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水降压需选达药,温阳化气调和升降

名医简介

盛国荣(1913〜),福建中医学院教授。

吾师盛国荣教授提倡中西医理汇通,取长补短。治疗高血压病,常于中医辨证处方中选用不同利水降压中药,而收事半功倍之效。盛师认为利水降压的中药,具有清除患者体内的水湿瘀积,通畅血脉,调节气血之能,其中有些药物尚有降血脂、血糖之效,所以没有西药利尿剂所引起的低血钾、高血脂、高血糖等副作用。本文试就盛师应用利水降压法的用药经验,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地龙夏枯草,平肝利水

盛师认为地龙功能清热平肝,通络利水,“主大热狂烦及大人小儿小便不通”(《本草纲目》);夏枯草清肝散结,能“补养厥阴血脉,疏通结气”(《本草通玄》)。现代研究证实该2药对麻醉动物及肾性高血压犬均有缓慢而持久的降压作用,尤其夏枯草含有丰富钾盐,降压而不失钾。临床常用于肝阳妄动,络道所扰之高血压,有较好疗效。

尝治陈男,56岁。高血压病Ⅰ期,症见头目眩晕,头胀面红,心烦不寐,口苦肢麻,大便硬结,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脉弦,血压23.3/14.6kPa。

证属肝阳上亢,治宜平肝、利水、熄风。药用:

地龙干20g、生地20g、夏枯草15g、钩藤15g、白疾藜10g、白芍10g、丹皮10g、天麻10g、车前子10g、甘草3g。

服10剂后,血压降至20/12.8kPa,头胀眩晕减,寐安,二便通畅,于上方加茯苓10g,枸杞10g,调治半月而愈。

黄芩龙胆草,泻热利水

对于肝胃火旺之高血压患者,盛师常投苦寒之黄芩、龙胆草以清肝胃之实热,利水而除湿,认为黄芩“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本草经疏》);龙胆草则“功专于利水,消湿”(《本草新编》),现代研究证实此两药对麻醉动物均有降压作用,黄芩尚有利尿作用,以黄芩甙元最强,其醇提取物及煎剂亦有利尿作用,此外,黄芩还有降血脂之功效。

曾治林女,60岁。素有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病史,近来头晕肢麻,胸闷痛,牙龈浮肿疼痛,夜寐不宁,恶梦纷纭,口干口臭,大便硬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弦滑,血压20/14kPa。证属肝胃火盛,湿热盘踞。

治宜泻火以平肝,利水以清胃,投以龙胆泻肝汤化裁。药用:

龙胆草6g、菊花10g、黄芩10g、车前子10g、泽泻10g、钩藤10g、生地10g、地龙干20g、葛根20g、夏枯草20g、甘草4g。

服药10剂,溲长大便通,寐安,牙痛止,余症亦减,血压19/12kPa,于上方加强清胃化湿之力,再服10剂,诸症均失,血压正常。

苓皮车前子,渗湿利水茯苓皮性味甘淡,功能利水消肿,能“行皮肤之水”(《医林纂要》);车前子甘寒,功能利水,清热,明目,“能去肝中风热”(《药性论》)。药理研究车前子可降低麻醉犬、猫血压。盛师认为对于脾湿壅滞,痰湿瘀阻经络之高血压患者,尤为适用。

曾治吴女,51岁。于年轻怀孕时发现高血压,至今20年余,现形体虚胖,头重头胀,脘腹胀闷,上楼气喘,四肢关节酸楚麻胀,弯屈不灵,晨起尤剧,纳少口淡,便溏溲短,舌淡胖苔白滑,脉濡,血压21.3/13.3kPa。

证属湿浊滞阻经脉,治宜健脾渗湿,利水通经。药用:

桑枝15g、车前子15g、蚕砂15g、茯苓皮30g、薏米30g、泽泻10g、秦艽10g、木瓜10g,乳没6g、甘草4g。

服6剂后,头重头胀减,纳增溲长,湿浊渐化,舌苔转薄白,脉缓,血压19.5/11.7kPa,于上方加白术、陈皮各10g,调理1个月,血压稳定。

赤豆玉米须,健脾利水

赤小豆、玉米须性味甘平,功能利水祛湿,平肝泄热,盛师认为赤小豆清热和血,利水通经,且能除烦;玉米须民间中恒以炖冰糖饮服治疗高血压水肿。现代研究证实,玉米须对人或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煎剂静注有显著降压作用,且有降血糖之功,两者合用对肾性高血压效果尤佳。唯其性味平淡,临证须用较大剂量,方能奏效,盛师常用30〜60g。

