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王为兰(1913〜),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痹病专家。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简称AS)是一种以侵犯脊柱为主,可累及全身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以脊柱疼痛、僵硬、强直甚至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因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相似之处,所以早年被认为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个临床类型,而被称为类风湿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心型或青春期脊柱炎等。近年来由于类风湿因子和HLA-B27的发现,使本病的诊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从临床表现、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等诸多方面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迥然不同,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目前,西医对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虽然比较明晰,却无良方善策抑制强直性脊柱炎病情发展,仅能针对性地缓解病人主观症状,待到晚期手术也只能矫正畸形,不能使功能恢复。
强直性脊柱炎属于“痹病”范畴,古典文献中有关强直性脊柱炎症状、体征的描述非常丰富。如《内经·灵枢·经脉第十》中说:“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胭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素问·痹论》中说:“胃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清·《石室秘录》中说:“脊背骨痛者,乃肾水衰耗,不能上涌于脑,则河车之路干涩而难行,故而作痛。此等症非一二剂药可以见功,非久服补气之药以生阴,非大补阴之药以生水,未易奏效。”清·叶天士说:“痹证久治不愈,必伤及下焦肝肾,连及奇经”。在治疗上倡导补肝肾,调奇经,使用虫蚁搜剔之剂。把痹病的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一、病因病机与临床特征
古人云:“凡人一身之骨,最大者,脊骨也……且为一身之骨之主也。”脊又为督脉所过,因此本病之发生,无论是病人的发病特点,还是证候表现及病因病机均与肾和督脉有密切关系。
1.病因病机年龄与发病:本病好发于16〜32岁之青年,清·唐容川云:“骨内有髓,骨者髓所生,周身之骨,以脊背为主。”肾系贯脊,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的盛衰关系着骨的生长发育与骨的坚强脆弱,若肾精骨髓不足,筋骨失养则易发生痹病,一则影响脊骨的正常发育,如出现鸡胸、龟背等畸形。二则骨髓空虚,易受邪害而为病,16〜32岁青年,正是人体肾气旺盛之际,当精足髓满,筋骨强壮,反出现腰背疼痛,酸软无力、骨质疏松等,这与肾精不足(肾乃先天)有着密切关系。
性别与发病:本病以男性为多,据有关统计男女之比约为14:1、18:1、10:1等。男主阳主气,女主阴主血,说明本病的发生与阳气有关。肾精亏损在女子多表现为阴血不足,在男子则多为阳气虚损。本病以脊柱病变为主,为督脉所过,故其病变最易伤精损阳(病位在肾),晚期病人多表现为阴阳两虚之证。
