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创新并重、医教研齐举的中医学家杨维益(简介)

杨维益,北京市人,1935年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1979年晋升副教授,1980年于日本国立癌症中心任访问学者。曾任北京中医学院中医二系主任、副教务长兼科研处长,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诊断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及博士后流动站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筹)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北京市专家组成员,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聘为传统医学顾问,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杨氏现为全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顾问及中医康复分会会长、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副理事长兼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出版国内第一部《乳癌》专著,获全国医学科学大会奖,《老年医学》、《中医康复医学》先后获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主编出版《中医诊断学》及编写博士生教材《中医古籍考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9名。自着、合着近20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承担国家及部级中医科研课题多项,获国家七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卫生部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本文介绍杨氏临证强调五脏以肝为主,中医古籍文献与考据辨伪及临证经验等,颇具新意,值得一读。

善学者贵乎述,尤贵乎作……贯通众家之说固难,作述一家之言尤难。博览群书固难,独辟门径尤难。

——汪喜孙《从致录·再示左生书》

中医科研的任务,不仅是发现中医学的不足,也要发现西医学的不足;不仅是发展中医学,而且要以发展西医学,创造新医学为己任。中西医之间的关系不是证明、被证明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彼此取长补短,共同在医疗保健事业中发挥作用,进而创造新医学的伙伴关系。

——杨维益

杨维益,自幼随父学习古文,初步奠定阅读古书的基础。初中时就读于上海的圣芳济中学,打下了英文的基础。195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是我国50年代培养的第一批中医大学生。先后师从施今墨老中医的门人祝谌予、孔伯华老中医的门人马龙伯及原卫生部中医顾问秦伯未先生,学习中医理论和内、妇科,在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方面具有一定造诣。1962年毕业后一直从事中医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1974年出版我国第一部乳癌专著《乳癌》,获1979年全国医学科学大会奖。1978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81年在全国首先恢复建立中医诊断教研室,重视学科建设,在学院的中医教研室内率先建立生化、脉诊与计算机实验室,多次编写、修订教材,并将教材译成英文,供国外使用。校勘出版中医基础理论及诊断学的古典医籍如《医灯续焰》、《人身通考》等;重视运用科学的方法整理与研究中医古籍,编写研究生的学习教材《中医古籍考辨》,并发表了近百篇中医科研论文。注意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系统研究中医的辨证理论;与北京大学合作,研制出模拟老中医诊病思路采用人工智能语言的中医专家系统。主持研制出国内第一个中医问诊的教学及教学评估系统。对中医脏象学说进行研究,并将中医的肝主疏泄、脾主肌肉的理论与运动医学相结合,发现理气中药能够增强肌肉的运动能力,将理气药物运用于运动医学中来解除疲劳。1984年,接受卫生部下达的任务,首次系统整理中国康复医学的文献,参加并主持编写四部康复医学专著,在中医康复人才培养、中国传统康复医学体系的建立方面作出贡献。曾获得七五攻关重大科技成果奖与全国医学科学大会奖(国家级)、4项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和2项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在中医学术发展方面作出了一定成绩。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继承创新并重、医教研齐举的中医学家杨维益》。杨维益 整理
2
本条ID:14070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