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荪主任医师是浙江省著名中医,其祖父系名儒兼名医,悬壶沪杭,誉满杏林,杨氏自幼耳濡目染,矢志习医。从医60余年来,学验俱丰,硕果累累。无论是在中医药理论发展上,还是临床诊疗上,以及中医、中药的科学研究方面,都做出了卓著的成绩。他不但是一位根基扎实的中医学者,而且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家,在慢性肺心病及各种老年病上,多有独特的诊治方法和确切的疗效。本文系统介绍了杨氏的学术成就和临证特色
,并通过相应的医案评析,相互印证,医论、医话和经验方等各个部分都密切联系临床实践,内容十分丰富。学习本文,除了能系统了解杨氏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之外,更能学到杨氏临证诊疗中的大量独到的经验体会和具体治法,对于提高自己的理论造诣和诊疗水平,将会有极大的帮助。
坚持学术争鸣,大胆改革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继承发展中医。
——杨继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创刊十周年题词第十一卷第一期)
杨继荪,男,原名希闵,祖籍浙江余杭。1916年2月10日出生于杭州一个中医世家。祖父杨耳山,清孝廉公,系名儒兼名医,悬壶沪杭,誉满杏林。他自幼熏陶渐染,矢志习医,继承祖业。又在祖父影响下,喜研文史,爱好诗词,从小诵读四书五经,以及《古文观止》、《东莱博议》等。至1932年高中毕业后,即随祖父学医。侍诊之余,悉心攻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并选读金元明清诸家论述。朝夕钻研,孜孜不倦。三年后,因祖父病故,又从名医徐康寿学习两年,在徐师谆谆教导下,医术逐日见长。学成后在杭城设诊开业。
由于历起沉疴,深得病家信赖,故医名随之鹊起。
1950年参加杭州市中医师学习班,组织了联合诊所——联合中医院。1953年进入国家医疗机构工作。先后担任业务和行政领导职务。虽身兼数职,工作冗繁,但仍立足临床,坚守不渝,上午门诊经常要看到下午一、二点钟,还要参加院内外的会诊,有时要赴省内外远道出诊。及至退居二线后,亦从未脱离临床。
坚持定期病区查房,为中青年医师分析病案;作专题讲座,传授他近60年来的实践经验;并利用晚上时间处理病人的来信咨询,备课,审阅稿件;为许多中药厂生产新产品提合理化建议;为中青年医师的科研投标审题,帮助他们提供理论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方药。百忙之中,还不忘参加各种对社会有益的义诊活动。
治学方面,他平生谨严有序,推崇求实精神,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方法上,主张循序渐进、博览深求、持之以恒、学以致用。他常说:“‘书海无边勤为径’,知识需要累进,决无捷径可走”。并告诫学生:“读书最忌浅尝辄止、一曝十寒”。勉励青年医生:“要通晓文史,学有功底,才能精研医典,发皇古义”。提倡:“要知己知彼、善集众长(包括现代医学知识在内)、独立思考、不断实践,才能融汇新知、发展医理”。因而,他既坚持学有渊源、继承前贤,又重视兼收并蓄、开拓创新。
学术上,他认为古代经典医著是中医学的理论根基,金元明清各家学说则是在经典医著上的继承和发展。他们通过反复实践、推敲,逐步充实完善了前人之所未备,从而启迪后学,有的甚至有所突破。随着时代的推移,中医的发展亦将无终止。如辨证论治是中医之精髓,千百年来在临床证治中显示了其无比的优越性。但从发展上看,辨证论治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既要继承、又要发展。他认为中医治病,贵在辨证。而辨证之关键,在于掌握疾病的性质及临床演变规律,使立方下药、有的放矢。他在治病过程中,时常体现出熔伤寒、温病于一炉,集各家之长而活用,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风格。临证辨治,他十分注重审证求因、治病求本。他说:凡病之起,必有其因。《内经》:“治病必求于本”之求本,既包括探索人体先天之本和后天之本,求其阴阳盛衰之偏颇,也包括追究导致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求其发病起源之由来。治病求本亦即求因明本,意在从根本上治疗疾病。他在审因辨治方面思路开阔,善于采用寻根探源、证因合参的方法审明标本,尤其是疑难杂病的证治,更显示其独到之处。此外,他又认为医学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先进医疗仪器在不断更新,以及边缘学科间在不断渗透,因而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必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对疾病的判断,不能仅凭直觉来分析,应把中医辨证与现代科学方法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上进行辨证,也就能更准确、更深入地认识疾病的性质,尽早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如他对心脑血管病变、呼吸、消化系统及老年病的证治,重视前人“久病必瘀、“久病入络”的论述,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实践体会,并时常参考现代医学有关“血瘀”和“活血化瘀”方面的科学研究资料。擅长运用祛瘀疗法,以大剂量的活血行瘀药,阻截瘀与病之间因病致瘀、因瘀致病、互为因果的不良循环,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在中医事业上,他担任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与附属医院院长期间,曾明确提出了办院方向:“发扬中医优势,开展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办成一个临床、科研、教学三结合,具有现代医学科学水平的中医院”。为发展中医学制定了奋斗目标。在教学工作上,他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医教合一”,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育质量。在他历程半个多世纪的医学生涯中,就是沿着这条路走过来的。1956年,担任浙江中医研究所临床组组长,为了发挥中医优势,他将当时死亡率较高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作为科研课题,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研究。