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周次清(1925〜),山东中医学院教授。初期多实,重在治肝
高血压病初期,多数为精神刺激、情志抑郁而诱发。因精神抑郁不舒,肝失疏泄,便可导致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整个病理变化过程,以实为主,病位在肝,均以头痛、眩晕为主症。临证宜分别采用疏肝、清肝、凉肝之法。
1.疏肝法适用于初期不稳定型高血压患者。仅表现为头痛头晕,胸闷胁痛,精神不振,血压变化与情绪波动密切相关,舌苔薄白,脉沉弦。治宜疏肝理气,佐以活血解郁。方选柴胡疏肝散。方中柴胡、薄荷疏肝解郁,枳壳、香附理气解郁,当归、芍药活血解郁,甘草缓肝调中。关于柴胡的应用,老师认为,小量升清,大量清解,中量疏肝,故用治高血压,以中量为宜。
2.清肝法肝郁日久化火,或肝阳疏泄太过导致木火内生,均可出现头痛头胀,眩晕,心烦口苦,胸胁胀满,多梦易惊,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方选清肝降压汤(老师自拟方:柴胡、菊花、钩藤、黄芩、丹皮、栀子、香附、青木香、佛手)。方中柴胡、香附疏肝解郁,丹皮、栀子、黄芩清肝泻火,菊花、钩藤平肝清热,青木香有降压之功,佛手理气和胃,共奏清肝降压之功。多梦易惊者加炒枣仁、夜交藤;手足发胀者加泽泻;便秘者加大黄;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者加龙胆草、黄连。验之临床疗效甚佳。
3.凉肝法因肝阳过亢,往往可导致化火生风,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眩晕肢麻,颈项强硬,烦躁不安,手足抽搐,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肝经风火上动的症状,甚则出现突然昏倒,肢体偏瘫,痰涎壅盛的中风证。治宜凉肝熄风,首选羚角钩藤汤。方中羚羊角、钩藤、菊花、桑叶凉肝熄风,生地、白芍、甘草益阴凉血,贝母、竹茹、茯神豁痰通络,宁心安神。若兼见视物模糊,筋惕肉网等肝肾阴虚症状,则改用镇肝熄风汤。
中期多虚实并见治宜肝肾兼顾
高血压病发展至中期,常可出现本虚标实,阴虚阳亢的病理变化。有的始于肝阳有余,进而损及肝肾之阴,也有的先由肝肾阴亏发展至阴虚不能敛阳,阳动风生,最终导致虚实并见,阴亏阳浮的病理结局。在辨治中,老师根据其病因、病理的不同及肝肾受病的侧重,灵活运用滋阴潜阳与育阴摄纳、敛阳熄风两法,多能获得良效。
1.滋阴潜阳法在病变过程中,肝阳上亢与肝肾阴虚的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亦各不相同。一般来讲,偏于阳亢者,多由肝郁化火而来,症状以头胀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舌苔黄燥,脉弦数为主,其病变重心在肝;偏于阴虚者多由肾虚发展而来,症状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心烦少寐,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其病变重心在肾。临证中,老师特别注意根据阴虚与阳亢的轻重主次,灵活应用。
阳亢重,阴虚轻者,多见于中青年患者。治宜潜阳为主,滋阴为辅,方选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黄芩、栀子、益母草泻肝火,桑寄生、杜仲、牛膝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宁心安神。肝火偏盛者加夏枯草、龙胆草;耳聋加磁石、珍珠母;心烦易惊加生龙骨、生牡蛎、龙齿。
阴虚重,阳亢轻者,多见于老年患者。治宜滋阴为主,潜阳为辅,用三甲复脉汤。方中地黄、阿胶、麻仁、麦冬、芍药、甘草滋肾养肝,牡蛎、龟板、鳖甲育阴潜阳。诸药合用,共奏育阴增液,摄纳浮阳之功。
阴虚与阳亢均较重者,首选建瓴汤。方中代赭石、龙骨、牡蛎潜镇浮阳,牛膝、地黄、山药、芍药滋阴,柏子仁养心安神。亦可选用秦伯未的镇静气浮法(龙齿、牡蛎、代赭石、旋覆花、朱茯神、益智仁、枣仁、柏子仁)或杞菊地黄丸、桑麻丸等,均能获得良效。
对于顽固性高血压,在上述治法的基础上,加泽泻、车前子等利尿降压药,可获卓效。此法对于血液粘稠度高者不宜应用。
2.育阴摄纳,敛阳熄风法由于肝肾阴液过于亏耗,肝阳升动无制,必然导致阴虚不能制阳,形成虚风内动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头痛眩晕,唇舌发麻,视物模糊,头摇肢颤,半身麻木,筋惕肉网,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此多为中风先兆,须加警惕。首选大定风珠。方中三甲复脉汤育阴潜阳,五味子、鸡子黄敛阳熄风。伴抽搐震颤、口眼歪斜者,可加搜风止痉之品,如全蝎、蜈蚣、僵蚕等。
后期多虚,重在治肾