发病部位与肾的关系:本病初发部位多在腰骶部,腰为肾之府,不仅是肾的实质脏器所在,还有足少阴、足太阳经脉与督脉的循行,带脉的环绕,因此肾虚不足或久痹及肾之证,首先反应为腰府为病。
感受外邪,营卫失调:本病因感受外邪致营卫失调而发病者,从临床观察众多的青少年患者不一定非要经过“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其寒气胜……其湿气胜……”这个阶段才患病,很多患者都是没有感受外邪而突然发病——腰、脊、骶、髋、尾、腿骨部位剧痛(即使有外邪也是诱因而不是主因),因此认为本病是自身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逆乱引起的疾病。故而设想是肾虚督阻为其病因病机,故用益肾通督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是基本大法。通过100多例的实践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应该提出的是:本病一经确立,即是以正虚为主,既有风、寒、湿、热的证候,也有血虚生风、阳虚生寒、脾虚生湿、阴虚生热等,与一般的风湿痹不尽相同。
督脉瘀滞:督脉为奇经八脉之一,行于脊背正中,总督一身之阳经,为阳脉之海,是肾之精的主要通道。督脉为病则出现经脉所行部位受病,临床见脊柱固定性疼痛、刺痛、局部定点压痛、拒按等瘀闭症状。督脉空虚是其根本,而有形之邪阻碍经脉气血的运行,加重了督脉的空虚和阻滞,二者形成恶性循环,终至头颅、腰背疼痛,脊柱僵硬甚至强直。
益肾(补肾阴阳气血)通督(祛痰除瘀通督)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大法。
2.临床特征强直性脊柱炎以骶髂关节为最初侵犯部位,以后呈上行性发展,依次侵袭腰椎、胸椎、颈椎。腰椎受累时腰痛,伴有向前、后、左、右方向转侧受限;胸椎受累时可以出现胸痛,深呼吸、咳嗽或喷嚏时加重,颈椎受累时头不能转动。病变进入晚期,脊椎各关节畸形固定,病人身躯佝偻。
强直性脊柱炎病变在骶髂关节,初起可能腰、膝、足踝受累,最终还是归属于纸髂关节部位。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在手足小关节,初起可能与风湿性关节炎侵犯大关节难以区分,脊椎最多侵袭颈椎,很少侵犯腰骶髂,最终可见手足小关节畸形。
外周关节病变在强直性脊柱炎为少数关节受累,非对称性且以下肢大关节为主;而类风湿性关节炎则为多关节,对称性四肢大小关节均可受累。
强直性脊柱炎发病年龄多在16〜32岁,32岁以后很少起病,而类风湿性关节炎以中年为多。
强直性脊柱炎男青年较多,女青年较少;而类风湿性关节炎女性较多,男性也有,多在25〜45岁之间。
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因子阴性,HLA-B27阳性;而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因子阳性,HLA-B27阴性。
强直性脊柱炎皮下结节少见,而类风湿性关节炎常见皮下结节。
二、辨证论治
本病从临床上观察,可分为两个类型。
1.明显型 明显型急性发作: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白花蛇舌草、银藤、连翘、土茯苓、白鲜皮、丹皮、生草、虎杖、半枝莲、川乌。
加法:阳明经热加生石膏、知母;阳明腑实加大黄。
血分热盛加赤芍、紫草,不应加水牛角、丹参。
热盛毒重加蒲公英、地丁、山慈姑、野菊、草河车、大青叶、天花粉,痛重加元胡。
身体健康、上药不应者乃邪热过盛,可考虑用黄连、黄芩、黄柏、栀子,但不可久用。
此方要服30剂,再查血沉、问症状,血沉下降,症状减轻者,继续辨证治疗,仍用清热解毒除湿之剂,要看气热、血热、毒热的程度加减。由于日久必伤阴,可适当加生地、杭白芍等养阴药,再服30剂,再查血沉、问症状,直到血沉降至正常,症状基本消失,再把解毒除湿的药物适当减少,并加益气养阴之药。待症状完全缓解后,表明急性发作期结束。
明显型缓解期:强直性脊柱炎急性发作期已过,因为肾精不足为其病之根本,所以不能认为急性发作期过后,病即痊愈,要继续滋补肾精佐以活血祛痰之剂。
