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重肝脾肾,药贵甘柔平

名医简介

江世英(1920〜),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审度病机重视肝肾脾胃

高血压的发生,与阴阳失调、气血紊乱有关。其病机涉及肝肾脾胃,病理上又相互影响。如七情伤肝,肝郁化火,火盛灼津,则肝阳上亢;劳欲过度,高年肾衰,阴精亏耗,水不涵木,则肝用失于承制,亢而为害;恣食肥甘或饮酒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挟肝风而上扰清窍,皆可发生高血压病眩晕、头痛。在病机转化上,肝阳上亢,化火动风,下灼肾阴,可致肾阴亏虚;而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失所养,则肝阳更亢。如此二者形成恶性循环,经久不愈。阴耗过度,又损及阳,则可出现肾阳不足;或阴亏于前,阳损及后,而成阴阳两虚证。脾为后天之本,升降之枢,过食肥甘厚味,酿成内热,热盛伤阴。肾阴为各脏腑阴液之泉源,肾阴不足,致肝阴不足,水不涵木,则虚阳上冒,发生高血压眩晕、头痛之证。因此,高血压病眩晕、头痛与肝肾脾胃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可概括为“病变在肝,根源在肾,关键在脾”,明乎此,则临证时宜多从肝脾肾三脏进行考虑,复其阴阳,调其血气,则证合病机,药中肯綮。

辨病识证分清虚实兼夹

临床一般将本病分为肝火亢盛、阴虚阳亢、阴阳两虚、痰浊壅盛四种证型。但细究其证,则不出虚实两端。实证多以肝风痰火为主,而虚证则以肝肾脾胃气血不足多见。如肝火亢盛和痰浊壅盛两证属实;阴虚阳亢与阴阳两虚证为虚。正如《玉机微义》说:“眩晕一证,……所谓虚者,血与气也;所谓实者,痰涎风火也。”但虚实二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虚证可转化为实证,实证可转化为虚证,或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或虚实互见。临床所见血虚肝旺证及气虚痰阻证皆为虚中夹实。因此,临证时务宜详审,辨明虚实及其转化、兼夹,才不致贻误病机,患“虚虚实实”之戒。

治重三脏甘柔平和为贵

高血压病所致眩晕头痛,其病机重在肝脾肾,其治疗以调肝、益肾、理脾为重点,知常达变,灵活施治,方能切中要害。所谓调肝,是用柔养肝体、甘寒清肝、降气平肝的药物,用以治疗肝火亢盛,阴虚阳亢,肝气升发太过的病证。常用柔养肝体药物如生地、山萸肉、杞子、白芍、木瓜、五味子、山楂之类;甘寒清肝的药物有桑叶、夏枯草、甘菊、葛根、丹皮、钩藤、山栀子、白蒺藜等;降气平肝熄风潜阳常用珍珠母、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磁石、代赭石之属。

益肾宜甘温滋养,阴阳兼顾。因高血压病之阴阳两虚,多由阴损及阳所致。肾为肝之母,肾阴是各脏阴液的泉源,对肝的涵养最为重要,故益肾是本病治疗的关键,尤其是对于病情顽固,反复不愈者,益肾不但可缓肝熄风,而且在巩固疗效方面显得更为重要。常用益肾补阴药有女贞子、旱莲草、熟地、首乌、桑椹、桑寄生、山萸肉等;益肾补阳药有巴戟、杜仲、覆盆子、菟丝子、淫羊藿之属。

理脾,宜使用消食导滞,升清降浊的药物。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饮食失调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脾胃损伤,气机升降不利,疏泄郁滞,则风动痰生。故治疗本病调理脾胃则显得更为重要。正所谓“治肝不应,当取阳明”。脾得健运,则木得疏泄,前人有云“柔肝当养胃阴,疏肝当通胃阳”。通过滋养胃阴以荣肝体,通胃腑以疏泄肝气,脾健则升清降浊,枢机得利,则风痰自平。常用药物有山楂、谷芽、山药、莲子等药,临床还可配合化痰降浊药,如法夏、橘红、川贝、胆星、枳壳、茯苓之品,随证选用。