与潘澄濂、朱承汉等同志合作,主持撰写了《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730例总结报告》刊于《浙江中医杂志》1959年第6期。该文总结了浙江省1956~1958年部分中医中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经验,从中医观点进行分析,阐明治疗规律和卫气营血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并指出在辨证上除以“卫气营血”为纲领以外,还存在“湿从热化”和“热为湿遏”的偏热、偏湿之不同,强调江南水乡湿重的一面,辨证分型成六个类型,为中医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提供了比较系统的参考资料。1958年,他又开展对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研究。由于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病程漫长、病情复杂,且多伴有各种夹杂症,难以接受锑剂治疗。
因而在治疗措施上宜采取“中西结合”的方法。辨证施治、审因求本,改善体征以配合锑剂三日疗法。经临床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切实可行。既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症状,增进了体力,又为锑剂疗法创造了条件。他先后与潘澄濂、李启谦等同志撰写了《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临床研究》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55例临床疗效总结报告》,发表于《浙江中医杂志》1958年第7期和1959年第10期。肯定了中医辨证施治和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在临床上的重要意义及其优越性。1965年,他担任浙江省卫生厅名中医验案整理小组组长,与吴颂康、林软廉、裘笑梅等同志合作,主持编写了《叶熙春医案》,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曾受到广大中医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医疗实践中,他十分重视与现代医学科学相结合,倡导用先进科学技术仪器武装中医。认为许多疾病,只有明确诊断,才能采取正确无误的治疗措施。因此,他在主持附属医院工作时,积极增添现代医疗仪器设备,开设一些中西医结合的科研项目。如血液病、肺心病、老年病的研究,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在肺心病的研究中,对该病的证治见解精辟,匠心独具。提出“血瘀”是肺心病形成以后,不论在急性发作期或缓解期的治疗上均应关注的共性问题。他将活血化瘀方法贯穿于肺心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提高了肺心病的治疗效果。同时撰写了一些有关肺心病证治的参考资料。如1973年撰写了《中医对肺心病的认识与证治问题》,1975年与浙江医科大学陈过教授合写了《肺心病防治手册》。近年来,他还指导肺心病临床研究组开展“冬病夏治”法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缓解期的临床研究。该项科研于1990年通过省级鉴定。
1990年又为《浙江省名中医临床经验选辑》撰写了《肺心病诊治的几点体会》(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同年,他的部分医案被编入北京中医学院董建华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北京出版社出版)。
在中药临床研究方面,他认为中医中药唇齿相依,中药剂型改革是发展临床学科的关键。
他兼任杭州胡庆余堂药厂、杭州天目山药厂、兰溪一新药厂等技术顾问。他提议杭州胡庆余堂药厂将传统中成丸药“杞菊地黄丸”剂型改革为“杞菊地黄口服液”;为杭州天目山药厂、杭州第二中药厂提供治疗气管炎、糖尿病的验方,制成“复方淡竹沥”、“养阴降糖片”中成药。上列产品分别于1983年、1984年、1985年通过省级鉴定,目前已推广使用,并为广大病家所乐用。其中“复方淡竹沥”还远销于东南亚地区。最近,他又为杭州第二中药厂提供治疗失眠健忘的验方,制成滋阴养血、益智宁神的“安神宁心冲剂”,此外,他为医院制剂室先后制定了治疗感冒、咳嗽的“复方板蓝根冲剂”、“清热止咳糖浆”;治疗失眠的“五参安神糖浆”;治疗偏头痛的“头痛灵”,经临床应用,皆有良效。同时,他又为医院各科研小组提供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快速型心律失常”和治疗“溃疡性消化不良”、“反流性消化不良”、“吞气症”等病症的有效方药,尚处于深入研究观察中。除了中药剂型改革,他对国家星火计划亦颇为关注。由他提供处方与杭州永久橡胶制品厂共同研制的“千年健中药强力圈”于1991年通过省级鉴定,该圈已销往南朝鲜等地。今年他与浙江椒江市新技术开发研究所共同研制的磁药颈枕、磁药护腰、磁药护胸系列新产品,目前亦通过了省级鉴定。
他不仅专长医术,具有高深的中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画艺术爱好者,诊余之暇,偶尔书画,挥毫维妙挺秀。且时常以医会友,使杏苑画坛交相辉映。在他的客厅里,四壁挂满了名家书画,有何香凝老人的梅花、傅抱石的山水、郭沫若夫妇的题辞等。在这里,腊梅的傲寒清香,山水的挺秀闲逸,书法的遒劲豪放,不正是对他高洁品性的写照、对他术精德高的赞美吗?的确,他在工作上任劳任怨、医术上精益求精,对事业忠心耿耿。他治病救人,对待干部群众都一视同仁。他常说:“对待病人要做到上下一致、朝野一致、认识与不认识一致。”他的高尚医德,在病人中也是有口皆碑。曾经在《人间》上发表了“三千里寻医记”的丽水市政协一位同志,在给他的致谢信中说道:“在我家属三年求医的困难日子里,得到您的热情关怀和帮助……愿人世间同志情同志谊永存”。这由衷的肺腑之言,表达了众多患者的心声。由于他这种悉心为民的高贵品质受到了大家的爱戴和敬重,多次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如今,他为振兴中医事业,培养中医人才继续贡献力量。现任浙江中医学院顾问、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保健委员会委员暨专家组成员、浙江省中医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浙江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学组顾问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