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状之一。健康人经常保持恒定的体温(37℃±0.5℃),它是在大脑皮质和丘脑下部体温调节中枢制约下并通过神经、体液的作用调节的。当患病时体温调节中枢发主障碍,导致产热过多或散热过少而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当体温超过39℃时称为高热。一般来说,发热是人体防御疾病的一种反应,但热度过高,对机体带来许多不利因素。最常见的高热是内热源性高热,这种内热源主要由于粒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发生吞噬作用,或接触病原体、内毒素、抗原——抗体复合物,而产主并释放出内热源,其成分是一种蛋白质,可直接刺激体温中枢而引起高热;其次,某些物理化学因素作用于体温中枢亦可引起高热。
高热的临床表现:体温上升时出现畏寒、战栗、皮肤苍白并干燥无汗,体温可在几分钟、几小时,几日内达到高峰,这时产热与散热达到暂时平衡,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灼热、出汗、呼吸及心率加快等,并有眼结膜充血、口唇疱疹、头痛,甚则意识障碍。
引起高热的原因很多,临床上一般分为感染性高热和非感染性高热两类。而感染性高热最为常见,是由各种病原体及其毒素直接剌激白细胞而使其释放内热源所致。非感染性高热,有坏死物质的吸收、变态反应、代谢障碍、体温调节中枢失常(如中暑、安眠药中毒、脑血管疾病)等。
现代医学对高热的治疗。一般采用物理降温,如头置冰袋,降低室温,酒精擦浴等,必要时加用退热药,如安乃近等。主要针对病因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疗效,否则会产生严重后果,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高热中医亦称“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类。外感发热主要由于外感六淫之邪,侵袭卫分,初起恶寒发热,邪在表,继则邪毒入里,或热伤津液,或热结便闭,甚则由气传营,邪入心包,神昏谵语,病情日趋严重;内伤发热多见于体质虚弱及慢性病患者,有时亦兼有外感,彼此夹杂,病变复杂。发热的治疗,有解表法、清热利湿法、清热解毒法、清热宣肺法、清热化痰法、清热生津法、泻热通便法、清热凉血法、清热开窍法、清热定惊法、凉营透热法、清热涤暑法,气营两清法等。(顾选文 孙珏)
1.清气解毒方
来源:
四川省重庆市中医研究所郑新。
功能:
抗炎性渗出,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解热,降低血淀粉酶,改变血液的粘滞度,降低血浆中纤维蛋白的含量,疏通瘀滞。
主治:
感染性高热。
组成:
虎杖、肿节风、败酱草、鱼腥草按1:15浓度制成100或400毫升规格的输液,静脉注射用。
疗效:
应用158例(其中有肺炎111例),除11例无效外,其余均治愈,有效率为93%。
按语:
方中虎杖苦微寒,清热解毒,常用于多种热毒之证,治疗肺部感染效果较好。民间用来治疗毒蛇咬伤,故有“蛇总管”之称。(顾选文 孙珏)
2.清暑解热方
来源:
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蒋见复。
功能:
清暑解热。
主治:
暑湿所致高热。
组成:
石膏30克、知母9~12克、银花9~12克、黄芩9~12克、葛根9~12克、豆卷9~12克、香薷6~9克、桑叶9~12克、菊花9~12克、六一散12克(包),水煎服。
疗效:
治疗450例,其中服药后12小时内获愈者(体温退到37℃以下,不再回升,症状基本消失)187例,占41.6%;24小时内获愈者320例,占71.1%;48小时内获愈者409例,占90.9%;72小时内获愈者430例。72小时内治愈率达95.6%。95%以上患者服药1~2剂即痊愈。
按语:
石膏是本方的一味主药,有的病人没有将石膏先煎,甚至后入,效果就差,经改正煎药方法,就立即见效,屡试屡验;石膏剂量加大,效果更好。豆卷、香薷是解表发汗的主药。辛凉的石膏与辛温的香薷,寒温并用,相反相成,异曲同工。按中医理论,长夏湿令所得暑病多挟湿,且暑为熏蒸之气,湿为粘腻之邪,两气交并,感之者最难骤愈,本方配有六一散、豆卷、香薷兼有祛湿之功,为治暑温之有效良方。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顾选文 孙珏)
3.解毒宣透方
来源:
山西省临汾地区医院傅云江。
功能:
解毒退热,宣畅透表。
主治:
感染性高热。
组成:
板蓝根30克、金银花21克、连翘18克、生石膏30克、柴胡15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蝉蜕6克、薄荷6克、生草6克,水煎服。
加减:
头痛加菊花12克;咽痛加玄参21克、山豆根12克、马勃12克;腮肿加龙胆草10克、大青叶10克;咳嗽加枣仁10克、桑白皮10克;汗出口渴加太子参15克。
疗效:
治疗感冒高热60例,显效(服药24小时内高热消退,体温正常,流涕消失)40例,有效(服药24~48小时内,体温下降2℃以上不再回升,流涕基本消失)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1%。治疗扁桃腺高热患者8例,显效(服药3天以内高热消退,扁桃腺红肿减轻,脓性分泌物消失,腮肿减轻或消退)5例,有效(服药4天内高热消退,体温正常)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7%。治疗腮腺炎高热患者12例,显效10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1%。
按语:
急性扁桃腺炎、急性腮腺炎,均属感染性疾病,中医属暑热邪毒侵袭肌表、阻遏卫气而引起临床症状,其病因病机基本相同,故用清暑解肌,清热解毒之法,即一方能治多种疾病,同样取得较好效果。(顾选文 孙珏)
4.清热解毒方
来源:
杜树成等。
功能:
清热解毒,抗菌消炎。
主治:
感染性高热。
组成:
虎杖、威灵仙、败酱草、鱼腥草,按常规制成1:1.5浓度的注射液。
疗效:
共治疗112例,经1~2周治疗,有104例痊愈,有效率为93%。
按语:
感染性高热,中医属温病范畴,引起高热的原因,认为是由温毒引起,热由毒生,毒不除,变必生,故治以清热解毒为主。本方经动物实验具有抗菌消炎,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进炎性渗出物吸收的作用,无毒副反应,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方名由编者所拟。(顾选文 孙珏)
5.柴葛解肌方
来源:
河南中医学院周宜强。
功能:
解肌退热,清阳明之里热。
主治:
外感发热。
组成:
柴胡15克、葛根20克、金银花12克、石膏30克、羌活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白芷10克、防风10克、苏叶6克、半夏6克、大青叶10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158例高热病,药物起效时间:服药3小时汗出热退者38例,占24%;服药后24小时内退热者108例,占69%;服药后48小时后退热者12例,占7%。
按语:
高热乃流感的突出症状,本方具有解肌退热之功,有退热快、疗效高之优点。它既能解表和解少阳,又能清阳明之里热,以绝邪入里之路。全方辛而不燥,清而不寒,透邪达表于外,清热解毒于内,三阳同治,实为外感高热之良方。退热作用稳定,热退后少有复升之象。(顾选文 孙珏)
6.蒿芩银翘方
来源:
福建省福鼎县医院陈捷东。
功能:
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
温病卫气同病的高热。
组成:
青蒿9克、黄芩10克、银花10克、豆豉10克、连翘10克、荆芥10克、薄荷6克、桔梗6克、大青叶12克,水煎服,体温在40℃以上的重症者每日2剂。
加减:
口渴引饮者加石膏、知母;烦躁者加双钩藤、僵蚕;大便秘结者加大黄;小便短赤者加碧玉散。
疗效:
治疗高热88例,服上方2天2剂,高热退至正常者45例,占52.3%;服4天5剂高热退至正常者28例,占32.6%;服5天6剂高热退至正常者5例,占5.8%;服5天仍无效者8例,占6.3%。总治愈率为90.7%。
按语:
温病根据季节不同,有风温、春温、湿温、秋燥、冬温的不同,而发热为其共有症状,根据其发生发展正常规律,从表入里,卫、气、营、血。本方治疗是温病初期,邪毒在表,尚未入里,但已波气分,热毒已盛,故用豆豉、荆芥、薄荷解在表之邪,使邪热从汗出而解;青蒿、黄芩、银花、连翅、大青叶清气分之邪热。只要辨证正确,不失时机,定能取得较好的退热效果。(顾选文 孙珏)
7.外感发热方
来源:
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戴舜珍。
功能:
(1)方功能辛温解表;主治风寒发热。(2)方功能辛凉解表;主治风热发热。(3)方功能宣透涤暑;主治伤暑发热。(4)方功能和解少阳;主治邪在少阳发热。(5)方功能疏利透达;主治邪在半表半里发热。(6)方功能清热宣肺;主治肺热发热。(7)方功能清热生津,主治胃热发热。(8)方功能通腑泻热;主治腑实发热。(9)方功能清热利胆;主治胆热发热。(10)方功能清热化湿;主治肠热发热。(11)方功能清热利湿;
主治:
膀胱湿热发热。
组成:(1)风寒合剂;荆芥6~12克、防风9~12克、柴胡6~9克、杏仁9~12克,水煎服,挟湿加苍术9~12克、羌活9~12克;寒甚加麻黄9~12克、桂枝9~12克。
(2)风热合剂:银花9~12克、连翘9~2克、板蓝根12~15克、牛蒡子9~12克、青蒿9~12克、薄荷3~5克,水煎服。咳嗽痰黄加黄芩9~12克、鱼腥草12~30克;热盛加石膏30克。
