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心痛

名医简介

郑荪谋(1913〜),福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郑氏认为心痛之所作,不外心脉拘急,血气“不通”所致。古人云“通则不痛”,通者,理气、活血、解郁、散寒、通阳也。考《金匮要略》所言之胸痹,多责之胸阳不足,阴寒阻滞。血脉须倚温煦以运行也,若胸阳不足或胸阳被郁,均可导致浊阴上逆,阻遏清阳。喻嘉言曰:“胸中如太空,其阳气所过,如离照当空,临然无处,设地气一上,则室塞有加。”故可产生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的病理变化。法当“温通”以治。取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治疗胸痹痛证,每多获效。方剂组成:

瓜蒌薤白煮半夏檀香(若缺檀香可用降真香代)丹参归尾川芎头煎加水400ml煎至200ml,加白酒10ml冲服,次煎加水350ml煎至200ml,再加白酒10ml冲服。向不饮酒者,以2ml白酒引饵,冲药服。临床上加酒者效佳,不加酒者效差,屡验不爽。

方以瓜蒌薤白半夏汤通阳宽胸,行气止痛,消痰散结;丹参饮调气化瘀,去砂仁易川芎、归尾,旨在归尾养血活血,川芎养血行气,可增本方活血祛瘀之功;加白酒一味,借熟谷之气行药,助诸药通经活络,共奏温通之功。

若见心痛甚,脉细,肢冷汗出者,此为阳虚寒盛之候,恐上药不足以制寒,可加熟附子、生牡蛎;若见神疲乏力,呵欠频频,口干不欲饮者,此气阴两虚之候,可加人参或党参、麦冬、生地以固气阴;伴有脘腹胀满不适者可加苏梗;心悸,脉来不匀者加桂枝、炙甘草。

郑氏体会胸痹心痛证,以阳虚偏寒者居多,亦有阴虚者。然不论哪一证型,若见胸闷憋气,心前区隐痛或绞痛,放射至背部,善叹息,均可用本方本法。或问:温散通瘀之品多能耗血伤津,阴血虚者用之,岂不违“毋虚虚”之戒?答曰:本法实乃权宜之计耳,中病即止。盖痹者,痹塞不通也。瘀滞之邪,非温不通,非辛不通。古人云“有病则病当之”,倘若其人的确阴血虚甚,不耐温通,可少加养血滋阴之品稍固其本,但不宜多用,一旦心痛缓解,可转治本。

心痛缓解后,一定要辨证论治,谨慎用药,但并非尽用扶本法,当知瘀滞之证难以速决,仍宜于诸法之中佐以通法。

例1阮某,男,62岁,干部,1986年12月22日初诊。

患者胸闷憋气,善太息,右胁疼痛已10余年,曾经省某医院确诊为“冠心病”、“胆囊炎胆石症”。近日来,入夜则发胸痛,痛如针刺并放射至背部,每次约持续3〜5分钟,伴胸闷紧束感,痰涕黄稠,咽干喜饮,大便不成形,日行2〜3次,小溲正常,舌淡边红有瘀斑,苔薄白,脉涩结代。证属胸阳痹阻,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治宜温通胸阳,活血祛瘀。方拟:

京丹参10g、归尾5g、降沉香5g、瓜蒌18g、薤白9g、赤芍9g、川芎3g、半夏5g、云苓10g、苏梗5g、粉草5g。

3剂。

复诊:1987年12月25日。药后胸痛程度及疼痛次数均减。3剂尽后,胸痛已除,但仍有胸闷,气短,痰涕多。苔白厚,脉涩。疼痛既除,治转求本。析上述诸症乃痰瘀互阻之候,治宜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方拟:

半夏6g、陈皮4g、茯苓10g、甘草4g、紫苏10g、杏仁5g、丹参10g、降香5g、川芎4g、川朴5g。

药后随访5个月,胸痛未再发作。

例2郑某,男,63岁,农民,1987年3月9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已多年,1年前曾因“心肌梗塞”住院治疗。近2〜3个月以来,时感胸闷,胸前区刺痛,本月7曰因胸痛加剧急诊于市某医院。检查心电图等,排除了“心肌梗塞”再次发作,提示: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左心室肥厚;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而转中医治疗。症见:胸闷胸痛,时作时休,痛时放射至左肩胛及左手臂内侧,善太息,寐可,大便成形日行2〜3次,小溲正常,舌质暗红,苔黄厚,脉细涩。此属胸阳痹阻,气滞血瘀。治宜温通胸阳,活血祛瘀。方拟:

京丹参10g、桃仁5粒、蒌实18g、半夏6g、川抚芎5g、赤芍6g、归尾5g、降真香5g、薤白9g、小桂枝4g、炙草5g。

5剂。

复诊:1987年3月13日,药后胸闷胸痛有所减轻,但未尽除,考虑到患者久痛入络,故佐以通经活络之地龙干,续服。

药后疼痛逐渐缓解,前后服药20剂,诸症完全消失。

(江映红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胸痹心痛卷》
2
本条ID:15207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