尝治黄女,64岁。高血压病10年余,近月来眼睑、下肢浮肿,头重胀痛,视物昏花,胸闷气喘,动则尤甚,脘胀纳呆,小便短少,大便溏薄,日2〜3次,舌淡胖、苔白滑,脉细弱。血压28/16.8kPa,血胆固醇6.7mmol/L(260mg/dl),甘油三酯1.9mmol/L(170mg/dl),血糖7.5mmol/L(135mg/dl);尿蛋白(++),白细胞(+)。

症属中土疲惫,湿浊不化,治宜健脾理气,利水渗湿。药用:

玉米须60g、带皮茯苓30g、赤小豆30g、薏米30g、党参15g、白术15g、泽泻15g、车前子15g、砂仁10g、怀牛膝10g。

连服2周,血压降至21.3/12.8kPa,尿检正常,诸症均减。嘱以玉米须100g煎汤煮薏米、赤小豆、黑脂豆、山药各30g,1日1煎,调理半年,血压稳定,血脂、血糖均降至正常。

琥珀益母草,活血行水

盛师认为湿滞血瘀,脉络痹阻,血行不畅,而血压升降失调,须活血行水,通畅血脉则血压自平。常选用琥珀、益母草,认为此两药均入心、肝经,功能活血祛瘀,行水安神,其中“琥珀属阳,今古方用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运化,肺气下降,故小便可通”(《本草衍义补遗》),益母草则“消水行血,去瘀生新”(《本草求真》)。其中益母草经药理及实践证明其多种制剂对麻醉动物静注均有降压作用,利尿消肿作用显著。

尝治林男,54岁。素有高血压病史,血压21.3〜25.3/13.3〜16kPa,去年11月初,突发左半身手足不遂,言謇语涩,而住院治疗。出院后求诊于盛师。视患者颜面黧黑、浮肿,行动迟钝,左半身不遂,手指关节肿胀伴疼痛,夜寐欠安,大便秘结。2〜3天1行,小便频、数量少,舌质黯晦、舌体胖齿痕,舌苔白厚腻,舌下静脉征1°,脉弦滑尺弱,血压21.9/14kPa。

证属湿阻血瘀,隧道不通。治宜活血通络,祛风利湿。药用:

益母草15g、钩藤15g、蚕砂15g、地龙干15g、乳没各7g、赤芍10g、天麻10g、蕲蛇10g、蜈蚣2条、全蝎2g、磁石30g、石决明30g、琥珀6g。

服药6剂,血压降至20.8/13.lkPa,诸证均减,于上方加桑寄生20g,续服半个月,病情日趋好转,血压保持在20〜21.3/12〜12.8kPa之间。继以补气养血,健脾化湿,活血通络之散剂调理,越半年,肢体活动功能恢复,行走自如。

牛膝桑寄生,补肾利水

盛师认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乃高血压病主因之一,因此益肝肾,潜虚阳乃治本之法,常选用牛膝、桑寄生为主药,2药均入肝肾经,功能补肝肾,散瘀血,通经络,张锡纯认为牛膝性善下行,“善治淋疼,通利小便”;盛师认为桑寄生乃得桑树精英,尤胜于桑,其补肝肾、通血脉之功效卓著。药理研究证实2药对麻醉猫、犬均有短暂降压作用,具有扩张外周血管及舒张冠状动脉之作用,其中桑寄生所含之萹蓄甙有利尿作用,如增加剂量时作用显著,临床上盛师常用15〜30g。

如治苏女,66岁。罹患高血压病Ⅰ期2〜3年,现症头晕头痛,行走时有飘浮感,左半身麻木如蚁行,心烦不寐,腰酸耳鸣,胸闷善太息,大便溏薄日1〜2次,夜尿频数,舌红晦胖苔少,脉沉细弦,血压24/14.7kPa。症属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当虑其中风之不测,治宜滋补肝肾,潜阳熄风。药用:

桑寄生20g、生地20g、牛膝15g、白芍15g、钩藤15g、秦艽10g、当归10g、川芎10g、枸杞10g、磁石20g、龙牡各20g、甘草4g。

服药10剂,诸症均减,血压降至21.3/13.OkPa,脉舌同上,守上方加天麻、红花各8g,续服10剂,血压降至正常,头晕头痛消失,寐安行走稳,肢麻缓解,舌脉同上,嘱以杞菊地黄丸长期服用,以巩固疗效。

人参炙黄芪,益气化水

参、芪性味甘温,功能补气生津,益卫利水,《别录》说人参“调中,通血脉”;《本经逢原》认为黄芪“性虽温补,而能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现代研究证实大剂量人参及多品种的黄芪均使血压明显下降,血管扩张,并有降低血糖之效。此外,黄芪尚有利尿及使钠排出量增加的作用,且持续时间较长。盛师常以参、芪相伍治疗元气虚弱,水湿内踞之高血压患者。