(3)宣透合剂:银花9~12克、连翘9~12克、香薷6~9克、扁豆花3~6克、六一散9~12克(包),水煎服。挟温加藿香6~9克、佩兰6~9克、川朴3~6克;热盛加黄连1.5~5克、青蒿9~12克、黄芩9~12克。
(4)和解合剂:柴胡6~9克、黄芩9~12克、半夏9~12克、甘草3~5克、青蒿9~12克,水煎服。
(5)疏透合剂,青蒿9~12克、黄芩9~12克、川朴3~6克、半夏9~12克、槟榔9~12克、草果3~6克,水煎服。热甚加连翘、知母;湿浊轻者去槟榔、草果,加藿香3~6克、佩兰3~6克。
(6)清肺合剂:麻黄3~6克、杏仁9~12克、石膏30克、甘草1.5~5克、黄芩9~12克、鱼腥草15~30克、三桠苦15~30克,水煎服。热毒内蕴,咳嗽不甚者去麻黄、杏仁,加银花9~12克、连翘9~12克、蒲公英12~15克、败酱草15克、黄连1.5~5克;大便秘结加生大黄。
(7)清胃合剂:石膏30~60克、知母9~12克、芦根巧15~30克、花粉9~12克、甘草3~5克,水煎服。热毒炽盛加板蓝根15克或大青叶9~12克、紫花地丁9~12克。
(8)通腑合剂;大黄(后下)9~12克、枳实9~12克、连翘9~12克、黄芩9~12克,水煎服。阴伤加生地9~12克、玄参9~12克。
(9)利胆合剂:柴胡3~9克、黄芩9~12克、白芍9~12克、木香3~6克、大黄9~12克、半夏9~12克、郁金9~12克、枳实9~12克,水煎服。便秘加玄明粉(冲)9~15克;黄疸加绵茵陈9~12克、金钱草15~30克、鸡内金9~12克。
(10)清肠合剂:黄芩9~12克、白芍9~12克、马齿苋15~30克、黄连1.5~3克、野麻草9~12克、木香3~6克,水煎服。兼表证者加柴胡3~6克、葛根9~12克;热毒炽盛加一见喜9~12克、白头翁9~12克。
(11)清利合剂;萹蓄9~12克、瞿麦9~12克、车前子9~12克、茯苓9~12克、柴胡3~6克、黄芩9~12克、海金砂9~12克,水煎服。排尿困难者加木通9~12克、石苇9~12克、冬葵子9~12克;热毒炽盛加银花9~12克、连翘9~12克、蒲公英15~30克。
疗效:
治疗600例,退热时间最短0.5小时,最长36小时,平均2.18天。各证的有效率:表证(在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风寒证为97.67%,风热证为94.9%,暑热证为93.44%,三证间经统计学处理,表寒较表暑疗效为好,有显著差异(P<0.05);半表半里证(在4天内体温恢复正常)都有效;里热证(在5天内体温恢复正常)除肺热证94.7%、膀胱湿热证94.44%、胆热证94.12%外,其余全部有效,其中肠热与膀胱热疗效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合计总有效率为96.12%,经统计学处理,半表半里证较表证、里证较表证负好,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
按语:
本系列方用于治疗外感发热的各个病期,可根据临床表现加以选用,本方剂量由编者所拟。(顾选文 孙珏)
8.中暑高热方
来源:
上海市中医医院周福梅。
功能:
(1)方功能清涤暑热,芳香化湿:主治冒暑(夏月感冒)。(2)方功能清暑解表,祛风宣肺;主治暑温挟风。(3)方功能清暑化湿;主治暑温兼湿。(4)方功能清暑解表,益气生津;主治中暑轻症。(5)方功能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
中暑高热。
组成:(1)鲜藿香12克、佩兰12克、香青蒿9克、香薷9克、生地15克、黄连4.5克、六一散12克(包)、荷叶1角,水煎服。
(2)桑叶12克、菊花12克、银花12克、连翘12克、杏仁9克、薄荷6克(后下)、大力子12克、清竹叶9克、桔梗6克、鲜芦根30克,水煎服。
(3)香薷9克、银花9克、连翘9克、川朴6克、扁豆花9克。水煎服。
(4)鲜藿香12克、佩兰12克、孩儿参12克、麦门冬9克、五味子9克、白芍12克、木瓜9克,水煎服。
(5)葛根12克、黄芩9克、黄连6克、白芍12克、广木香9克、泽泻12克、鲜藿香12克、佩兰12克,水煎服。
疗效:
治疗46例,体温消退时间平均4.1天,最短12小时,最长10天。显效(发热完全退清,症状和体征消失)25例,占54,3%;有效(发热全部退清,症状体征减轻)19例,占41.3;无效(发热未完全退清,症状或体征改善不明显或加重者)2例,占4.4%。
按语:
中暑是人体遇到暑热或高温伤暑所发生的病症,轻者头昏头痛,重者猝然昏厥、高热烦躁。救治失时,危及生命。本系列方是治疗中暑轻、中型病证,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予选用。重症中暑当按厥脱证诊治。本方名由编者所拟。(顾选文 孙珏)
条目信息
1
摘自《中国秘方大全》
2
本条ID:1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