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陈伯勤(1897〜),玉林地区中医院主任医师。治痹之法颇多,陈氏喜用活血、祛痰、补肾三法,对痹证日久,伤及气血、筋骨者更宜。
治痹宜活血
陈氏认为痹证日久,伤及气血者,正虚邪恋,筋骨失养,以致骨节酸痛,屈伸不利,应从血治。血脉流通,则痹痛缓解。常用方剂为趁痛散、黄芪桂枝五物汤、当归补血汤等。其中以趁痛散使用最多。常用药物:
水煎服,日1剂,分2〜3次服。
偏于血虚者常加黄芪18g,当归6g,川木瓜15g;偏于气虚者加党参15g、或红参9g、另煎;痹在上肢者,加桑枝30g,秦艽10g,姜黄12g;痹在下肢者,加牛膝15g,薏苡仁30g;偏寒者加熟附子9g,桂枝6g;偏热者加银花15g,连翘12g;血瘀较重者,加丹参20g,赤芍15g。运用本法治疗偏于血瘀之痹证患者,能坚持服药2周以上,多收显效。
例1牟某,女,20岁,小学教师。1979年8月28日初诊。
患者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已2年,尤以阴雨天为甚,痛而拒按,活动不便,时有心悸、双下肢关节红肿,溲黄短,夜难寐,舌质暗红苔薄黄,脉弦涩。证属痛痹,系瘀血内阻所致,治当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选趁痛散加味。
服药2周,疼痛明显减轻,活动自如,关节红肿改善,继以原方加川木瓜9g,独活9g,当归6g。服药月余,疼痛消失,活动灵活。
治痹应祛痰
百病皆因痰作祟,痹证日久,湿变为痰,痰留关节,瘀阻经络,则关节肿大,活动受限,甚则疼痛麻木,不能屈伸,历时较长,反复发作,骨节变形,祛风散寒除湿之剂大多无效。治当从痰论治,痰除则痹可愈。陈氏多用小活络丹或侯氏黑散。常用药物:
日1剂,水煎分2〜3次温服。痰湿重者加制半夏12g,陈皮6g,茯苓15g,白芥子15g,以化痰通络;偏于痰热者,加天竺黄6g,川贝母10g,丝瓜络15g,以清化热痰;痰阻经络者,可加僵蚕9g,白芥子15g,以搜经络之痰;夹有瘀斑者,加丹参15g,丹皮10g,红花6g,牛膝15g,以增强活血化瘀之力;久病气血不足者,加党参15〜30g,当归10g,黄芪15〜20g,以补气养血。该病病程较长,服药时间应坚持数周,待病情缓解后,再以调补脾肾之法巩固疗效。方用六君子汤加牛膝15g,川木瓜12g,生薏仁30g,桑寄生15g,川断15g。日1剂,水煎分2〜3次温服。根据病情变化,灵活掌握。
例2李某,女,57岁,农民。1979年8月29日初诊。
患者四肢关节疼痛反复发作21年,加重月余。双踝关节肿大,不能步履,活动受限,遇寒加剧。溲短,便溏,面目虚浮,舌淡红,边有齿痕,脉沉弦。此乃湿痹,证属痰湿阻滞,治以化痰除湿,散寒通络,方选小活络丹加减。
每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服药3周疼痛减轻,踝关节肿消,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继守原方加川断12g,桑寄生15g,白芥子12g,制草乌6g,服药3月余,疼痛基本消失,活动自如。
治痹需补肾
痹证日久,或长期过用温燥,肝肾受损,筋骨失于濡养,病人多见关节疼痛,腰酸腿软,头晕眼花,夜间多梦,小便频多,双耳蝉鸣,经久不愈等肝肾亏损的症状。陈氏多用补肾之法,选用补益肝肾之方药,以图缓缓收功。常用金匮肾气汤、五兽饮、独活寄生汤、虎潜丸等,以独活寄生汤加减使用最多。药物:
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陈氏常用龟板胶、鹿角胶、鹿筋、鹿角霜、虎骨之类血肉有情之品,因目前虎骨药源缺乏,可用狗脊、狗骨代之,亦有一定效果。且药源充足,价格便宜。
例3林某,女,55岁,干部,1979年12月14日初诊。
主诉腰背胀痛,四肢麻木,酸楚反复4月余,屡服除湿活络药物未见效。近日来肢体麻木,酸楚,活动不便,伴头晕眼花,畏寒怕冷,腰酸耳鸣,夜多小便,诊见面色无华,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证属虚痹,乃肝肾亏损,肾阳不足所致,治宜温补肾阳为主,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
熟附子9g、桂枝7.5g、熟地黄18g、怀山药12g、五味子9g、云苓12g、泽泻6g、锁阳15g、鹿角霜30g、日1剂,水煎分2〜3次服。
服药10剂,四肢麻木明显减轻,夜尿减少,仍觉头晕,腰酸。舌淡苔薄,脉沉缓。继以上方去泽泻,加杞子15g,川断12g,川杜仲15g,核桃肉15g,狗脊15g,以增强补肾壮阳之力。服药月余,症状明显改善,但仍畏寒、乏力,时觉头晕、耳鸣,此乃肾阳不足,需缓缓调治。嘱继守上方去云苓,加巴戟15g,调治2月,诸症消失。
(陈国瑶、赖祥林、庞志红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