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在肝肾要在脾,莫畏参芪守病机

名医简介

李仲守(1908〜1985),原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目前中医对高血压病的病机一般多从肝肾论述。但除肝肾之外,脾对高血压病的发病和变化亦具有重要影响,实为高血压病病机之关键。因此,可以把高血压病的病机概括为“变动在肝,根源在肾,关键在脾”。高血压病的病理变化规律早期以阴损为主,临床多见阴虚阳亢症状,后期阴损及阳,多见阴阳两虚(包括气阴两虚)症状。临证每以以下诸端为要。

一、补养阴精与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是上实下虚,肝、脾、肾亏损之证。肾藏精,肝藏血,脾统血,肝脾肾亏损,必然导致精血的不足。因此常用桑寄生、首乌、鸡血藤、熟地、桑椹子、女贞子、枸杞子、金樱子、沙苑子、菟丝子、杜仲等补养精血,以补下虚之本。而目前许多治疗高血压病处方偏重于解决“上实”之标,是不够全面的。

二、介类镇潜与高血压病

余治疗高血压病吸取前人的经验,喜用介类药以潜阳。《临证指南·肝风篇》说“凡肝阳上亢,必须用介类以潜之”。事实证明,治疗高血压病用介类镇潜上亢之阳十分有效。在使用时要结合病情配伍。如石决明、珍珠母善清肝火兼能明目,适用于高血压病视力障碍,目赤羞明等症;海蛤壳能清热除痰散结,适用于高血压病肺热痰稠之症;牡蛎生用能镇静安神,煅用则收敛固涩,适用于高血压病心悸失眠或遗精盗汗等症。此外介类用量宜大,一般以40〜60g为宜。

三、参芪补气与高血压病

用参芪补气药治疗高血压病,有些人畏而不用,认为参芪补气有升高血压的作用,只宜用于低血压病,不适宜于高血压病。有些人过分相信“参芪少量兴奋,大量抑制”之说,主张治疗低血压病参芪用少量,治疗高血压病参芪用大量。实际上,两者都是背离辨证论治的原则的。实践证明,高血压病和低血压病如属气虚甚者,重用参芪以益气,临床每收到良好效果。昧者不谨守病机,对症下药,斤斤计较于“兴奋”“抑制”,适见其陋也。

四、活血化瘀药与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由于气血运行失常,可有血瘀症状出现,如舌质紫黯,舌边有瘀点或瘀斑,真心痛等。一般人主张使用红花、桃仁、蒲黄、五灵脂、三棱、莪术等祛瘀药。然瘀证有实瘀、虚瘀之分。高血压病为本虚标实之证,瘀血的形成,主要由于气虚、阴虚、或阳虚所引起,故治瘀必须顾正,用药不能选用攻破之品耗伤正气。临床祛瘀药最好选用丹参、田七之类。因为“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既养血又活血。田七能祛瘀而不伤正,张锡纯称之为“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为理血妙品”,实乃经验之谈。

五、苦寒药与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常有肝热内蕴之象,如面红、头痛、口苦、咽红、舌边红、苔黄芩。此非实热,乃属虚热。治疗上应慎用或不用苦寒药,如黄芩、黄柏、栀子、龙胆草、黄连等。倘若阳亢过甚,偶用苦寒直折,未尝不可,但要适可而止,否则犯虚虚之戒。对待虚热,以甘寒为妥。可选用甘菊、夏枯草、旱莲草、干葛、桑白皮、竹茹、麦冬、谷精草、白茅根等。因这些药物既能清热,又不削伐,实为治疗本证之佳品。

六、消导药与高血压病

治疗高血压病者,可常在平肝熄风,育阴潜阳的基础上,适当加些消导药,如川厚朴、枳实、枳壳、山楂子、神曲、谷芽、鸡内金之类,以调理脾胃,并嘱其少食或不食辛辣烤炙食物,以免脾胃发生积滞燥热,促使血压上升。

七、饮食调治与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除了药物治疗外,饮食的配合实属必要,肉类以兔肉、鱼肉、瘦猪肉、鸭肉等较为适宜。燥热动肝之品如公鸡、虾、蟹、鱿鱼、墨鱼等不宜吃。蔬菜可多吃,苦瓜和芹菜都有降血压作用,苦瓜适宜于胃热的高血压病人,芹菜适宜于胃寒高血压患者。豆类中以花生米较佳。水果可常吃,因水果有清热、养阴、助消化、通大便的作用,其中以甜橙为首选,苹果、梨子次之,西瓜虽有降压作用,但体虚之人不且多吃。茶叶也有降血压的作用,其中以沱茶较好,因沱茶有清热利尿,消导降压的作用;其次为岩茶,如乌龙、水仙、铁观音之类;绿茶苦寒削伐,不宜长期饮用。

例1王某,男,64岁,干部。1982年4月5日初诊。

患高血压病10年余,曾用复方降压素、利血平等多种降压药治疗,然血压一直未能控制正常。常觉头痛、面红、短气心悸,近2个月来,胃脘胀痛加重,胸闷,食纳一般,大便塘,夜尿2〜3次,舌苔黄微腻,脉弦细。检查:血压24/14.7kPa。胆固醇1lmmol/L。证属眩晕(阴虚阳亢,肝郁脾虚),治以育阴潜阳为主,佐以健脾消导。处方:

桑寄生20g、党参20g、首乌20g、珍珠母30g、鸡血藤30g、甘菊12g、白蒺藜12g、桑白皮15g、山楂子15g、茯苓15g、枳实10g。

4月12日二诊:服药7剂头晕痛明显减轻,胃脘微胀痛,大便稍烂,舌苔转薄黄,脉弦细。血压18.7/12kPa。药切病机,上方去桑皮加川厚朴10g,续服7剂。

4月19日三诊:头晕、胃脘胀痛消失,大便成形,夜尿1〜2次,舌脉同前。血压降至18.7/10.7kPa。守上方去甘菊、川厚朴,加干葛30g,杜仲15g,再进7剂。此后以本方为基础加减,嘱患者间服以巩固疗效。

例2李某,男,42岁,工人。1984年2月28日初诊。

自述血压增高2年,症见头晕胀眼花,左上肢麻痹,胃脘胀,口苦,咽红,二便正常,舌边偏红,苔薄黄,脉弦。血压22.6/13.3kPa。治拟平肝潜阳,调和脾胃。处方:

夏枯草15g、丹参15g、山楂子15g、桑皮15g、钩藤15g、白蒺藜12g、甘菊12g、牛蒡子10g、枳壳10g、鸡血藤30g、干葛30g、石决明40g。

3月5日二诊:服药7剂,头晕大减,口微苦,舌脉同前。血压降至18.6/12.0kPa。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
2
本条ID:15145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