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根据前人治痹方药及临床实践,将痹证分为风寒湿痹证急性发作期与慢性期方。风寒湿各有所胜,可于临证加减。
1.风寒湿痹证急性发作期用方:川桂枝、防风、羌活、独活、苍术、防己、徐长卿、生苡仁、桑枝、秦艽、五加皮、威灵仙、白芷、鬼箭羽、葛根、海桐皮。如痛甚偏重于风寒加淡附片9克、制乌附块6克、细辛5克、姜黄9克、白芷9克;偏重于热重用徐长卿,加玄胡、葛根、海桐皮;如偏重于湿加重苍术,桂枝减量;苔白滑腻加草果、厚朴、干姜。
《景岳全书》指出:痹证虽以风寒湿合痹为大则,并有属阴属阳之分,阳证即属“热痹”,《顾氏医镜》认为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起,就是风寒湿痹,“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为热痹”。并提出以通经活血、疏散邪滞,降火、清热、豁痰为治疗大法。又如王清任提出痹为瘀血致病之说,提出逐瘀之法为别具一格。唐容川《血证论》、张锡纯《衷中参西录》对痹之属瘀者亦颇多阐发。
热痹用药:防己、晚蚕砂、制僵蚕、苡仁、秦艽、桑皮、忍冬藤、虎杖根、徐长卿、连翘、知母、羌独活、桂枝(量少为导引药)。
痛风在发作期的症状类似热痹(有血尿尿酸增高)。药用:
防己12克、苍术9克、黄柏12克、知母12克、秦皮15克、忍冬藤30克、徐长卿30克、花槟榔12克、苏叶6克(后下)、川芎12克、留行子12克、晚蚕砂20克(包)、泽泻30克、炒莱菔子12克。
李东垣、朱丹溪单独创立“痛风”。李东垣《兰室秘藏》认为痛风病因主要是血虚,朱丹溪则认为有血虚、血热、风、湿、痰、瘀之异。《丹溪心法》云:“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瘦人肢节痛,是血虚”。故痛风患者治疗上除药物外,尚需控制调理饮食结构,以减少发作机会。
2.慢性期方(气血两虚):痹证初起在肌表经络,久则留连筋骨,深入脏腑,引起全身病变。
多见正虚邪实之证。药选:独活、桑枝、防己、秦艽、海桐皮、威灵仙、当归、黄芪、防风、白术、川芎、生地、牛膝、姜黄、徐长卿、桂枝、党参、石楠叶、细辛等。
喻嘉言特别强调痹证日久,关节变形,僵硬者未可先治其痹,而应先养血气。因此,痹证后期出现阳虚,阴阳两虚者皆应予顾本养虚,标本同治。关节变形者可在养血顾本基础上用蜈蚣、葛根、地龙、乌梢蛇、伸筋草等。对已导致脏腑之痹,如“心痹”、“肾痹”等当以别论。
(李明富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