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带徒,师传徒受,是我国几千年来一直延续下来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方法。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这文明,这文化,是怎样代代相传下来,又不断地得到发扬光大的?显然,首先应归功于教育。而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师徒承授的方法几乎是唯一的方法。如果说它是失败的方法,那么中国文化何以流传至今!我认为这是非常成功的方法,是我国历代教育家用自己的心血凝结而成的有效方法。
但是,“五四”以来,随着欧风东渐,“新学”即起,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主要形式的光荣传统却每况愈下。及至解放以后,师徒承授的教育方法即或在中医界尚得些许保留,人们也多以历史陈迹视之,故其师、其徒的社会地位也多在等而下之之属。在中医界,人们视中医院校的学生为正统,而视学徒出身的为“杂牌”。有不少同志工作多年,水平并不亚于院校出身的中医,只因没有一纸文凭,而长期为职称、晋级而奔波,更有一些同志被长期拒于医门之外,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徒弟跟师学习到底能不能学好?事实是最好的回答,历史也早有评定。我国几千年来就是靠着师徒承授的方法把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流传至今,并代代有所发展。虽然在现代科学某些方面我们落后了许多,但那不是因师徒承授的学习方法的毛病,而是近代封建王朝的锁国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
现代国内外的教育体系中,都有导师带研究生这一教学方法。一个导师带一个或至多二三个研究生,无论从学习方法还是从师生比例来看,都和我国传统的师带徒方法一模一样。各国名牌学校的教授强调要通过带研究生发扬导师风格,来保持学科的优良传统。也就是说,导师、研究生的体制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学术继承人。
这就奇怪了,本来导师和师傅一样,研究生其实就是导师的徒弟,为什么当今在国内,尤其在中医领域,一提起徒弟,一提起师带徒就认为是低水平的,是落后的方法?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师带徒的方法今天还不得不用,是因为我国中医教育还落后,中医学校太少,培养不出那么多的人才,同时又要照顾老中医,是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落实中医政策出发的一种权宜之计。平心而论,这种提法是应当斟酌的。
师带徒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确能培养出人才来,特别是中医学这门知识型与技术型相结合的学科,更适于师带徒的学习方法,因为中医学只有口传口授、耳提面命才能学到真东西。我国古代出现的名医数不胜数,这些名医又写下浩如烟海的医学名著,名医、名著代代相传,不断发展,才形成今天的中医学术体系。只要你承认这套学术体系高明,就不能不承认师带徒的方法正确。很难想象,落后的乃至错误的方法会培养出高手名家。
当然不能否认,目前确实有些跟师学徒的中医水平不高,但那是由于中医多年来处于一种十分恶劣的环境之中,多数学徒文化水平太低,师傅中有真知灼见、高水平的也太少,而不能归罪于师带徒这一教育方法。这些师傅和徒弟,能使中医学术接续下来而没有绝传断代,并能在一定领域里为群众治病,也就很不容易了。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强调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因而有必要对师带徒进行一番认真的研究,使这种方法不断完善,使它为培养中医人才服务。如果每个省能带500名徒弟,就等于办了一所很象样的中医学院。这样,既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又节省了大量经费。现代中医教育也应当从“师带徒”中找到它应当汲取的养分,用以完善中医教育(特别是临床教育)。如果能够在学完基础课之后,甚至在学基础课的同时就有计划地以师带徒的形式提早在临床上实践,或许能大大提高现在的中医教学质量。
从今天的现实来看,当然发展学院教育是主流,是方向。但从我国国情看,从中医学术特点看,也应给“师带徒”一定地位。如果把那真正具有较高水平的徒弟先集中一个时期,学好基础,再分别用较长时间由较高水平的师傅来带,是可以培养出不低于中医学院水平的医生的。
师传徒受,再加上全国中医自学考试来把关,这难道不是切实可行的好方法吗?过去在社会舆论中,对“师带徒”的种种说法多是不公正的。为了中医事业现在和将来发展的需要,必须为徒弟正名。要广泛宣传,纠正过去那种带有偏见的看法,要从道理上讲清,要从实践上论证。
现在我们的中医队伍里,有相当多的人是徒弟出身,他们是战斗在第一线上的生力军。然而他们却在为职称、晋级而苦恼、奔波,这该是多么大的耗费?为徒弟正了名,就可以大大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
我们的许多老一代中医专家也都是徒弟出身,为徒弟正了名,他们也会扬眉吐气,也解开了他们心上的一个疙瘩。对这些事,他们自己不好开口,但他们何尝不时时为此心烦?现在还有一大批中医学徒在学习,有些省份承认了他们的学历,多数省份还是不想解决,为徒弟正了名,这些问题也就好处理了。
为徒弟正名,是在完善中医政策中应当重点解决的问题。希望全国的中医同道,特别是担任中医领导工作的同志们,对此重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