此外,夹食滞可加谷芽、麦芽、山楂、鸡内金、神曲;兼瘀血可加田七末、丹参之类。部分病人如湿浊较甚可配合利尿降压,选玉米须为主,既不伤阴,又能利尿降压。

《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由于高血压病眩晕头痛,多因阴虚在先,若用苦寒药物直折其火,虽然可暂时收到降火之效,但久用过用可加重体质的削伐,有促使其向阴阳两虚转化之弊。肝脏的特点是体阴用阳,其气易逆,故采用柔养肝体,甘寒清肝之法,则肝体得以柔润,肝气冲和,条达疏畅,无冲逆之变。同时忌用辛散走窜之品,以防助火气逆发生变证。总之,高血压病眩晕头痛证,处方用药应做到“降不伤气,补不燥肝,滋不碍脾”为原则,用药宜柔不宜刚,宜滋不宜燥,宜和不宜伐,处处以甘柔平和为贵,方为上策。

例1韩某,男,60岁,广东省某公司干部。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前月患脑血栓经某医院抢救治疗,症状缓解而出院。于1978年1月10日来我院急诊室诊治。测血压30/20kPa。现症:性情躁急,头痛头晕,项强,舌颤,右半身偏瘫,步履不正,需扶持方能勉强徐行,神志恍惚,难寐多梦,食欲锐减,大便正常,夜尿较多,舌质偏黯红,脉弦有力。此属眩晕并中风后遗症。治宜开窍救逆,镇肝熄风,疏通经络。处方:

怀牛膝9g、山楂子12g、夏枯草12g、菊花12g、白芍15g、猪笼草20g、桑寄生30g、茯苓10g、菖蒲6g。

1月25日二诊:服药7剂后血压25.3/18.7kPa。头痛头晕稍减,项背仍觉强痛,右上下肢活动不灵,夜寐多梦,舌脉如前。

处方:草决明30g、葛根30g、生牡蛎25g、田七花6g、猪笼草20g、旱莲草15g、熟地15g、白芍15g、夜交藤15g、杭菊花12g、杞子9g。

2月1日三诊:服上药7剂。测血压27.2/17.3kPa。头痛头晕减轻,项背强痛有所好转,右半身上下肢活动较前有力,然步履不稳,难寐少梦,食欲渐增,舌质黯红,苔微黄,脉弦。守前方加减治疗1个月余,诸症日见好转。

3月8日四诊:血压17.3/11.3kPa。无心慌心跳,情况良好,体力渐增,行动自如,饮食如常,二便调,舌质红润,脉平。处方:

杞子12g、泽泻12g、熟地20g、茯苓20g、山药15g、菊花15g、山萸肉10g、丹皮10g、玉米须30g。

继服1个月,以巩固疗效,査访患者已康复,未复发。

本例患者平素性情容易急躁,肝阴暗耗,加之精神冲动,肝火偏亢,风阳升动上冲巅顶而致眩晕、头痛。又因肝阳上亢,肝火过盛,致肝风内动,“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经脉阻滞,终致偏瘫。今患者素体亏虚,水不涵木,肝体不足,肝火偏亢,皆属下虚上盛,本虚标实之证,故治宜标本兼顾,法在开窍救厥,镇肝熄风,平肝潜阳,滋水涵木,疏通经络。后宜着重补水制火,养阴益肾,使邪气得祛,正气得复。方内加玉米须者,取其行水利湿,使其降压而不腻湿伤阴,知常达变,以收速效。

例2冯某,女,39岁,工人。

素有眩晕,每因恼怒而增剧,面色潮红,少寐多梦,心慌心跳,舌质红,脉弦细数。血压25.3/14.7kPa。属肾水亏虚,水不涵木,肝体不足,肝阳上亢,下虚上盛,本虚标实之证。治宜平肝潜阳,祛水涵木,佐以镇肝熄风。处方:

熟地15g、山药30g、山萸肉10g、茯苓15g、泽泻12g、丹皮10g、杞子12g、龙骨30g、牡蛎30g、莲子心6g。

复诊:服药4日,血压22.7/13.3kPa。眩晕稍减,基本能寐,但仍有多梦,面红,心慌心跳,舌脉同前。

处方:熟地20g、山药15g、茯苓20g、泽泻10g、丹皮10g、杞子10g、菊花12g、玉竹30g、猪笼草20g、夏枯草20g。

三诊:服药4天,血压21.3/12.6kPa。眩晕减轻,面色潮红显减,已能安寐,心跳减轻,舌质红,脉略弦细。处方:

熟地20g、山药15g、茯苓20g、丹皮12g、白芍15g、钩藤12g、菊花12g、草决明20g、桑寄生15g。

四诊:服上方4日后,血压17.3/10.6kPa。诸症悉平。照上方继服10剂,以防复发。

(江英能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
2
本条ID:15145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