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朱良春(1917〜),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著名中医学家。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往往病程迁绵,反复发作,疗效难以巩固。吾师素对久泻悉心研治,辨证用药均有独到之处,介绍如下。
脾虚为本,补火需求奇经
泄泻论治,一般以暴泻、久泻为纲。暴泻责之湿盛,久泻咎于脾虚,因此久泻必须从脾论治。不仅要明确“脾虚则健运无权,湿浊内生,泄泻以成”,而且还要掌握脾病及肾,或他脏之病及脾,相互影响,相互兼夹转化的特点。如“久泻脾虚,累及肾阳,命火式微,釜底无薪,火不暖土,脾病及肾,肾病及脾,如此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泄泻焉能瘥耶?”久泻虽有轻重程度不同,脾肾病变的区别,但若久治缠绵难愈者,往往脾肾同病,临床上难以截然区分。恒以泄泻不止,水谷不化,肠鸣腹胀,腹部隐痛,甚则五更泄泻,舌淡苔薄,脉象沉细作为辨证的依据。朱师指出,脾旺不受邪,“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治疗上多以健脾运中为主,佐以温肾益火。用药时参、术、苓、蓣量宜加大,旨在脾旺方能磨谷。泻久体虚配用芪、升、柴益气升清,鼓舞脾气。泻下滑脱不固酌加诃肉、榴皮收敛止泻。
益火之品肉桂、附子用量宜小,因久泻不仅伤阳,抑且伤阴,体弱多有不耐桂、附刚愎之剂者。朱师从督脉着眼,认为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督脉之气是敷布命火的动力,通补督脉则阳回。擅用仙灵脾、鹿角霜、菟丝子、补骨脂、赤石脂等温肾壮督之品,以振奋肾阳,温壮督脉,往往获验。
1986年12月曾治教师王某,泄泻反复发作_3年,叠经中西药对症抗炎、常规辨证治疗,收效甚微。诊得:面色萎黄,形瘦神疲,大便溏泻,水谷不化,纳呆腹胀,腰酸畏寒,脉沉而细。察舌淡苔薄,一派脾肾两虚,阳微阴凝之象。拟健脾温肾法,药用:
虚实夹杂贵,在补泻并施
慢性泄泻,叠治不愈、缠绵难解者辨证往往既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滞留的存在,呈现虚实夹杂的征象。所以在治疗上,既要补脾敛阴,又需清化湿热,才能取得效果。朱师所拟之仙桔汤即据此而设。仙桔汤主治脾虚湿热型慢性泄泻。适用于久泻便溏,夹有粘冻,纳呆肠鸣,腹胀隐痛,苔腻舌尖红,脉象濡细等症(包括过敏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方剂组成:
其中仙鹤草除善止血外,并有治痢、强壮之功。《滇南本草》载:“治毒白痢。”朱师指出,本品不仅可治泻,还能促进肠吸收功能的恢复,而对脾虚湿热型慢性泄泻最为有益,可谓一药数效。桔梗,《别录》载:“利五脏肠胃,补血气……温中消谷。”《本草备要》亦谓其治“下痢腹痛久泻用其排脓治痢,凡大便溏泻夹有粘冻者,用桔梗甚效”。白术、木香健脾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善治泻而缓腹痛,腹痛甚者可加重白芍、甘草之用量,白芍可用15〜30g。白槿花甘平,清热利湿凉血,对下焦湿热能迅速改善症状。槟榔本是散结破滞、下泄杀虫之药,小量则善于行气消胀,对泄泻而腹胀较甚者,颇有功效。至于湿热较盛者,芩、连宜少用、暂用,因苦寒之味,过则伤脾,损阳耗阴,久泻脾虚尤需注意。白头翁配白槿花,可增强清泄湿热之效,而无弊端。脾虚湿热之久泻,处理不当,往往顾此失彼。甘味健脾之品,过则助湿生热。苦寒燥湿之属,重则伤阳损阴。仙桔汤具健脾敛阴、清泄湿热之功,对虚实夹杂之证补泻并施,多能应手收效。
1988年3月曾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葛某,起病2载,形瘦神疲,纳呆腹胀,有时泄泻1日多达十余次,伴有粘冻,甚则失禁不固。脉细,苔腻舌尖红。证属脾虚不运,湿热逗留,予健脾运中,渗化湿热。
服药4剂,大便软溏,日行1次,粘冻消失,精神明显好转。服药20剂,大便正常,改用健脾助运之剂善后,诸症均瘥,肠镜检查,炎症、溃疡均已消失。
从证探因,详察明辨
朱师论治久泻,每多顾及病者的素质,旧有的宿疾,平时的嗜好,以及饮食、居住、药敏等情况,结合久泻的性质和轻重而论治。强调因人制宜,审证求因。指出,素体丰腴者,多见气弱混湿滞,需注意气化的流畅;形质瘦削者,常伴阴液暗耗,当顾及气阴的生化。凡久泻者,不可概以脾肾虚寒而论治。临证中,非因虚致泻的因素,屡见不鲜,如情志不遂,肝木乘土的泄泻;水土不服,肠胃功能紊乱的泄泻;食物、药物、异体蛋白过敏所致的泄泻……权在详察明辨,不可忽视。
1987年9月诊治季某泄泻。福建人,因调动工作来南通4月,泄泻几无间断,肠鸣辘辘,纳食不馨,大便稀薄,倦怠乏力。舌苔薄白,脉细。就诊前曾服参苓白术散、附子理中汤等,未能收效,追问病史,乃得之水土不服所致。投以四君加徐长卿、炙乌梅肉、宣木瓜、广木香、苏叶梗。4剂即瘥。
(蒋熙、朱婉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