滋补肾精佐以活血祛痰是总的方针,但具体病情要具体分析,一般强直性脊柱炎明显型急性发作经治疗缓解后,尚有余邪未清。余邪分两种,一是热毒,二是湿毒。热毒是体内某处有热肿胀,湿毒是体内某处水湿浸淫,热毒属阳,湿毒属阴,强直性脊柱炎急性期过后,很可能有些残存的热毒尚未肃清,这叫余热未清,所以病情虽然缓解但尚有余热未清。在养阴助阳的药中须加一点清热解毒之剂,如草河车、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虎杖、公英、银花、连翘等,酌加二三味以清余热,免得死灰复燃,并可适当加佐活血祛痰之剂。
如症见气弱倦怠,语声无力,全身懒惰,口干烦躁,舌淡脉虚,为气虚津亏、余热未清,加用北沙参、西洋参、太子参、麦冬、石斛、生地、生草、扁豆、莲肉、山药、竹叶等,适当选加化瘀祛痰之剂。
如症见腰酸腿软或下肢隐痛或胀痛,有低热,口干烦躁,脉沉细数,舌苔薄白质红,此为阴虚内热、余热未清,加用生地、天冬、熟地、枸杞子、地骨皮、青蒿、鳖甲、龟板、女贞子、首乌、桑寄生等,适当选加活血祛痰剂。
如症见腰脊隐痛、时刺痛,下肢不温,怕冷,后背恶寒,面白口不渴或足肿,舌苔薄白质淡,脉沉弱,此为阳虚余热未清,酌加仙灵脾、巴戟肉、杜仲、鹿角胶、狗脊、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生川断、锁阳、熟地、枸杞子等,适当选加化瘀祛痰药。
总的来说,辨证要辨明虚的程度、虚的性质(属气虚、属津虚、属阴虚、属阳虚、属气血虚),余热之轻重(属热、属毒),内邪瘀血痰湿的有无,施治方能切中病机,才能奏效。
2.隐匿型慢性发展
本型是隐匿的,早期可能有不嗜食,身体疲倦,消瘦和贫血现象,少数有低热和关节痛,好象初患结核病或风湿热状态,主要症状为腰痛或骶髂痛,或髋骨痛,或脊背痛,或膝关节痛,或足踝痛,有时颈项痛,痛的感觉有隐隐作痛,或游走性痛,或胀痛,或灼热痛,或冷痛,或酸痛,或钝痛,或空痛,或沉重痛,或间歇痛等,但痛的程度都不严重,可以忍受,因此不引起患者的注意。实验室检查指标都比较低下,但HL-B27阳性。在这种情况下,当考虑两方面:一是正虚,一是邪实。正虚是阴阳气血虚,邪实是内邪痰湿瘀浊阻滞经络、督脉,故治疗当补益阴阳气血,通调督脉经络之痰湿瘀浊。这里应该强调,强直性脊柱炎是肾精虚损在先(先天不足或遗传),督脉瘀滞在后,是因虚致实,所以说肾虚是病之本,督瘀是病之标。
辨证:阴阳(肾)两虚,督脉瘀滞。
立法:填补肾精,通调督脉。
方剂:张景岳右归丸(饮)、左归丸(饮)加减。
药物:填精生髓、强筋壮骨:鹿角胶、龟板胶、狗骨胶、牛脊骨、羊脊骨、猪脊骨、鹿茸、紫河车、龟鹿二仙胶。
温补肾阳:附子、紫油桂、巴戟肉、锁阳、仙灵脾、杜仲、生川断、肉苁蓉、狗脊、菟丝子、补骨脂。
滋补肾阴:熟地、生地、枸杞子、山萸肉、沙苑子、何首乌、龟板、女贞子、鳖甲、桑椹、元参、旱莲草、山药。补气:人参、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炙草、扁豆、大枣。
补血:当归、白芍、阿胶、熟地。
充通督脉:鹿茸、鹿角胶、枸杞子、黄芪、肉桂、附子、牛脊骨、羊脊骨、猪脊骨。
通督理气:橘皮、降香、香附、青皮、枳壳、厚朴、木香、乌药。
化瘀:水蛭、土鳖虫、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川芎、丹参。
祛痰:白芥子、牙皂、半夏、南星、炒莱菔子。
温散:细辛、川乌、草乌、桂枝。
渗湿:生白术、苍术、茯苓、生薏米。
攻通督脉:蜈蚣、生鹿角、生葛根、细辛、山甲、苍耳子、藁本。
双重作用(既扶正又驱邪,看具体情况具体运用):鹿角霜、生川断、骨碎补、鹿衔草、鸡血藤。
强直性脊柱炎病变主要在筋骨。除了药物的治疗,体育(慢跑,太极拳等)疗法、按摩、理疗、气功等辅助疗法均有一定疗效。
李某,男,27岁。1996年11月21日来诊。腰脊已痛3个月,曾在某医院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痛的时候心烦起急,坐卧不宁,体质尚健,夜卧痛重,尚能勉强工作,生活可以自理,大便干燥,舌薄白质红,脉象弦滑。检查血沉41mm/小时,类风湿因子(-),抗链“0”(一)HLA-B27(+)。
