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髄炎是化脓菌侵入骨组织(包括骨髄、骨、骨膜)之后,引起化脓性感染。骨髓炎分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及全身症状,甚至患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慢性骨髓炎多由急性炎症期没得到及时和正确的治疗,以致病程迁延而转成。
急性骨髄炎多发生于3~15岁儿童,好发长骨(胫骨、股骨、肱骨、桡骨)的骨骺端。初起先有全身不适,继而高热、寒战、头痛等,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可达30000以上。局部初起肢体疼痛严重,红肿不明显,肤温增高,继而肢体渐肿胀,肤色转红,约3~4周穿破皮肤,形成窦道。
慢性骨髄炎常见长骨部位呈1个或多个窦道,反复流脓液,经久不愈,窦道外口时愈时发,患部周围皮肤及皮下组织常形成坚硬而粗厚斑痕。如果脓液引流不畅,局部肿胀疼痛加剧;如果腔内有小死骨,有时可随脓液流出而致疮口愈合;如果死骨较大,须用镊子取出,或手术清除病灶才能收口。X摄片见骨皮质有虫蛀样散在性破坏,或骨膜增生,或死骨形成。
引起骨髄炎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溶血性链球菌,致病菌可来自疖、痈、扁桃体炎、中耳炎或全身化脓性感染,或从伤口直接侵入,由血流带入长骨的干骺端,该处有丰富血管网,血流缓慢,有利细菌停留和积聚,当抵抗力降低时即发病。
急性化脓性骨髄炎诊断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病变骨端有深压痛和叩击痛。发病2周以后X摄片出现骨骺端模糊或破坏或骨膜增生。慢性骨髓炎见患处有数个窦道,流脓不止,疮口久不愈合,X摄片见有骨质破坏、死骨等。
治疗方面,西医认为关键在于早期控制炎症和引流减压。已形成慢性骨髓炎,采取窦道搔括术,或病灶清除取死骨,或病骨切除(如腓骨等对功能不重要的骨骼)。如果体质差需加强营养等支持疗法。
慢性骨髓炎及慢性骨髄炎急性发作均属中医“附骨症”范畴。历代文献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有不同名称,如“咬骨症”、“多骨疽”。其发病多由疔疮、疖肿等发病后治疗不当,或麻疹、猩红热、伤寒等病后,患者肝肾不足,气血两虚,以致全身或局部骨骼抵抗力降低,余毒湿热内盛,深窜入里,留于筋骨;或留存在皮肤粘膜面及其他部位的邪毒乘虚繁殖,经血入骨骼,使经脉被阻,气血不和,血凝毒聚而成;或由外来伤害,复感染邪毒,在正气不足时,瘀而化热,邪热蕴蒸,以致经络阻塞,凝滞筋骨为患。(汝丽娟)
1.附骨内托散
来源:
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宋一同等
功能: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托里透脓。
主治: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组成:
党参12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制乳香12克、没药12克、炮山甲12克、木香12克、陈皮12克、川芎6克、炙甘草6克、大枣6克,白芍10克、焦白术10克、茯苓10克、金银花9克、紫花地丁9克、蒲公英30克,水煎服。
加减:
脾肾阳虚加附子6克、煨姜6克;气阴两虚加玄参10克、丹参10克,去炮山甲;湿热内蕴加苡仁10克、泽泻10克,黄柏10克;淤血阻滞加皂角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去茯苓,大枣、白芍。外敷,取新鲜蛇葡萄根,除去外皮和中心木质部,留韧皮部,捣碎如泥状,加鸡蛋清6个、75%酒精1000亳升、麻油200亳升,调配成软膏。用时取适量敷在肿处。
疗效:
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8例,全部病例全身情况明显改善,精神佳,食欲好,血象、血沉均降至正常,患处肿痛基本消失。伴有瘘管的13例,有12例闭合。死骨形成并游离者7例,死骨较小者能自动排出,较大者则予手术去除。瘘管闭合时间最短10天,最长3个月,平均35天。瘘管未闭合的1例,可能为治疗时断时续所致。本组病例治疗后X摄片示病灶稳定,有死骨排出者X摄片上可见死骨消失。
按语:
本方组成全面,扶正托毒,内外兼治。党参、当归、黄芪、白术、茯苓、大枣、甘草等补益气血,调养脾胃;乳香、没药、术香、陈皮行气止痛;山甲、黄芪托里透脓;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当归、川芎活血化瘀;蛇葡萄根又名野葡萄根,有解毒消肿、止痛排脓、去腐生肌健骨之功,对于无较大死骨形成、久病体虚的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患者尤为适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
2.黑药膏
来源:
上海市虹口区中心医院陈兴之
功能:
消炎,止痛,退肿,拔毒。
主治:
急慢性骨髓炎。
组成:
南瓜藤晒干煅炭存性150克、土楝子煅炭存性30克、芒硝120克、地脚粉500克、饴糖1000克、甘油150克。将上药(除饴糖、甘油外)研成细粉末,置于铜锅内加热,投入饴糖、甘油熬成,备用。同时按疮面大小或骨病变大小,将黑药膏摊在夹棉纱布上,贴于患处,隔日一换。
加减:
邪盛正气未衰,内服五味消毒饮加味以助清热解毒泻火;余毒未清正气不足,内服拟扶正达邪;局部有疮面,外敷本方外,另用三品条蚀管。
疗效:
治疗急慢性骨髓炎134例,痊愈106例,进步24例,临床有效率97%。平均疗程在6个月之内。
按语:
本方系陈氏祖传秘方,不论有疮面、无疮面均可使用。使用时间,隔日换药1次,直至骨病变在X摄片上恢复正常为止。本方的作用在无疮口骨髓炎患者尤为突出,对于其他外科疮疡亦有较高疗效。
4.萍鳅膏
来源:
浙江省诸暨县枫桥人民医院林正松。
功能:
清热解毒,活血消肿,养血生肌。
主治:
急慢性骨髓炎。
组成:
鲜萍全草30克、活泥鳅2条。泥鳅用水养24小时,保留体表粘滑物质,洗后用冷开水浸洗1次。将萍、泥,鳅一起捣烂敷患处,每日1次,2周为1疗程。
疗效:
治疗56例,痊愈51例,治愈率占91.07%;无效5例。疮口愈合最早12天,最长43天。
按语:
本方所用萍,有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的作用;泥鳅系血肉有情之品,有滋补生肌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泥鳅的胶状物质对疮口有保护作用,亦可能有刺激组织细胞新陈代谢的作用。本方治疗骨髓炎,有控制炎症,使死骨向外游离、促使疮口愈合的良好效果。对骨髓炎早期、指(趾)蹠骨骨髓炎及青少年患者的疗效较满意,对成人四肢长骨慢性骨髓炎有死骨残留者疗效欠佳。
5.五枝膏
来源:
河北省乐亭县医院刘祝城等
功能:
活血祛瘀,清热消肿,去腐生新。
主治:
慢性骨髓炎。
组成:
