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是一种由于感染、出血、脱水、心肌能不全、过敏、严重创伤等原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微循环机能障碍,引起组织灌流不足,导致缺氧、酸中毒、血浆成分丢失及器官代谢与组织机能的障碍。
休克的发病机理随不同类型的休克而异。感染性休克主要是由于微循环机能的障碍;出血性休克主要是血容量的丧失;心源性休克主要是心机能障碍。导致微循环衰竭的发病机理,不论何种类型休克均与肠道内毒素、微血栓形成、心机能障碍、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有密切的关系。
休克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血压下降,皮肤湿冷,面色苍白,唇甲紫绀,四肢厥冷,心率增快,脉搏微细,全身无力,静脉萎陷,尿量减少,烦躁不安,反应迟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
血压的下降常是休克的临床诊断重要依据。休克的治疗应随不同类型的休克及休克的不同阶段而异。是否能及时、正确地作出诊断和正确治疗,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
休克是一个严重的、变化多端的动态过程,要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必须采取以下四个措施:(1)愈早愈好,最好在休克早期就采取措施;(2)针对病理生理变化给予治疗,如补充血容量,增加心脏收缩力,解除或增加周围血管阻力,消除微循环郁滞及纠正酸中毒;(3)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注意中枢神经、心和肾功能情况,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4)在紧急处理休克的同时,积极进行病因学治疗。
休克属中医“厥脱证”范畴,其轻者仅表现为手足逆冷,重者神志昏迷,面垢油汗,面色青紫,脉微细欲绝,甚者死亡。根据引起本病的不同原因、发病过程的不同阶段有寒厥、热厥、气厥、血厥、阴阳离决的虚脱等不同的证型。治疗上,有通关开窍、回阳救逆、清热通窍、补气回阳、清心开窍、豁痰开窍、益气补血等各种方法。近代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利用中医药有效良方,提取其有效成分,改良剂型,采用不同的给药途径,提高了中医药在救治休克中的疗效。(顾选文)
1.参附方
来源:
四川省成都市中医药研究所丁培琳。
功能:
回阳救逆。
主治:
阳亢暴脱型厥脱证。
组成:
红参、附片,制成注射液。用法:30%参附注射液10~20毫升,加入5~10%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或林格氏液20毫升中静脉推注,必要时每隔0.5~1小时重复1次,或以80~100毫升参附注射液加入250~500毫升上述液体中静滴。
疗效:
治疗138例,显效(用药3小时血压回升,12小时内厥脱改善,24小时内症情稳定停药)91例,占65.9%;有效(用药3小时血压回升,或24小时内厥脱改善,或48小时内症情稳定停药)32例,占23.2%;无效(用药后血压不回升,厥脱不改善,症情不稳定)15例,占10.9%。总有效率为89.1%。
按语:
人参甘微苦温,归肺脾二经,为补脾肺之要药,有生津止渴之功,安神益智之效,可用于久病气虚之证。又可用于元气虚脱的急证,为补虚救急之要药。附子辛温燥热,走而不守能助心阳以通脉,温脾阳以健运,补肾阳以益火,固卫阳以祛寒,为温里、扶阳,祛寒之要药,配人参可加强扶阳益气之效。同时,采用注射剂型,有利于及时抢救厥脱证。(顾选文 孙珏)
2.红泽方
来源:
湖南省溆浦人民医院等。
功能:
活血化瘀,通经退肿。
主治:
流行性出血热瘀热内阻型。
组成:
泽兰叶500克、红花500克、制成各含20%热注射液,每支5毫升,每次30毫升加10%葡萄糖水20毫升静脉推注,每天1次,第3、7天各查1次血管内弥漫性凝血指标。
疗效:
治疗182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分三组:红泽方治疗组66例,无1例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指标阳性;潘生丁组50例(潘生丁0.1克口服,每日4次)有3例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指标阳性;对照组66例(一般对症处理)有8例出现弥漫性血管内指标阳性。经统计学处理,红泽组弥极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6.52,P<0.05),有非常显著意义。
按语:
出血倾向是感染性休克的常见症状。流行性出血热首先发热,继则出血、休克、最易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出血。通过中药红花、泽兰的治疗,对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出血有明显的疗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顾选文 孙珏)
3.枳实方
来源:
湖南省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功能:
行气,化痰,除痞。
主治:
厥脱(休克)。
组成:
枳实,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4克。先静脉推注4~8克、继以8~10克/100毫升持续滴注以维持血压。后阶段逐渐加大剂量,可先10~60克静脉推注,继以20~100克/100毫升持续滴注,滴速视病情而定。血压稳定后逐渐撤除。
疗效:
治疗94例,静脉推注本方后,绝大多数病人血压立即回升,持续4~10分钟后又下降,故需静脉滴注以维持血压。94例中显效70例,占74.5%。短暂效果者21例,占22.3%;无效者3例,占3.2%,总有效率为96.8%。
按语:供方者报道,枳实注射液推注10分钟后,血压即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病人一般表现为安静,脉搏有力,脉压加大。
尿量增多,四肢转暖,皮肤、粘膜变为红润,说明全身微循环得到改善,疗效能否巩固与继续滴注本方的浓度有密切关系。(顾选文 孙珏)
4.参附丹方
来源:
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赵冠英。
功能:
益气回阳,生律固脱。
主治:
阴阳两虚型厥脱证。
组成:
红参、黑附片、丹参,提取有效成分,制成静脉注射液。
疗效:
治疗51例,对血压的影响:有46例休克及低血压状态的患者中,应用本方后有40例恢复正常,有效率为86.5%。对末梢循环的影响:用药前四肢发凉者36例,药后28例转温;药前有末梢紫绀者26例,药后19例紫绀消失或基本消失。对心率脉搏的影响:从51例脉搏的搏动强弱观察,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按语:
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休克、血压下降是临床主要特征,维持正常血压是休克抢救中的首要措施。本方与阿拉明,多巴胺等升压药同用,可加强升压作用及减少对升压药的依赖性。本方升压作用稳固温和,还有改善末梢循环、增强心脏的功能、调整心率、镇静止痛、改善全身机能状态的作用,能非常显著地改善动脉血流量,并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有对抗作用,对周围血管亦有较明显扩强作用。本方名由编者所拟。(顾选文 孙珏)
5.闹洋花方
来源:
广东雀梅县地区人民医院。
功能:
祛风除湿定痛,改善微循环。
主治:
休克。
组成:
闹洋花10毫克、当归0.4毫克、川芎0.2毫克、生草乌0.162毫克、制成2毫升注射液,静脉滴注,肌肉注射,耳根注射。
疗效:
治疗78例,显效61例,占78.2%;有效(药后15分钟至3小时见到升压效果)10例,占12.8%:无效7例,占8.9%。
按语:
闹洋花是一味有毒中药,主要成分是东莨菪碱,另外有阿托品、莨菪碱等,有抗胆碱能作用;当归、川芎、草乌有引气活血、止痛的功能,与闹洋花可能引起协同作用。本品抗休克主要可能通过改善微循环障碍实现。使用时要注意血容量,如果血容量不足则慎用。(顾选文 孙珏)
6.参麦方
来源:
四川省重庆市中医研究所郑新等。
功能:
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
感染性休克。
组成:
红参、麦冬,制成注射液,每毫升含红参、麦冬0.1克。先以10~30毫升/次加入糖水中静脉推注,毎隔15~30分钟1次,连渎3~5次,待血压回升,再用30~50毫升加入糖水中静脉滴注直至症状改善,血压稳定为止。
疗效:
治疗感染性休克93例,其中本方组46例,治疗后达到优者(用药后血压回升,24小时内血压稳定正常,休克症状体征消失)28例,良者(药后血压回升,48小时内血压稳定正常,休克症状体征消失)9例,差者(药后血压回升,血压稳定正常,休克症状体征消失超过48小时,或48小时以后血压不稳定,症状体征改善不大)9例;对照组47例,优者20例,良者7例,差者20例。血压回升后稳定者:本方组43例,对照组39例。本方平均有效升压剂量为77.6毫升,稳定剂量为282.5毫升。
按语:
本方用来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肺源性心脏病、心肌炎、急慢性心力衰竭引起的心源性休克。疗效优于对照组。(顾选文 孙玨)
7.参附青方
来源: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曙光医院王左。
功能:
温阳固脱,理气救逆。
主治:
休克。
组成:
红参、附子、青皮,制成注射液,每支10毫升。每次20~40毫升,可直接静脉推注,亦可加入糖水里滴注。
疗效:
治疗26例,显效(药后3小时内血压回升,12小时厥脱改善,24小时内停药,症情稳定)11例,占42.3%;有效(药后3小时内血压回升,或24小时厥脱改善,或48小时内停药,症情稳定)8例,占30.8%;无效(用药后血压不回升,厥脱不改善,症情不稳定)7例,占28.9%。总有效率为73.1%。休克纠正最快4小时,平均27小时。辨证分型结果:气阴两亏型10例,显效3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80%;阳气暴脱型9例,显效5例,有效2例,总有效率为77%;真阴耗竭型7例,显效3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77%。
按语:
根据中医理论,休克病人除阴虚阳亡,气脱之外,还有气滞、瘀阻、痰积等因素同时存在,故治疗上除用益气回阳救逆外,佐以青皮之疏肝破气,散结消痰,其效更著。(顾选文 孙珏)
8.急下方
来源:
河北省医学院第四医院宿清利。
功能:
清热解毒,急下存阴。
主治:
感染性休克。
组成:
生大黄(后下)9~12克、厚朴6~9克、枳实6~12克、芒硝(冲)9~15克。先将厚朴、枳实煮沸10分钟后再加大黄,待沸3~5分钟后去渣,再将芒硝冲入。10天为1疗程。
加减:
伴脱证者加用生脉散(人参6克、五味子6克、麦冬9克);症见高热躁动或昏迷痉厥者加菖蒲9克、钩藤9克、配服安宫牛黄丸;大汗淋漓可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附子10克。
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36例,治愈(体温正常,神志清楚,紫绀消失,皮肤红润,手足温红,肛趾温差<6℃,肠麻痹等并发症消失,血压及尿量恢复正常)27例,占75%;好转(体温<38℃,神志清或嗜睡,紫绀减轻,手足转温,肠麻痹等并发症减轻,血压≥90/60mmHg,尿量接近正常)6例,占16.7%;死亡3例,占8.3%。西药组治疗35例,治愈17例,占48.6%;好转11例,占31.4%,死亡7例,占20.0%。中西医结合组治愈率明显高于西药组,而死亡率显著地低于西药组。
按语:
本方有增加胃肠蠕动、改苦血液循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对中毒性肠麻痹的治疗很有利。但本方诸药为泻下峻剂,中病即止,不可过用,若伴有“脱证”必须改用益气敛汗,养阴生津之人参、麦冬、五味子,若重用人参20~30克加强固脱作用,收效更速。本方名和剂量由编者所拟。(顾选文 孙珏)
9.解毒升压方
来源:
陕西省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乔富渠。
功能:
急下存阴,凉血化瘀,解毒升压。
主治:
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
组成:
栀子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生大黄(后下)15克、枳实15克、丹参15克、玄参30克、黄精30克、桂枝30克,水煎服。
疗效:
以本方为主,中西医结合治疗16例危重低血压休克病人,15例收效满意。
按语: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急性传染病,系山内毒素引起,临床表现为高热、低血应、出血现象、肾脏损害、电解质紊乱等,目前对病原体尚无特殊治疗方法。低血压休克期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如能及时治疗,渡过这一期,病情可逐渐好转,中医辨证属温热邪毒内积肠胃,伤气入营伤津,本方用生大黄、枳实急下,泻热解毒:玄参、黄精益气养阴;山栀、石膏清气分之热;丹参、桂枝活血化瘀。诸药合用是治本之法,取得较好疗效。(顾选文 孙珏)
10.冉氏热厥方
来源:
云南省大理医学院冉瑞金。
功能:
(1)方功能熄风清热,通经活络,平喘利尿;主治热盛动风。(2)方功能清热凉血,泄热解毒,镇静止痉;主治高热痉厥。(3)方功能芳香开窍,醒神活血;主治热闭昏迷,湿蒙清窍。(4)方功能开窍醒神,芳香化湿;主治热重湿轻型昏迷。(5)方泄热毒,化痰浊,益气镇痉,开窍醒神;
主治:
热结于里痰浊蒙蔽清窍的昏迷。
组成:
(1)新鲜地龙,大的10~15条,小的20~30条,先用清水洗净,再置米泔水中淘冼片刻,磨汁,过滤取汁,早、中、晚口服或鼻饲1次。
(2)犀角磨汁适量或水牛角(先煎1小时)100克、生大黄(后下)10克、厚朴10克、枳实10克、钩藤10克、僵蚕10克、板蓝根30克、大青叶15克、白芍20克、水煎内服或鼻饲,依病情轻重确定服药间隔时间。
(3)麝香、牙皂以1:10的细粉混匀配成,用小麦管或玻璃管粘粉吹入鼻后道,每隔2小时1次。
(4)麝香、冰片以1:2的细粉混匀配成,用法同(3)方。
(5)经过滤后的新鲜铁锈水1000毫升、礞石10克、大黄10克、枳实15克、生黄芪15克、石菖蒲12克、郁金12克、沉香(另煎)10克、竹茹10克、胆南星10克、法半夏10克、磁石15克。先用铁锈水煎磁石20分钟,再纳诸药,倾倒药汁时10分钟入大黄,沉香另煎液兑服,每日3~5次,每次加50~100毫升鼻饲。
疗效:
治疗热证厥脱32例,其中乙型脑炎12例,病毒性脑炎8例,大叶性脑炎6例,麻疹2例,中毒性菌痢4例。经治疗,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16例,占50%;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功能恢复,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6例,占18.7%;好转(临床症状减轻,体温降至38℃以下,功能部分恢复,实验室检查正常或部分正常)5例,占12.5%;无效(经治疗1~2周无明显好转者)6例,占18.7%。总有效率为81.2%。
按语:
本系列方应用者均为急性感染性疾病,病势急,病情重,中医谓邪毒引起的热厥。(1)、(2)方主要用于止搐,(3)、(4)、(5)方则用于醒脑。并配合应用安宫牛黄丸。治疗当辨证论治,方可奏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顾选文 孙珏)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