印象:强直性脊柱炎急性发作期。
辨证:湿热内蕴、热毒发作。
治宜:清热解毒,活血除湿。五味解毒汤化裁。
14剂,水煎温服,日1剂分两次服。
二诊:痛轻腰能活动,心烦起急也轻,舌苔薄白,脉仍弦滑。
原方减生薏米、紫花地丁,加川牛膝15g,赤芍15g。
30剂。
三诊:腰痛减轻,夜已不痛,大便正常,日常工作不吃力,但颈项部位又痛,血沉20mm/小时,舌苔薄白,脉弦沉。原方加减:
30剂。
四诊:腰脊有时痛,不影响工作,生活、大便正常,睡眠安,饮食正常,舌苔薄白,脉象弦沉。检查血沉13mm/小时,病情已稳定。拟丸药方,调理善后以治本。
二胶烊化,其它药共为细面,二胶兑入炼蜜为丸,每克重10g,每日早午晚各服1丸,温开水送下。偶遇感冒发烧等急性病暂停服用。4剂后检查血沉、类风湿因子、抗链“0”均正常,病愈。1998年3月函访痊愈,病未复发。
祛邪顾虚搜剔化瘀
急性发作期
1.热胜型:手足小关节红肿胀痛,局部灼热,皮肤稍红,四肢活动障碍,持物不便,行走艰难,或伴有全身低热,或自觉周身发热,烦渴汗出,面色发红,舌苔薄白质红,脉象弦滑数。化验:白细胞计数增高,血沉降率增速,抗链“0”偏高或不高,类风湿因子阳性。
辨证:伏邪郁闭,化热成毒,内伤营卫筋脉,气滞血瘀,关节失利。
治法:清热解毒,通经化瘀,搜剔络邪。基本方:
加减:银花、连翘缺货时可用草河车、公英代之。气分热重加生石膏、知母;营血热重加生地、广角;热重血瘀加桃仁、元胡;热重痰阻加胆星、竹茹;热重阻络加丝瓜络、王不留行;热重肿胀加防己、茯苓皮;热重便结加酒军、元明粉;关节痛重加威灵仙、络石藤;关节强硬加皂刺、全虫。
2.寒胜型:手足小关节肿胀变形,僵硬麻木,活动失灵,局部怕风,四肢发凉,自觉全身向外冒风,或脊椎肿痛,舌苔薄白质淡,脉象沉细。化验: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部分增高,血沉降率正常或增速,抗链“0”一般正常或稍偏高,类风湿因子阳性。
辨证:寒痰凝聚,经脉闭塞,邪入血脉,留连筋骨,关节不利。
治法:温补散寒,通经化痰,搜剔络邪。基本方:
加减:寒邪太甚加细辛,重用附子;虚寒过重者,重用肉桂、鹿角胶、白芥子;寒重血瘀加当归、川芎、水蛭;寒甚阻络加川乌、草乌;关节强直畸形加炒山甲、牙皂、蜂房。
3.寒热错杂型:手足小关节肿胀变形,或脊椎疼痛弯曲畸形,有的局部扪之灼热,自觉怕冷;有的扪之不热,自觉发热;有的上肢不温,下肢灼热,或下肢发凉,上肢灼热。症状表现,极为不一,稍因外感寒湿或劳累即易复发,反复性极大。舌苔白或黄或黄白相兼,舌质红或绛,脉象弦数或弦缓。寒多热少或寒少热多,要在临证详细审察而定。
辨证:寒热交错,邪伏筋脉,经络阻滞,关节不利。
治法:清热散寒,通经止痛,搜剔络邪。基本方:
再参考热胜型、寒胜型用药。
稳定缓解期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晚期,关节严重破坏,导致强直或畸形,四肢或脊椎运动发生障碍。全身症状缓解,关节无红肿或只肿而不红不热,部分关节仍有痛感,病情相对稳定,舌脉正常。化验:血沉降率正常或大致正常,抗链“0”一般偏高,少数不高,类风湿因子阳性。
辨证:虚实互见,络脉凝瘀。
治法:攻补兼施,以强肾壮骨,养血舒筋,祛痰化瘀,消肿止痛,搜剔络邪为法。基本方:
加减:兼痰湿偏肿加南星、法夏,倍白芥子;兼瘀血刺痛加水蛭、土鳌虫;阴虚热痛加秦艽、地龙;阳虚寒痛加川乌、草乌。脾气虚加党参、白术、茯苓、炙草、黄芪等;肝血虚加当归、白芍、川芎、熟地、枸杞子等,肾阴虚加熟地、山萸肉、生山药、枸杞子、怀牛膝等,必须佐以助阳药;肾阳虚加菟丝子、炮附子、紫油桂、金狗脊、杜仲、仙灵脾等,必须佐以滋阴药;精髓亏损加猪脊髓、山萸肉、枸杞子、阿胶、沙苑子、鱼膘胶、鹿茸、人参等。
以上诸药精选得当,除鹿角胶、龟板胶、鱼膘胶、阿胶烊化兑入药面中,其他药共为极细面,再用新鲜猪脊髓或牛羊脊髓500g,适量加入药面中,不足加蜜和匀,混合捣药成丸,晾干勿晒,每日早晚各服10g,温开水送下。偶遇感冒或急性病时暂停。
