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辛酸降,继以甘咸;培土暖中,亦可御风

名医简介

何炎燊(1922〜),东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临床家。

头痛眩晕乃高血压病常见症状,中医辨证则责之于风。盖风性上窜,易犯巅顶,“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也。自刘河间创“内火召风”之说,明清医家从而阐发之,治内风之法,粲然大备。然此病多本虚标实,病人素质又有阴阳偏胜偏衰之殊,故用药须权衡轻重缓急,慎防跌仆厥脱之变,是为要着。

治以苦降辛泄,少佐微酸,勿使风阳上翔、蒙蔽清窍。

叶天士《临证指南·中风门》治某妪一案云:“平日怒劳忧恐,以致五志气火交并于旧,肝胆内风,鼓动盘旋……固为中厥之萌。”此乃高血压病而有中风先兆者。叶氏用“苦降辛泄,少佐微酸,折其上腾之威,使清空诸窍,勿使痰浊壮火蒙蔽,乃暂药之权衡也”。意即急则治其标。药用:石斛、橘红、蒺藜、秦皮、草决明、桑叶、钩藤、白芍等8味药。接案云:“前议苦辛酸降一法,肝风胃阳已折其上腾之威,故诸恙觉小愈。”可知此方投剂即效。方中桑叶、白芍、钩藤平肝熄风;石斛、橘皮清降阳明,皆极平淡之品;决明子、刺蒺藜虽能散风热,然古方多用于目疾;秦皮则自《伤寒论》后,世皆用治痢疾。且古书平肝熄风之药甚多,叶氏何以独取此数者而收捷效?近年中药研究之进展,叶氏此方之妙用已被揭开一部分。医刊报道,桑叶、白芍、钩藤皆有降压作用,决明子除善能降压外,更能降血脂。最近,用刺蒺藜制成之新药“心脑舒通”有良好之改善心脑缺血状况,抑制血小板凝集,降血压与降血脂作用,被认为目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最佳药物之一。科研结果,与叶氏之临床实践正相符合。前贤经验之宝贵,于此可见一斑。

50年代,即用叶氏原方加珍珠母之潜降,夏枯草之清泄,治疗高血压病之风火升腾莫制,头痛岑岑,眩晕如坐舟中,面赤唇麻,手足掣痛,口苦心烦,脉弦劲滑数者,常获良效。每用3〜4剂,血压可下降2.7〜5.3/1.3〜2.OkPa。虽曰治标,然无副作用,停药后病发再用,疗效依然。因名之曰“苦辛酸降汤”,用量亦较叶氏原方为大。组成:

石斛15g、橘红5g、刺蒺藜20g、秦皮15g、草决明25g、桑叶15g、钩藤15g、白芍20g、夏枯草15g、珍珠母30g。

随症加减:头痛甚者加葛根15g,蔓荆子10g;眩晕欲倒者加天麻15g,菊花15g;火盛者加黄芩15g,栀子10g,甚者则加羚羊角5片(先煎);木火戕胃,心中嘈杂呕逆者加竹茹15g,麦冬15g;口干舌燥者加元参20g,天冬15g。

厚味填阴,介属潜阳龙相安宅,风阳自戢标症暂解之后,自当治本。高血压病虽头绪纷繁,而常见者多属阴虚阳亢。盖此类患者,多是中年以后,经曰“人年四十,阴气自半”,且烦劳操持,脏阴暗耗,以致水不涵木,木失所养,则肝阴不足,肝阳偏亢。症见头中震痛,忽冷忽热;眩晕眼花,不能自持;心中干燥如焚,悸动无时;下肢痿软无力,筋脉掣痛;稍劳则心慌气短,面热汗出;舌红或深或淡,舌苔或白或黄,皆不足凭。程门雪云“时病重苔,慢性重脉”也,而脉多弦细,或弦或数。细为脏阴之亏,弦为肝木之旺,若兼见劲数,则是大厥之萌矣。前人治此证,名方甚多,如薛生白之滋营养液膏(女贞、旱莲、桑叶、黑芝麻、菊花、杞子、当归、白芍、熟地、黑豆、南独叶、茯神、玉竹、橘红、沙苑、甘草、阿胶、白蜜),经验方之首乌延寿丹(首乌、豨莶草、黑芝麻、金樱子、旱莲草、女贞子、菟丝子、杜仲、牛膝、桑叶、忍冬藤、生地),皆有滋肾柔肝之功,法非不善也,独惜其缺乏介类潜阳之品。盖阴阳互根,阴亏之甚者,则不能维阳,阳乃浮亢;而阳气亢盛,又反而灼烁真阴,两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故叶天士、吴鞠通、王旭高、张山雷诸先辈,治此等证,必育阴与潜阳并用也。余用吴氏三甲复脉汤为基础,兼采各家之长,厘定为“加减三甲复脉汤”一方,药用:

龟板30g、鳖甲30g、牡蛎30g、生地25g、白芍20g、麦冬15g、阿胶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首乌15g、玉竹20g、蒺藜20g。

此方用静药填阴,介类潜阳,使阴平阳秘,自然龙相安宅,内风亦无从旋动矣。然病由人身内在阴阳之偏,而非六气外来之感,实难速愈,若服药得药,则改作丸剂,以利久服,盖王道无近功也。

又张锡纯氏之镇肝熄风汤,亦用龙、牡、龟板、萸、地等药,同时指出“间有初次将其药服下,转觉气血上攻而病加剧者,于是加生麦芽、茵陈、川楝子则无此弊”,此说可供参考。确有个别病例,不耐受三甲胶地之纯腻者,方中酌加麦芽、茵陈,如作丸剂,可用麦芽、茵陈煎汤去渣,浓缩熔化阿胶,入诸药末为丸,自无滞气之弊。

培土可以荣木暖土可以御风

上述急则苦辛酸降以治标,缓则甘咸滋潜以治本,此治高血压病头痛眩晕之常法也。然人身阴阳之偏盛偏衰,又非常法所能尽事者。1954年,有搬运工人黄姓妇,年过半百,犹日晒雨淋,劳动不息。其人体态虚胖,干活之后即挥汗如雨,又渴喜热饮,汗出更多。一向血压偏高,徘徊于24/14.7kPa左右而无所苦。近年经绝之后,血压更升至25〜26.7/13.3〜14.7kPa之间,始见眩晕头重,心悸食少。时值解放初期,城乡医疗机构尚未普遍设立,就诊于西医,仅为注射葡萄糖及给予降压片,症虽暂缓,犹缠绵未愈。妇为衣食计,仍带病出勤。一日,数人扶持来我所求诊。自诉突然头重昏沉,眩晕欲倒,脑中鸣响,两眼发黑,而汗出淋滴,沾衣透襦,大渴须啜热饮,汤水稍温即呕,而食不知味,心中空荡无主。诊其脉缓大而革,如按鼓皮,舌质暗淡,苔白薄,血压32/15.7kPa,按西医观点已接近高血压危象。而中医辨证,则是其人下元虚冷,中阳素弱,土虚不能荣木,以致阴风萌动,乘巅为痛为晕,戕胃为呕为恶食。且卫疏汗泄又是阳气衰微之征。古有“近效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者,乃暖土御风之良法,对此病最为合拍。若以西套中,则附子升压,断不能用。三思良久,毅然以原方加天麻祛风,半夏降逆治之。

白术60g、附子18g、炙甘草9g、煨透生姜15g、大枣6枚、天麻15g、半夏15g。

为慎重起见,令其少量多次乘热服之。翌日晨,患者已能自行来所,谓服药后汗渐收,渴渐止,倦极而睡,一夜颇安,今晨眩晕头痛大减,饮食知味。血压下降至25.3/13.6kPa。乃减姜附之量,令再服两剂。第四日出勤如常。据此为立一培土荣木之简便方,常用炒糯米、大枣、煨姜煎水代茶,并吞服六君子丸,从此血压平稳于22.7〜24/12.6〜13.3kPa间,精神日增,偶尔多啖瓜果,或操劳过度,眩晕将作,服术附汤1剂即安。寿至78岁。

用术附汤辛热之药治高血压病头痛眩晕,虽是变局而非正局,然病万变,药亦万变,医者亦须临证随机应变,不能固守一方一法也。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
2
本条ID:15144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