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学派的继承者和创新者王祖雄(简介)

王祖雄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50余年,是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王氏17岁开始学医,后来又到私立上海中医学院深造,还跟已故南京名医张简斋临证学习多年,得其心传。在张先生的影响下,王氏也学宗易水,强调脏腑标本虚实辨证,善用温补调理气血阴阳,治病求本;同时也从实际出发,法取各家,博采众方,主张临证遣方用药要平正通达,切合实用。王氏长于诊治内科、儿科、妇科疾病,对脾胃病研究尤深,见解独到,经验丰富。如认为脾胃病单纯的虚证或实证都很少,往往是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其病机主要是“脾(胃)虚—气滞—湿阻”,而这三个环节是相互关联的;临证要详细观察病人饮食、大便、舌苔、脘腹饱胀四个指征的变化;治疗上健脾(胃)、理气、除湿相结合,虽有主次之分,却相辅相成。

王氏很重视临证思路与方法。本文从识病辨证、谨守病机,审时度势、因势利导,缓缓图治、慎出奇兵,燮理阴阳、补偏救弊,用药轻灵、毋伤胃气,上下交损、先治其中,天人合一、治病法时等七个方面总结了王氏诊治疑难重症的思路与方法,有理论,有实践,颇有临床指导意义。

医论、医话十则,言简意赅,每多经验之谈,发人深省。

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比只有一种知识和经验的人更易产生联想和独到的见解。

——泰勒

王祖雄,男,1918年生,江苏省江阴县人。王氏从小聪颖好学,13岁小学毕业后,拜江苏靖江一位晚清秀才王惠安为师,攻读《四书》、《五经》、《史记》等经史文献凡四年,这段学历,为他后来学习中医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王氏17岁时即遵其父训,立志作一名有真才实学的医生以济世活人。先是跟江苏无锡名老中医魏翔学医,一年后魏翔逝世,即就学于当时有名的私立上海中医学院,学至三年级,因抗日战争爆发,被迫停学而避难西南,在重庆继续自学,潜心研读《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医籍。1941年,又拜南京来渝的名医张简斋为师。张简斋系南京四大名医之一,擅治内科杂病及妇儿科疾病,因其学验俱富而名重当时。王氏跟张师临证学习两年,尽得其传。学业既成,即在川黔等地行医。解放后,曾任贵阳中医进修学校教师、贵州省卫生厅中医科科长(处级)、贵阳医学院中医系内科教研室主任、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副主任;现任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名誉系主任、教授,贵州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贵州省政协常委、贵州省科协委员等职。

王氏从事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经50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曾主讲《中国医学史》、《内经》、《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中医各家学说》等课;并编写《内经选释》一书,1980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与任应秋等编写全国中医高校《中医各家学说》四版教材,主编其中的易水学派部分,还在国内外中医刊物上发表《易水学派脏腑议病说的发展演变》等学术论文30余篇。

王氏的学术思想渊源于易水学派,对李东垣《脾胃论》“补元气,泻阴火”的理论研究尤深,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总结出以易水学派观点治疗内伤杂病的关键是,以脏腑辨证为核心,标本虚实为要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认为脾胃辨证又是脏腑辨证的核心;脾胃为后天之本,饮食要经过脾胃消化才能吸收,药物也必须经过脾胃运转才起作用,故治疗内伤杂病,特别是虚损证,不论伤及何脏,必须首先审察脾胃的虚实寒热状况,必要时应先从调理脾胃入手。

故王氏特别擅长治疗脾胃病,对现代医学所称的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结肠炎、慢性腹泻等胃肠道疾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

善用温补而不避寒凉,用药轻灵而不避重剂,遣方用药因时、因地、因人、因病而制宜,是王氏临证特色。他善用成方,妙在加减和剂量调整。如香砂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参苓白术散、逍遥散、止嗽散、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左右归丸等方,运用时加减化裁,得心应手,疗效甚好。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年逾古稀的王氏已桃李满天下,其中就有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三人,已被中国中医研究院录取攻读博士研究生;现在王氏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乐于把他积50年之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精华传授给他的两名继承人。他尝对两名继承人说:“韩昌黎有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足见王氏的谦虚谨慎和科学态度。

条目信息
1
本文摘自《名老中医经验集·易水学派的继承者和创新者王祖雄》。吴光炯 整理
2
本条ID:140440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