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张景岳(1563〜1640),名介宾,明代医家风痛。风痹一证,即今人所谓痛风也。盖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如《痹论》曰:风气胜者为行痹。盖风者善行数变,故其为痹则走注历节无有定所,是为行痹,此阳邪也。曰寒气胜者为痛痹,以血气受寒则凝而留聚,聚则为痛,是为痛痹,此阴邪也。曰湿气胜者为着痹,以血气受湿则濡滞,濡滞则肢体沉重而疼痛顽木,留着不移,是为着痹,亦阴邪也。凡此三者,即痹之大则也。此外如五脏六腑之痹,则虽以饮食居处,皆能致之。然必重感于邪而内连脏气,则合而为痹矣。若欲辨其轻重,则在皮肤者轻,在筋骨者甚,在脏腑者更甚。若欲辨其寒热,则多热者方是阳证,无热者便是阴证。然痹本阴邪,故惟寒者多而热者少,此则不可不察。
观《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而《寿夭刚柔篇》又曰:在阳者命曰风,在阴者命曰痹。何也?盖三气之合,乃专言痹证之所因也。曰在阳为风,在阴为痹,又分言表里之有殊也。如风之与痹,本皆由感邪所致,但外有表证见而见发热头疼等证,或得汗即解者,是皆有形之谓。此以阳邪在阳分,是即伤寒、中风之属也,故病在阳者命曰风。若既受寒邪而初无发热头疼,又无变证,或有汗,或无汗,而筋骨之痛如故,及延绵久不能愈,而外无表证之见者,是皆无形之谓。此以阴邪直走阴分,即诸痹之属也,故病在阴者命曰痹。其或既有表证,而疼痛又不能愈,此即半表半里,阴阳俱病之证,故阴阳俱病者命曰风痹。此所以风病在阳,而痹病在阴也。然则诸痹者皆在阴分,亦总由真阳衰弱,精血亏损,故三气得以乘之,而为此诸证。经曰:邪入于阴则痹,正谓此也。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等药,而再伤阴气,必反增其病矣。
痹因外邪,病本在经,而深则连脏。故其在上则有喘呕,有吐食,在中则为胀满,为疼痛;在下则为飧泄,为秘结诸病,此皆风痹之兼证也。凡见此者,当于各门权其缓急先后而随证治之。
痹证之风胜者,治当从散,宜败毒散、乌药顺气散之类主之。若以风胜而兼微火者,宜大秦艽汤,或九味羌活汤之类主之。
痹证之寒胜者,但察其表里俱无热证,即当从温治之,宜五积散或小续命汤、甘草附子汤之类主之。若寒甚气虚者,宜《三因》附子汤之类主之。
痹证之湿胜者,其体必重,或多寒,或多痰,或多汗,皆脾弱阴寒证也。若羌活胜湿汤乃兼风散湿之剂也。五积散乃温经散湿之剂也。真武汤乃温中除湿之剂也。《三因》附子汤乃补脾燥湿之剂也。调气平胃散乃行气行湿之剂也。五苓散乃利水导湿之剂也。二陈汤、六君子汤乃化痰祛湿之剂也。大抵治湿者欲其燥,欲燥者宜暖。盖脾土喜燥而恶湿,喜暖而恶寒,故治脾即所以治湿也。然又有湿热之为病者,必见内热之证,滑数之脉,方可治以清源,宜二妙散及加味二妙丸、当归拈痛汤之类主之。其有热甚者,如抽薪饮之类,亦可暂用,先清其火而后调其气血。
风痹之证,大抵因虚者多,因寒者多。惟血气不充,故风寒得以入之。惟阴邪留滞,故经脉为之不利,此痛瘦之大端也,惟三气饮及大防风汤之类,方能奏效。凡治痹之法,惟此为最。其有宜酒者,即以三气饮浸酒服之亦妙法,见本方,或用易老天麻丸亦可。
九味羌活汤(一名羌活冲和汤):治四时不正之气,感冒风寒,憎寒壮热,头疼壮热,身痛口渴,人人相似者,此方主之。
水二盅,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热服取汁。有汗者去苍术,加白术,渴者加葛根、石膏。
甘草附子汤(《金匮》方)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此主之。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法则解。能食,汗后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三因》附子汤:治风寒湿痹,骨节疼痛,皮肤不仁,肌肉重着,四肢缓纵。
上㕮咀,每服四钱,水煎服。
真武汤:治少阴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小便利者去茯苓。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调气平胃散:治胃气不和,胀满腹痛。
水一盅半,生姜三片,煎八分,食远温服。
六君子汤治脾胃虚弱,饮食少思。或久患疟痢,或食饮难化,或呕吐吞酸,或咳嗽喘促。若虚火等证须加炮姜,其功尤速。即前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各一钱五分。
抽薪饮治诸凡火炽盛而不宜补者。
水一盅半,煎七分,食远温服。内热甚者,冷服更佳。如热在经络肌肤者加连翘、天花粉以解之。
三气饮治血气亏损,风寒湿三气乘虚内侵,筋骨历节痹痛之极,及痢后鹤膝风痛等证。
水二盅,加生姜三片煎服。如气虚者加人参、白术随宜。风寒胜者加麻黄一二钱。此饮亦可浸酒,大约每药一斤,可用烧酒六至七升,浸十余日,徐徐服之。
易老天麻丸:治诸风,肢节麻木,手足不遂等证。
炼蜜丸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或百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白汤下,一方有玄参六两,杜仲七两,独活五两。按:此方愈风丹大同,但生地性凉,恐滞经络,宜改用熟地为妥。且以六十四两之诸药,而佐以一两之附子,果能效否?此最少亦宜四两或六两方可也。
历节风痛
历节风痛以其痛无定所,即行痹之属也。《病源》云:历节风痛是气血本虚,或因饮酒腠理开,汗出当风所致。或因劳倦,调护不谨,以致三气之邪偏历关节,与气血相搏而疼痛非常,或如虎之咬,故又有白虎历节之名。《中藏经》曰:历节疼痛者,因醉犯房而得之,此其概也。大都痛痹之证,多有昼轻而夜重者,正阴邪之在阴分也。其有遇风雨阴晦而甚者,此正阴邪侮阳主证也。或得暖遇热而甚者,此湿热伤阴之火证也。有火者宜从清凉,有寒者宜从温热。若筋脉拘滞,伸缩不利者,此血虚、血燥证也,非养血养气不可。凡诸治法,总宜如前。
凡诸痹作痛者,俱宜用火龙膏贴之。
火龙膏:治风寒湿所袭,筋骨挛痛,及湿痰流注,经络壅痛,不能行步,并治历节风,鹤膝风,其效如神。
上先将姜汁并胶熔化,方下乳香、没药调匀,待少温,下麝香,即成膏矣。摊贴患处。更服五积散。如鹤膝风须服大防风汤。
(《景岳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