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虚心脾肝肾,标实寒气痰瘀

名医简介

刘志明(1925〜),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著名中医学家。

病因病机

总体上属于本虚标实。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虚证为主,或以实证为主,兹将最常见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气血虚衰,胸阳不振

《金匮要略》云:“今阳虚,知在上焦。”心为阳中之太阳,位于胸中,上焦阳虚即是心阳虚,心阳虚会影响到血液的正常运行,血运失常则血流受阻,致使前胸部猝然而痛;由于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则临床上出现“胸背痛、短气”、“心痛彻背。”这些,都由于胸阳不宣、心气不足所致。本病又恒见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气血渐衰,如肾阳(气)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肾精亏虚,不化气血,导致心气(阳)心血(阴)不足,心脉失于温煦、濡养而发心绞痛,即“不荣则痛”;肾脏阴阳不足,影响肝脾功能而生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等阻滞心脉而发心痛,即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因此,气血虚衰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重要病机,也是冠心病的重要病因学基础。

2.寒邪内侵,气滞不宣

《诸病源候论》说:“心痛者,风冷邪气乘于心也”。寒性凝滞,寒邪伤人,阴寒痰湿之邪易乘虚侵袭,以致阴寒痰湿搏结于阳位,使经络壅塞,气滞不宣,痹阻胸阳,从而导致胸中气塞痞闷,胸痹心痛。

3.饮食不节,浊气上逆

恣食肥甘,偏嗜厚味,或中虚食滞,痞壅难消,胃失和降,浊气上逆,宗气不行,心血受阻,脉道不通,心气不得宣行,则发胸痹心痛。

4.情志失调,气机不畅

人的情绪波动太过,可以伤脏。如果精神刺激过度,发生过度的兴奋或急躁等,可导致阴阳平衡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脉络不利,气机不畅,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宗气不运,心脉闭阻,不通则痛,而发胸痹心痛。又如《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肝主疏泄,条达气机。如七情太过造成气血悖逆,肝气郁结,畅达失职,心脉失调,筋脉拘急,血流受阻,亦胸痹而痛。

总之,冠心病病在心脉,根于肾,本虚在肾,因为,肾为五脏之本,阴阳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心肾相交,心之阴阳气血总赖肾精肾气资生,心本乎肾。正如张景岳说:五脏六腑皆依赖肾气之温滋,“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虑之本;膀胱赖之,则三焦气化;大小肠赖之,则传导自分”。所以,冠心病本虚在肾。

辨证论治

冠心病的病理,有本虚标实两个方面,本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治疗时,必须分清轻重缓急,标本虚实。余以为,冠心病的本质属虚,以虚致实,故治疗原则应以补为主,以补为通,通补兼施,补而不壅塞,通而不损正气。正如《金匮要略》胸痹篇所云,阳气虚于上,痰湿等阴邪乘虚干扰而成病。主张用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薏苡附子散、桂枝生姜枳实汤,共八方,临床上用于治疗冠心病确有很好的疗效。其治疗意义,主要是通阳宣痹。这里尤以薤白的通阳作用为重要。早在《灵枢·五味》篇就说:“心病者,宜食……薤”。又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受气而营诸阳者。姜韭之气熏,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清代王璞庄又作进一步的论述说:“瓜蒌最清胸中之热,平人服之,能使心气内洞”。这里所指的“洞心”、“内洞”为开之意,即开痹通阳。吴仪洛说:“瓜蒌薤白白酒汤,此上焦膻中药也”。因此,余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瓜蒌薤白半夏等方,通阳宣痹化浊;如遇有脾胃症状,则用心胃同治之法,如上方合橘枳姜汤等。心绞痛缓解期,余重视肝肾之治,调补脏腑气血阴阳为主,常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冠心病最常见的证候和治法分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1.胸闷不宣多见于冠心病心绞痛,即厥心痛、真心痛。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痛或胸痛彻背,心悸,面色苍白或黯滞少华,畏寒,肢冷,睡眠不宁,自汗,左寸脉弱或小紧。

治法:通阳宣痹,豁痰下气。

方药:《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

瓜蒌9g、薤白12g、桂枝9g、枳实12g、厚朴12g、党参15g、生姜6g、半夏12g。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方中用薤白、桂枝通阳宣痹散寒;瓜蒌、半夏、厚朴、生姜开胸中痰结,以行气豁痰。

加减法:若阳虚痛甚,“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再合人参汤,另加三七粉1g。随汤药吞服,1日1次;心痛止,停服三七粉。若心悸气短,脉迟或结代者,合用炙甘草汤,以通阳宣痹、复脉养心;若“胸痹不得卧”,即心痛不能平卧,并影响至胃,而出现胃胀痞结等症状,当心胃同治,从上方中加陈皮、茯苓等,以导滞行气,温中和胃;若偏虚者再加西洋参;若兼血虚失眠者合用四物安神汤或酸枣仁汤化裁。

2.阳脱阴竭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塞合并心源性休克。临床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剧烈心绞痛,精神萎靡,心悸气短,出冷汗,颜面苍白,四肢厥冷,或四肢出现青紫色,舌质紫暗,脉微欲绝,或见脉结代。

治法:回阳救脱,益阴复脉。

方药:《伤寒论》四逆汤合生脉散、保元汤加减。

制附片12g、人参15g、干姜6g、麦冬9g、五味子9g、炙甘草12g、黄芪15g。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方中用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救逆,人参、麦冬、五味子、黄芪益气养阴。

