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沙星垣(1912〜),南京军区总医院主任军医。沙氏主张把冠心病分为痰浊和血瘀两型进行辨证治疗。所谓痰浊型是由于痰饮留积于上焦,阳气不得展布,升降枢机为之窒息,故症见胸中发闷,或短气不续;而血瘀型则由于胸中阳气衰微,以致血瘀凝阻经络,或寒邪所伤,血络挛缩(挛急),以致血行受阻不通而为胸痛。此二者,前为津液不化、痰浊滋生;后者为血凝脉阻,而成血瘀。此外,二型兼见者,亦属常见,可称为混合型。
通油汤
运用于胸痹证痰浊型,本型的胸闷有压迫感及气短、憋气、太息等症。舌多薄苔或薄白苔,苔滑,不渴,舌质淡而胖,时见舌边有齿痕。寸脉微弱,关上弦细或带滑。治用通阳泄浊法,方拟通浊汤。药用:
例1许某,男,48岁,干部。
体质肥胖,血脂偏高,血压正常,并未介意,惟近年来时觉胸闷,常欲太息似感舒畅,自以为办公伏案久坐所致。后经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诊为隐性冠心病,用硝酸甘油片未见改善,转由中医诊治。诊得寸部脉象沉细,关上微弦,舌苔白,质淡而胖,边有齿痕。辨证:胸痹痰浊型。
处方:通浊汤加味。
每周服药5剂,停药两天为一疗效程。服药12周后,胸闷气短消失,复查心电图正常,随访2载未发。
通阳化瘀汤
适用于胸痹证血瘀型。本型以胸前区疼痛为主症,多数是发作不定,轻重缓急不一。舌苔或白或黄,而舌诊必见绛紫或青紫,舌之边尖与底部有斑点是其特征。脉见寸部微沉,此系瘀血阻络及血脉挛缩之象。治宜温阳通络,活血化瘀为法。方名温阳化瘀汤。药用:
痛甚者加制附子5〜15g,苡仁15〜30g;手足厥冷者加干姜5〜10g,当归10〜15g。
例2孙某:男,42岁,某医院外科医师。
一年前在外科手术后突感胸前一阵疼痛,约5分钟自行缓解,嗣后半个月内同样发作两次,经心电图检査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发作时用硝酸甘油口含得缓,但未能阻止发作,虽经休息、住院亦然,乃改用中药。患者胸痛发作不定,痛作肢端不温,舌苔薄白,尖绛刺有紫点,脉来沉细。辨证为胸痹血瘀证。
处方:
服5剂后胸痛减轻,15剂后即未发作,乃去桂枝、干姜、延胡索。加丹参10g,生地10g,茯苓10g等调理3个月,心电图亦正常,予以养阴和络、化瘀活血之方出院继服。一年后随访,病未复发,恢复工作。
上为胸痹证之简单的分型证治,施之于临床实践,尚能与冠心病心绞痛相应,可谓执简驭繁矣。然冠心病过程中证情变化极为复杂,与胸痹证究属不同,切不可把二者划上等号。即如痰浊、血瘀二型,临床亦时见有兼并者,即胸闷、气短与胸痛之互见者,亦可称之为混合型。其确诊之法,多赖舌诊,若绛紫者易于察觉,若舌有薄白苔,舌质胖淡者,往往底露青气,必须详加辨别。
例3胡某,男,62岁,干部。
冠心病史7年。心前区疼痛并有紧迫感,发作不定,一般由劳累引发,即上楼亦觉气短而促,有时偶有咯痰,平时不敢活动。舌薄白质胖,底映青紫,脉细沉寸弱,关脉带弦。此系胸痹痰浊血瘀。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