桑、柳、桃、榆、槐之树枝各2尺,如筷子粗,并配乳香36克、没药36克、樟丹180克、香油500毫升。将香油放入锅内熬开,放入五种树枝,待树枝炸焦,把树枝和渣捞出,再放入乳香、没药,熬枯后过滤去渣,待油熬至滴水成珠后搅入樟丹,在此过程中要不断煽风吹烟,把膏内烟煽净,凉后成膏备用,使用时无需再进行消毒处理。应用时,先将无生机的坏死组织予以剪除,有窦道引流不通畅者给予扩大。根据伤口大小,决定用膏药多少,一般将膏药涂在白布或纱布上,厚约0.15厘米,须大于伤面周围1厘米,覆盖于创面上,创面若有裸露骨,亦不必将其剔除,以后视分泌物之多少,每1~3天更换1次,直至创面愈合、X线片骨质修复为止。在治疗期间,根据患者气血的寒热虚实加以辨证施治,以扶正为主,解毒化瘀散结为辅,给予内服药。
疗效:
治疗慢性骨髓炎64例,痊愈(局部肿脓消失,伤口闭合,X摄片表现骨质修复)59例,好转4例,无效1例,痊愈率92.2%。本方对溃烂、肉芽灰白、脓汁较多的创面,一般经3~5次治疗后,创面很快清洁,分泌物迅速减少,肉芽组织生长新鲜。
7.内托散
来源:
广州中医学院师法宣
功能:
和营托毒,排脓消肿。
主治:
慢性骨髓炎。
组成:
人参6克、黄芪24克、甲珠12克、当归12克、皂角刺12克、银花12克、白芷12克、白芍12克、陈皮9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
病变在上加桔梗;口渴加花粉,热毒炽盛加连翘、黄连、蒲公英;脓托出后,渐减甲珠、皂角刺,白芷剂量。
疗效:
治疗慢性骨髓炎瘘管4例,其中3例均以中药内服、外敷,并用化管药条引流,均在3个月左右瘘管闭合,死腔消失,患肢活动恢复正常。另1例虽间断,但亦有好转。
按语:
本方为师氏家传之方,慢性骨髓炎病延日久,气血俱虚,故用参芪补托,归芍与角刺,银花等和营托毒。更佐外治,敷以化管药条,故易收功。化管药条组成:珍珠1.5克、麝香0.9克、藏红花9克,铜绿6克、宫粉6克、轻粉0.9克、血竭12克、孩儿茶9克、制乳香9克,制没药9克、冰片9克、寒水石12克,共研细末,装入瓷瓶备用。
8.野葡萄根方
来源:
湖北省麻有县江淑安
功能:
解毒消肿,祛腐生肌。
主治:
骨髓炎。
组成:
新鲜野葡萄根去表皮,洗净,捣烂,每斤加鸡蛋清4个、香油60克、白酒5毫升、苯甲酸钠2.5克(防腐用),搅拌,制成药膏备用;新鲜野葡萄根白皮捣汁,浸泡纱条,高压消毒备用。药膏、纱条不宜用金属器皿装存。使用时,先洗净患处皮肤,红肿疼痛或有脓未溃者外敷药膏0.2厘米厚,固定;若表面坚硬,脓肿难消,可于局部先撒约5分厚藤黄粉再外敷药膏;若患处溃破流脓,形成瘘管,则需先用纱条引流,再外敷药膏。每日换药1次。
疗效:
治疗慢性骨髓炎90例,取得较好的效果。其中病位在股骨者25例,在胫腓骨者40例,在肱骨者6例,在尺桡骨者3例,其他部位16例。疗程最短58天,最长382天,平均128天。
按语:
野葡萄根又名蛇葡萄根,有解毒消肿、止痛排脓、祛腐生肌健骨之功。本方对于小型死骨有托排能力,适于久病体虚的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9.花蜘蛛散
来源:
浙江省临安112医院陈英炎等
功能:
解毒,消肿,提脓,祛腐。
主治:
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组成:
花蜘蛛8份、冰片1份、樟脑1份、公丁香1份,分别研粉,拌匀,装瓶备用。应用时,按常规清洁创面,将本方塞入窦道内再用伤湿止痛膏封闭;若有死骨先取出再塞药;如无破溃,用本方外敷,伤湿止痛膏封闭。一般2~3日换药1次,脓多可每日换药1次。10~20次为1疗程。
疗效:
本方治疗慢性化脓性骨髓炎14例,其中明显死骨形成5例,病灶位于胫骨4例,尺桡骨2例,距骨1例,股、胫骨各1例,指骨4例,锁骨1例,均经抗生素、磺胺类药治疗无效,或经手术后复发而改用本方。治疗后,经3个月及5年随访,5例痊愈,5例基本痊愈,3例有效,1例无效。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