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时,分三期治疗。初期关节无强直畸形,骨质无损伤,血沉、抗“O”均不正常,类风湿因子阳性,有红肿热痛现象,但不怕冷,按热胜型治疗。热退肿消痛止后,用滋补肝肾法而收功;中期关节无强直畸形,经X光检查,骨质有轻度疏松,间隙狭窄,血沉、抗链“0”均不正常,类风湿因子阳性。寒胜型和寒热错杂型,治疗较难,必须仔细辨证。治疗时间要长,患者与医生合作,半年后可能缓解。缓解后不能认为病已痊愈,当继续服药。可按患者病情制成丸药,坚持服一年以上,才能稳定,不复发或轻度复发。此时用药着重抓住补肾这一环,对提高治疗效果有一定的作用。拟方时重点运用强肾壮骨佐以养血荣筋,软坚化瘀的药物,治疗后,再经X光检查,部分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好转,部分病例可控制其不向坏的方向发展。晚期关节严重破坏,关节已强直或脱位,血沉、抗链“0”均高,类风湿因子阳性,痛肿怕冷,精神萎靡,行动艰难,此为邪盛正衰,病情仍在继续发展。治疗效果也不满意。
类风湿性关节炎在治疗时,加用引经药,疗效较好。上肢寒用桂枝,热用桑枝;下肢热用牛膝、知母、黄柏,湿用牛膝、木瓜、防己;背痛风热用葛根,虚寒用鹿角霜;腰痛阴虚偏重用熟地、枸杞子、女贞子,阳虚偏重用狗脊、杜仲、川断。
总的说,病在初期,主要是祛邪,病情缓解、善后用滋补肝肾,易治。病到中期,要看寒多热少、寒少热多和虚多邪少、虚少邪多。适当的给予散寒清热、清热散寒或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和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病情可能稳定。病至晚期较难治,虚重邪微,治疗重在扶正而少祛邪。
一、重视营卫气血在痹证中的作用
王为兰老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营卫气血失调在痹证中的作用,认为痹证的整个发病过程中均伴有气血失调现象。如痹之初起由外邪引起者,除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外,多伴有营卫失调,故治疗上,除根据病情予疏风、散寒、除湿、清热、通络止痛外,多用调和营卫之剂,首选方剂桂枝汤,其应用率甚高,而气血辨证则贯穿于痹证的各个时期。痹证中的各种临床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红肿、麻木、屈伸不利、红斑、结节等,均与气血失调有着密切关系。其病机多为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脉,热伤血络,气虚湿阻,瘀血化热等。常用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桃红四物汤、四物汤、四君子汤、当归补血汤、防己黄芪汤、身痛逐瘀汤、通脉四逆汤。临床上王老将调和营卫气血应用于治疗痹证的全过程,成为痹证治法的重要内容。
二、久痹、顽痹从脏腑论治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久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脏”。王为兰老师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痹证日久不愈,或晚期病人,主要表现为阴阳的偏衰或脏腑的虚损或功能失调,故当从脏腑论治。其中以肝、脾、肾三脏最为明显。肝藏血、主筋、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不能荣养筋脉及四末,则出现四肢麻木、疼痛,血虚生风则关节疼痛日久,走窜不定,治疗当以养血柔肝法。王老以此法为主加减治疗各种神经痛,多收痛止之效。脾居中焦,主运化,主四肢肌肉,若脾虚生化无源可致气血两虚;脾虚失运,水湿不化,湿浊内聚,痰饮内生,流于四肢关节,引起关节疼痛,重着,晨僵、关节肿胀等病证,治疗当以健脾益气养血及健脾利湿为主,临床上均伴有面色苍白、纳差、周身乏力,或便溏、舌淡有齿痕,脉沉细或沉缓。肾居下焦,主藏精,为人体元阴元阳之根本,肾精不足,根本不固,最易感邪为痹,也是某些特殊病变发生的根本原因。