二是与欧洲国家中医药合作的研究,这项研究是把中医药向全世界传播的一项具体措施,是为在欧亚大陆桥上布局这一战略性筹码进行的先头准备的研究。
张氏30多年来从事中医研究工作,可谓历尽艰辛坎坷。他具有百折不挠的奋进向上精神,卓越的组织才能和超人的胆识,是一位精于科学技术研究的学者,又是一位中医药宏观战略方面的专家,这使他在循经感传、针刺手法、古典针灸文献及中医软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为我国的针灸事业和中医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