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者静之以愈肌衄

名医简介

何炎燊(1922〜),广东东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临床大家。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之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明了。本病属中医血证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血液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发为紫斑,因此又称“肌衄”。方约之云:“血属阴,静则循经荣内,动则错经妄行。”故致病之因素虽有多端,而关键在于一“动”字。《内经》有“逆者正治”,即“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之法,余宗其义,取“动者静之”治则,治疗本病,颇称应手。

阳气翔动,迫血妄行,甘咸清降,滋阴凉血

据多年临床所见,本病无明显诱因而发病急骤者,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斑多见于四肢,下肢尤甚,色鲜赤带紫,颈项胸背亦有散在之深红色疹子,伴见烦躁惊惕,溲短便秘,并有口鼻衄血,脉多弦数而唇舌干红。出血日数多者,不仅血小板减少,而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亦随之下降。医者与患者中,有据此化验报告而认为是虚证,殊不知“虚”是其“标”,乃出血所致,而非此病之本,用药稍涉温补,则内热更炽,阴络更伤,血溢愈甚。必得阳潜火下,出血乃止,新血自生,无须用补。余常用甘咸微寒,养阴凉血之剂:

犀角(可用广角或水牛角代,亦可改用玳瑁),生地、白芍、丹皮、玄参、麦冬、龟板、藕节、茅根。

上方大旨以质静沉降之品,以制阳气之翔动。至于活血化瘀之药,则不宜多用,故此方采犀角地黄汤不用赤芍而用白芍,活血之品只丹皮一味已足。有一见斑疹,就谓病入血分,援引叶天士之言“入血直须凉血散血”者,不知本病与温病发斑有别。彼乃外感邪毒,逆传营血,邪与血搏,不凉血散血则邪势不松,不能外出;此则阴分不足,阳翔不伏,热迫血络故血从外溢;发斑发疹之外证虽同,而病机迥异,不能泥执成说也。

温邪逗发,两阳相劫,化火尤速,大寒沉降

阳热内盛之体,易招外感,约有半数左右患者由温邪逗发。此时内外交蒸,正如叶天士所云“两阳相劫”,化火尤速,每见紫癜融合成片,色亦深,甚或紫黑,发热如燎,伴随头痛,骨楚,口渴,心烦,气粗似喘,夜烦少寐,寐则息鼾,或有呓语。化验检査,血红蛋白下降至70g/L左右。此时补之固非,输血亦不能解决问题(笔者治愈之病例,皆未曾输血)。若见其病起于外感而用升散解表之药,亦易耗动阴血。临床所见,大多数病人已无表症,或仅有一二,方中稍佐辛凉之品一二味已足。叶天士治斑出而胃阴亡之加减玉女煎,《金匮》治火升吐血之泻心汤,皆大寒沉降,熄火平阳之剂,符合以静制动之旨。余仿其法立方,常收捷效:

石膏、知母、甘草、竹叶、麦冬、玄参、生地、广角(或玳瑁)、大黄、黄芩、黄连、焦栀子、银花炭。

此型多兼吐衄,一般此方可以胜任。若来势凶者,用鲜茅根300〜500g煎汤候冷,和服十灰散可止。

水不涵木,肝血失藏,育阴潜阳,宁血清火

据多年临床所见,本病慢性型患者常倍于急性型,尤以中青年妇女为多,青年男性亦不少见。此型斑多限于四肢,易出而难消,常反复发作,迁延岁月。就诊病人常述其种种虚证,如眩晕、目花、耳聋、腰酸、短气、失眠等,不一而足。然细察之,眩晕多兼头巅刺痛,目花并有火星上冒,耳聋复加鸣响,腰酸而筋脉拘掣,短气伴随咽干口燥,失眠由于心烦梦多,再加时有牙宣鼻衄,妇人则经水色暗淋沥,或点滴不辍,皆一派阴虚有火之象。此肾阴亏损,木失涵濡,藏血之职有损,则血外聚于络脉,阳触则溢矣。然火乃虚火,虽不受温补,亦不任寒凉攻伐。叶天士治血证之由于“肝肾精血不主内守,阳气翔动而为血溢者,药味宜取质静填补,重着归下。”与此证原理可通。余用吴鞠通三甲复脉汤育阴潜阳之法,去火麻仁之滑,加萸肉之酸敛益精,以增强本方之静性,合藕节、二至宁血,佐地骨皮清火。随证加减化裁,持之以恒,渐得阴平阳秘,病可告痊。方用:

龟板、鳖甲、牡蛎、地黄(视病情酌用生地或熟地)、阿胶、白芍、炙草、麦冬、萸肉、藕节、女贞子、旱莲草、地骨皮(虚火不甚者,易以桑椹)

阴损及阳,血寒错经,甘咸守补,温煦脾肾

本病反复不愈,甚至迁延10载以上者,每阴损及阳,气不摄血;血不能与气俱行,则错经凝泣,渗出脉外。患者多形体虚浮,面目萎瘁,紫癜出没无时,虽完好之肌肤,略受碰撞或挤压片时,即呈现青紫,数日不消。舌质淡而暗晦,脉无定体,或虚大而数,或细缓,或沉涩。而畏寒肢冷,气怯神疲,头晕目昏,心悸肢麻等种种虚象迭见。有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归脾汤统血、以及十全、养荣诸补剂者,并无显效。盖芎、归之窜,升、柴之升,芪、桂之走,乃以动治动,皆非所宜。然中药之中,有可经炮制,变动性为静性者,如黄芪生用则达表,炙用则守中。又以姜为例,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黑成炭则辛味大减,守而不走矣。吸取此传统方法,兼用甘咸温煦之品,养下元以培精血之本,补中州以助统血之职,虽是大温大补之剂,而立法则不离一“静”字,方用:

龟胶、鹿角胶、萸肉、熟地炭、杞子(炒微黑)、巴戟(盐水炒)、杜仲、党参、生白术、炙黄芪、炮姜炭、炙草

此方须服至数十剂,个别中气素馁者久服有腻滞感,可酌减二胶、熟地之量,加木香、砂仁数克,三五剂即可。或用谷芽100g煎汤,代水煎药,可济胶、地之钝

李时珍《本草纲目》:“玳瑁,解毒清热之功,同于犀角,古方不用,至宋时至宝丹,始用之也。”又,宋代闻人规所著《痘疹论》中,用玳瑁治“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也。”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血证卷》
2
本条ID:15155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