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留章杰,泉州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病邪在表,病初起,多见体实邪盛。若风邪偏胜,则可兼有恶风,疼痛呈游走性,每于气候变化,痛势更甚,苔薄白等。常用九味羌活汤或麻黄加术汤及防风汤。总以祛湿、散寒、解表之药,如麻黄、防风、羌活等,有其共同性。
病邪在里,病程较长,由表及里,正气衰,邪气尚盛。若寒邪偏胜则痛势加重,且有冷感,遇暖则舒,遇寒则加剧,苔薄白。常用乌头汤、乌头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寒凝重者用阳和解凝汤。
若湿邪偏胜,苔白腻,而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口干而不欲饮,常用独活寄生汤、苡仁汤等。
寒湿化热,关节局部渐见肿大,伸屈不利,疼痛,舌苔白腻兼微黄,邪有化热征象者,又宜寒热并投。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其知母与附子分量比例为2:1,是其独特之处),后用四藤汤(马鞍藤、古风藤、海风藤、忍冬藤)加减(常加桂枝、附子、秦艽、知母)及蕲蛇丸(豨莶草、海桐皮、制蕲蛇)同时服用,或四藤汤加减与蕲蛇丸交替使用。若坐骨神经痛用芍药甘草汤(芍药30g,甘草15g)。
气血两虚,邪恋不去,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若偏于气虚者,用六君子汤加减(加黄芪、黄精)。若偏于血虚,用圣愈汤加减。若气血两虚,上方加黄芪、党参、当归、熟地等。若血瘀较重者,用种福堂方(叶天士)加减。
热痹常用白虎桂枝汤如减(常加防己、忍冬藤等)或用四妙散加赤芍、知长、银翅等。
煎汤热洗。
三黄膏用:
以上各25g。在治疗痹证时,常用穿山甲。因附子少量补心,大量止痛。附子虽热,未加干姜,并不生热,寒热药搭配适当,作用尤强。而山甲通络化瘀、活血,用量不要大,一般5〜10g。
例1史某,女,43岁。
半月前患感冒,全身酸痛。就诊时,左腿、腰部疼痛明显,步行困难,冷感。其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紧。证为寒痹血凝,用阳和解凝汤主之。处方:
二诊:药后有效,步行自如。寒凝稍解,而腿、腰痛未愈。前方加牛膝15g,再服3剂。
三诊:痛经,左腿和趾麻,用种福堂方加川乌15g、服3剂。处方:
四诊:脚仍麻,但已减轻,仍有冷感,月经提前,舌未化燥,改用桂枝汤加附子15g,方中白芍改酒芍25g,服3剂。诸症向愈。
例2黄某,男,30岁,1975年10月20日初诊。
腰背强痛,不可俯仰5天,不能活动,有风湿病史。用《中藏经》方。处方:
2剂。外用冬青油擦。
10月23日2诊:各症大减,行动尚欠灵活。原方予以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