王老经过临床观察,认为强直性脊柱炎是以肾精不足为发病基础,以补肾填精、强壮筋骨、通调督脉法系统治疗百余例,疗效显著。痹证晚期都有不同程度的阴阳失调,肝肾同居下焦,精血互生,临床多表现肝肾阴虚,阴虚内热,见关节疼痛以夜间为著,不恶寒或有灼热感,屈伸不利,骨节刺痛、关节变形、低热、消瘦乏力,治疗以补肝肾为主;若肾阳不足,阳虚阴盛,寒凝血脉,痰浊内生则关节肿痛,畏寒怕冷,腰膝冷痛,活动不利,舌淡苔白滑,脉沉弱,治疗当温肾助阳。肾阳不足,脾阳亦虚,阴损及阳,阳损及阴,痹证晚期肝、脾、肾三脏俱虚,筋骨失养,关节变形,屈伸不利,骨质疏松,活动障碍等,其具体疾病各有侧重,如:类风湿性关节炎中晚期非急性发作期,王老分三型治疗,即阴虚内热型、阳虚寒湿型、寒热错杂型;老年性骨关节病以补肝肾为主治疗;慢性腰腿痛从肾论治;而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多从脾肾入手;强直性脊柱炎用益肾通督法治疗。常用药物:养血柔肝多用白芍、当归、何首乌、熟地、鸡血藤;健脾多以苍术、白术、黄芪、炒薏米、陈皮;补肾多用鹿胶、鹿角霜、仙灵脾、狗脊、桑寄生、女贞子、旱莲草、山萸肉、牛脊骨、猪脊髓等,充分体现了久痹、顽痹从脏腑辨证的治疗体系。
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在治疗痹证时王老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参照现代医学的诊断治疗。如:风湿热是以发热、关节游走性疼痛、红肿、结节红斑为主,其病变主要在气血,很少出现脏腑病变,其治疗多从营卫气血着手;而类风关则是以内伤虚损为主,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晨僵,逐渐出现小关节变形,强直,治疗即从脏腑论治。又如,同样的热痹,急性风湿王老认为病在气血,以清热解毒,凉血通络为主治疗。而类风关,王老则认为病机为阴虚内热,湿浊内停,以滋阴清热利湿法为主。现代医学认为强直性脊柱炎与遗传和免疫有关,王老治疗上从填补肾精着手。说明不同的疾病,有其独特的治疗规律。
四、治疗痹证以“通”为目的
王老指出痹证的发生以各种致病因素造成经络、肌肉、关节、气血闭阻不通为主要病机的,治疗上提倡以通为主,任何治法,只有达至舒经活络,通利关节的目的,才能消除疼痛以治疗痹证。王老经过临床实践提出,凡是痹证,均有“邪”气的存在,并将痹证中的“邪”分为三类:(1)外来之邪:风、寒、湿、热、毒等六淫时邪;(2)无形虚邪:血虚生风,阳虚生寒,阴虚生热;(3)内生之邪:痰、湿、瘀。临床上王老用通经活络之品,多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用药,也就是引经药,使通之有位,有的放矢。病在下肢者多用牛膝、防己、独活;病在上肢常用天仙藤、威灵仙;病在四肢小关节用桑枝、桂枝、全虫;病在腰府多用狗脊、桑寄生;病在脊柱则多用鹿角霜、蜈蚣等以通利。类风关晚期患者以关节畸形、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肿痛不明显,伴一派虚损证,王老在治疗时除补其虚损外,仍加用除湿、化瘀、通络之品。因此痹证的治疗始终围绕“祛邪”与“通络”进行。
五、重视“痰”和“瘀”
王为兰老师治疗痹证非常重视痰瘀之邪,认为痹证日久不愈或治疗效果不佳者,必挟痰挟瘀。其临床特点,瘀较重者,疼痛明显,入夜尤甚,关节局部皮肤色黯或见瘀斑,倡导叶天士“久痛入络”说,主张用虫类搜剔之剂,祛瘀通络止痛,常用水蛭、蜈蚣、全虫、桃仁、乳香、没药、山甲、地龙等;挟痰湿者,关节肿胀明显、晨僵、僵硬,或关节局部有痰核出现,其治疗多用炒白芥子、南星、半夏、海藻、黄药子以消散痰结,化痰除湿。王老还指出:痰、瘀均为有形之阴邪,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病因的治疗,根据病情多配合扶正、理气、健脾、化湿、补气等措施。
(齐岩、王德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