若心绞痛剧烈、持续不解,加苏合香丸1丸,温开水送服,1日两次,心痛止,则停服。

3.心肾阴虚见于冠心病,但无典型的心绞痛史。临床常见于肾阴虚和心阴虚两型。肾阴虚:临床主要表现有头晕、耳鸣、口干、腰酸腿软、夜尿频数,脉沉细或弦、或尺寸脉减弱;心阴虚:临床主要表现有心悸、气短、胸闷、夜卧不宁等,舌质红,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治法:滋阴益肾,养心安神。

方药:《小儿药证直诀》杞菊地黄汤合首乌延寿丹加减。

菊花9g、干地黄12g、茯苓9g、丹皮12g、首乌15g、桑椹12g、牛膝9g、桑寄生12g、菟丝子9g、草决明9g、黄精12g。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方中生地、首乌、桑椹、寄生、牛膝、菟丝子、黄精滋阴益肾,茯苓健脾以助生化之源,配菊花、草决明养阴平肝清热。

若心阴亏虚见心悸、盗汗、心烦不寐者,可加麦冬、五味子、柏子仁、酸枣仁等以养心安神。

4.阴虚阳亢多见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痛间作,头晕、耳鸣、目眩,舌麻、肢麻、口干,心烦易怒,面部烘热、手足心发热,腹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等。

治法:通阳宣痹,滋肾平肝。

方药:《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

瓜蒌9g、薤白12g、半夏9g、钩藤9g、天麻9g、石决明18g、牛膝12g、杜仲12g、黄芩9g、菊花9g、首乌12g、珍珠母18g、桑寄生12g。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温服。

方中瓜蒌、薤白,宣痹通阳;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黄芩、菊花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偏亢;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仲、桑寄生、首乌补益肝肾。

鉴于胸痹心痛之证,由于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引起并发各证,因此均可采用以上一种治则,或几种治则并用。

寻求止痛剂

治疗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是临床医师的棘手问题,故寻求中医中药中有效止痛剂,是为要策。余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止痛药,兹介绍如下。

1.麝香此药辛香走窜,治疗各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常用量0.3〜0.5g,装入胶囊吞服。

2_三七专走血分,善行瘀血而止痛,适应于各型心绞痛。常用量1g,研粉吞服。

3.乌药专走气分,善行气止痛,适用于阴寒痼结的心绞痛,即“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常用量3〜9g,煎水服,日服两次。

4.西洋参合三七粉西洋参6g,煎水,送服三七粉0.5〜1g,日服两次,用于各型心绞痛。此为益气行瘀之要药。

以上仅是余多年在临床实践中治疗冠心病的点滴体会和认识。余以为,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治疗宜灵活多变(如调五脏即可治心,此五脏互为相使,隔一隔二之治法),为中医之特色治疗。故以上所论,只得其大纲,个体之差异及兼挟之不同,应加以仔细辨证论治,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例1周某,女,56岁,干部。因反复发作心前区绞痛4年,近1个月加重,于1991年7月20日初诊。

患者近4年来因劳累或情绪改变反复出现心前区绞痛。每次发作历时3〜5分钟,放射至背部及左前臂,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片可缓解。曾多次心电图检査,T波改变,诊断为冠心病。近1月来,上述症状频发,每日至少发作3〜4次,同时伴头晕、气短、心中痞塞、欲死等症状。经多方医治,心绞痛不能完全控制,故就诊于中医。

诊查:血压16/12kPa,重病容,面色稍白,四肢欠温,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心阳虚,胃不和,遂致气机不畅,血脉瘀阻。通阳宣痹,心胃同治。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橘枳姜汤化裁。

瓜蒌15g、薤白12g、半夏12g、枳壳9g、党参15g、生姜5g、橘皮12g、桂枝9g、厚朴9g、获茶12g。

水煎服。

二诊:服药7剂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症状也明显减轻,舌苔薄白,脉弦细。再投原方15剂。

三诊:心绞痛基本消除,欲死之症及头晕、气短、心中痞塞感完全消失,精神、食欲也明显好转。为巩固疗效,守原方再进15剂,病痊愈。

例2丹某,男,63岁,干部。间发心前区憋闷9年。近1个月加重,于1981年4月23日就诊。

患者近9年来常心前区闷痛。每次发作均与劳累有关,稍劳则心绞痛发作频繁,每次历时5分钟左右,放射至左前臂,休息及含服硝酸甘油片可缓解。近一月来因外出活动较多,故上述症状加重,发作次数也增加,同时伴气短、腰酸软无力,口干纳少,大便微干。

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及糖尿病史。

诊查:血压17/12kPa(就诊前已服降压药),精神欠佳,左手握物发抖,舌苔薄,脉弦细,沉取无力。此属老年肾阴素亏,胸阳不振,血气不和。滋肾通阳,兼理气血。瓜蒌薤白半夏汤合首乌延寿丹化裁。

瓜蒌15g、薤白12g、首乌12g、桑椹15g、桑寄生12g、当归9g、太子参12g、牛膝9g、枳壳9g、赤芍9g、川芎4.5g、三七粉1g冲服。

二诊:服药7剂后,自觉精神好转,心胸憋闷减轻,再投原方120剂。

三诊:心前区疼痛完全消失,血压稳定,血糖降至118mg%,并恢复全日工作。为巩固疗效,后改服丸剂。

西洋参30g、首乌45g、桑椹45g、茯苓30g、生黄芪30g、瓜蒌45g、薤白30g、枣仁30g、桑寄生45g、牛膝45g、枳实30g、三七30g。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g,日服2丸。

1年后,患者身体较健康,虽有时有劳累感,但不曾发生心绞痛。

(刘如秀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胸痹心痛卷》
2
本条ID:15203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