尝治韦男,57岁。罹高血压病15年,现症头晕目眩,胸闷气短,心悸心慌,寐差健忘,腰膝酸软,手足麻木欠温,大便溏,溲频数,舌淡胖苔白,脉细数,血压22.7/14.4kPa,心率116次/分。

证属元气亏虚,胸阳不振,水湿内停,升降失调,投以益气通阳,调气化湿之剂。药用:

党参20g、炙黄芪20g、炒枣仁20g、丹参20g、怀牛膝10g、薤白10g、杜仲10g、葶苈子8g、石菖蒲8g、天麻8g、龙牡各15g。

服药半个月,血压20.3/12.8kPa,头晕、心悸等症减,于上方去葶苈加苁蓉10g,续服半个月,血压降至正常。嘱以左、右归丸交替服用,以巩固疗效。

大黄草决明,通便泻水

盛师认为腑气不通,水道不畅,湿浊凝滞,升降失常,气血运行悖乱而致血压升高者,非通腑降浊,调畅二便不能为功。临床常选用大黄、草决明以釜底抽薪,通便泻水,认为大黄“调血脉,泄壅滞、水气,利大小便”(《日华子本草》);草决明清肝明目,利水通便。药理研究两药均有降压和降低血清胆固醇作用。盛师尤喜用草决明,认为其性缓味醇,对于高血压之便秘,无论男妇、体弱或年老者均为佳品。

尝治黄男,62岁。素患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现症头晕目眩,视物昏花,心烦寐差,胸闷心悸,上楼气喘,颜面及双下肢浮肿,纳少腹胀,大便秘结2〜3天一行,小便黄少,舌质红晦,舌体胖齿痕,舌苔白厚,舌下静脉征Ⅲ°,脉沉细弦。血压24.8/14kPa,血胆固醇4.7mmol/L(280mg/dl),甘油三酯1.8mmol/L(160mg/dl),血糖8.3mmol/L(150mg/dl)。症属中土气虚,湿池壅滞,腑气不通,升降失常,治宜健脾益气,通腑降浊。药用:

黄芪30g、带皮茯苓30g、赤小豆30g、草决明30g、生地20g、车前子20g、郁李仁10g、火麻仁10g、猪苓10g、泽泻10g、大黄6g。

服6剂,便通溲畅,浮肿明显消退,血压降至21.3/12.2kPa,余症亦减,于上方去郁李仁、大黄、生地、草决明,加白术、陈皮各10g。另嘱以草决明研末,每日冲服15g,连服半个月,血压正常,小便清长,大便通畅,浮肿消退,纳增神旺,头晕心悸等症均减。嘱以草决明研末,每次冲服15g,1日1次,续服1个月,血压平稳,血脂、血糖均下降,诸症均失,病告愈。

温阳化气,调和升降

头痛眩晕,乃高血压病之常见症状,究其因多责之肝火上扰或肝阳上亢或痰凝血瘀,或肾虚或气虚或血虚等等,通常治法不外乎清肝泻火、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化湿祛痰、活血化瘀、益气养血等。余临证60年余,深感上述诸法,对于一些单纯性头痛眩晕症,只要辨证准确,也可收桴鼓之效。然而对于一些病因错综复杂,症情千变万化,病程缠绵不已之头痛眩晕患者,则难免有望方兴叹之慨矣!于此之际,余每调理升降出入,斡旋气机运化,使诸阳之首,清空之地不受诸邪之干扰,则头痛、眩晕之症,迎刃而解。兹举1例证之。

李某,男,58岁,干部。1989年11月6日初诊。

患者高血压病反复发作,头痛眩晕10年多。近半年来头痛眩晕发作频繁,伴下肢浮肿,近1个月来病情加剧,而住本市某医院(住院号:5570)。入院检查:血压30.7/16kPa,心率68次/分,心界左扩,律齐,下肢踝以下呈凹陷性水肿(高血压肾病),左踝关节轻度肿胀畸形(类风湿关节炎),尿检:蛋白(++)。B超提示:主动脉硬化,高血压致左室壁肥厚,冠心病,前列腺肥大。经中药温化寒湿,利水通淋,配合西药降压利尿治疗,病情未见明显改善,而出院求诊于余。

视患者颜面浮肿,面色晦暗,神疲倦怠,四肢乏力颤抖,行走不稳需人扶持,并诉头痛眩晕频发,下肢浮肿明显,腹胀纳少,寐差梦多,口干不欲饮,小便短少不畅,大便秘结,舌胖苔白腻,脉弦大无力。血压29.3/15.5kPa。尿检:蛋白(++)。乃因阳虚湿阻,气机运化不畅,升降出入失常,姑拟温阳化气,健脾利湿,佐以解痉利尿。药用:

黄芪30g、白术15g、带皮茯苓30g、干姜6g、地龙干10g、川附子6g、夏枯草10g、葛根20g、车前子15g、砂仁6g。

11月18日二诊:上药服6剂后,头痛眩晕好转,夜寐渐安,纳食稍进,但二便尚未通畅,余症仍存,脉舌同上,血压26.6/13.3kPa,药已中鹄,勿庸更张,斡运气机,调和升降,以期二便通畅,仍以上方进退加减。药用:

黄芪20g、白术10g、带皮茯苓30g、干姜6g、川附子6g、地龙干10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砂仁6g、葛根20g。

另以玉米须60g,山药20g、先煎15分钟后,以汤液煎上药。

另嘱以草决明研末,每次10g,开水冲服。

11月25日三诊:上药服6剂后,气机条达,大便通,尿量增,下肢浮肿渐消,头痛止,眩晕减,行走渐稳,不需人扶持可在室内行走,但尚感乏力,寐安食增,血压23.9/13.OkPa,舌淡胖、苔白腻,脉弦大无力尺弱。气机虽畅,湿浊未净,升降仍阻,宜加强温阳化气,健脾化湿之力。药用:

生晒参10g、黄芪30g、白术10g、川花椒8g、地龙干15g、猪苓15g、泽泻15g、带皮茯苓20g、干姜6g、赤小豆30g、黑籉豆30g、油肉桂粉2g。
另嘱血鹿茸粉2g、分2次以鸭汤冲服12月6日。

四诊:上药服10剂,并配服血茸3次,精神倍增,眩晕止,头痛未发,下肢浮肿明显消退,已能独立外出行走,二便通畅,舌淡红,脉弦滑,白腻苔渐化。尿检:蛋白消失,血压21.3/12.5kPa。以三诊处方续服,并嘱以血肉有情之品食疗调养,以巩固疗效。食疗药方:

甘枸杞20g、杜仲15g、黄精10g、当归8g煎汤,加生晒参10g、天麻10g,炖鳖鱼服。

1990年4月10日随访:上药服20剂余,并配服血茸鸭汤及炖服鳖鱼数次,病情稳定,行走自如,矫健如昔,血压20〜21.3/12〜12.6kPa,已能上半天班,病告愈。

临证时尤需注意气机之运化,特别对于一些病情错综复杂的患者,每以调和升降出入、气机运化为法,因此处方用药不拘泥于一般清规戒律,务使其气机运化通畅,保持正常的升降出入。本例患者症情错综复杂,病程缠绵不已,但细析其病情,乃因脾肾阳虚,气机运化失健,致使湿浊内阻,升降出入失常。该升者不升,清阳受阻,津液不能输布,故见头痛眩晕,口干不欲饮;该降者不降,故见大小便不利。而究其导致升降出入失常者,则在于脾肾阳虚,故见患者颜面浮肿,面色晦暗,神疲倦怠,舌胖苔白腻,此乃本病辨证要点。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该患者脉虽弦大,但中空无力,亦为阳虚之象,这与肝火上扰,肝阳上亢之脉弦劲有力,迥然有异,临证尤须细辨。临床上恒见一些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脉象多弦大,此乃动脉硬化之征;切勿一概误认为肝火、肝阳,于此之际,务须细审详参四诊,分析其病情,找出其病因,如是辨证立法,施治用药方可丝丝人扣。

本例头痛、眩晕患者,立法、处方、用药自始至终紧扣温肾阳以利水,补脾气以化湿,药用:生晒参、黄芪、附子、干姜、肉桂、鹿茸、白术、砂仁、杜仲等,俾脾肾健,运化旺则水湿行,这正所谓治本之计也。另一方面调畅气机,通利水道,开启二阴又事在必行,故方中以车前子、猪苓、泽泻、茯苓皮、玉米须、赤小豆、地龙干、黑薹豆利小便,通水道;以火麻仁、郁李仁、草决明通大便,启后阴;再用葛根、花椒利气机,通三焦,诚如《本经疏证》说:“葛根之用,妙在非徒如瓜蒌但滋阴津,亦非徒如升麻但升阳气,而能兼擅二者之长。”《本草纲目》说花椒“解郁结,通三焦”,此乃治标之计。标本兼顾,脾阴阳充,运化复健,二便能利,则气机运化条达,升降出入复常,亦即“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意,而头痛、眩晕、水肿均冰消雪解。

(柯联才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
2
本条ID:15144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