高血压病发展至后期,往往因年老体弱,肾气虚衰,加之久病由肝及肾、由实转虚,而出现“髓海不足,脑转耳鸣”,“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的肾虚为主之证,在辨治中,根据肾阴虚、肾阳虚与阴阳两虚的不同,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1.补阴益阳法适用于单纯肾气虚衰所导致的高血压病。肾虚,可因于先天禀赋不足,又可因于后天劳损过度。大量临床资料证明,老年人高血压及更年期高血压多为肾气虚衰所致。主要症状为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倦怠嗜睡,既不耐冷,又不耐热,发白发脱,牙齿浮动早脱,腰膝酸软,头重脚轻,尿频,夜尿多,月经量少或闭经、绝经,舌淡,脉虚弱。治宜补阴益阳,调理阴阳。方选益肾降压汤(老师自拟方:桑寄生、炒杜仲、仙灵脾、黄芪、黄精、女贞子、牛膝、泽泻)。方中桑寄生、炒杜仲、仙灵脾补肾温阳,女贞子、牛膝益肾育阴,黄芪、黄精益气补中,以补后天,泽泻利尿降压。兼见口干心烦、面部烘热者,加知母、黄柏;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夜交藤;血压持续不降者,加青木香、钩藤;血液粘稠度增高者,加决明子、生山楂。本方用于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病伴高脂血症及更年期高血压病,疗效甚佳。
2.育阴涵阳法用于阴虚阳浮、水亏火旺所致的高血压病。由于肾阴亏虚不能制阳,虚阳浮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面部潮红,心烦口干,失眠健忘,腰酸耳鸣,视物昏花,双目干涩,大便秘结。治宜首选左归丸加减。方中熟地、山药、山萸肉、鹿角胶、龟板、枸杞、菟丝子、牛膝,皆为阴中涵阳之品,意取“阳中求阴”、“补中有化”之意。若出现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阴虚火旺的征象,可以暂用知柏地黄汤,以滋阴降火,泻其有余,补其不足。
3.扶阳配阴法适用于肾阳偏衰的高血压病。肾阳虚衰的形成,可由肾气虚衰发展而来,也可由阴损及阳而致。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腰膝酸软,疲乏无力,记忆力减退,畏寒肢冷,面色㿠白,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症。另外,肾阳虚衰,亦可累及心阳不振,脾阳式微,出现水气凌心,水湿泛滥而兼见心悸不宁、喘促、水肿等症。治宜首选右归丸加减。方中熟地、山萸肉、山药、鹿角胶、枸杞、菟丝子等药阴中有阳;附子、肉桂温肾壮阳,意在“阴中求阳”、“化中寓补”。若见阳虚阴盛,水湿不化而兼见心悸、喘促、水肿者,可暂用真武汤以达益火制阴之目的。方中附子温肾化水,白术、茯苓健脾宁心利水,芍药养阴柔肝。
此外,对于老年人高血压病,治疗应以调理阴阳的偏盛偏衰为主,尤应注意降压不可太过,慎用重镇之品,以防全身重要脏器供血不足而导致变证丛生。
肝阳上亢,难概全貌
肝阳上亢可为高血压病的一种类型,但高血压病不一定都是肝阳上亢,而肝阳上亢也不一定就是高血压病。阳亢与血压升高的表现虽同,但阴阳失调的本质有异。肾(肝)阴虚肝阳亢,在高血压病中固然多见,而肾水亏心火旺,在高血压病中亦常发生,尤其多见于青壮年女性患者。
李某,女,42岁。高血压病4年,血压一般持续在20/13.3kPa左右。临床表现为头胀头晕,耳鸣,面红,口干苦,头汗多,心烦心悸,健忘失眠,多梦,月经先期量多,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弦数。先后用滋阴潜阳,凉肝熄风的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治疗3周,效果不明显。后来以心烦、心悸、失眠多梦为主症,水亏火旺,心肾不交为病因,用俞根初黄连阿胶汤加枣仁、夜交藤,服用3剂,症状明显减轻,血压始降。继服12剂,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
一、阳虚阴乘并非少见
阳虚阴乘,在高血压病中并非少见,尤其是年老体衰患者,由于肾阳不足,脾阳不运,清阳不升,阴寒痰湿上乘所致的头痛、眩晕,在高血压病中屡见不鲜。
孙某,男,54岁,火车司机。患高血压病12年,血压一般为24/16kPa。身高体胖,头晕目胀,面红目赤,多汗畏寒,心烦健忘,口干苦不欲饮,左侧上下肢麻木,下肢浮肿,夜尿清频,苔白厚,脉沉细缓。当时考虑,高血压多从肝治,头晕面红目赤又是肝阳上亢之象,给以镇肝熄风汤和建瓴汤皆不效。又根据患者体胖,苔厚,脉细缓的脉症,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症状不见好转,血压始终不降。最后判断,面红目赤、口干苦,阳亢是假;畏寒、下肢浮肿、夜尿清频、口不渴,阴寒是真。试用真武汤加肉桂、泽泻、车前子。6剂后面色由红赤变为苍黄,目睛不红,血压下降。自觉服药后舒适,连服30剂余,症状消失,血压降至20/12kPa左右。
战某,男,52岁,教授。高血压病史7〜8年。头晕目胀,耳鸣,口干,目涩,五更泻,舌淡红苔白厚,脉弦。血压21.3/14.7kPa。当时认为,高血压病重在肝肾。先用滋阴潜阳以降压,后以温肾健脾以止泻。服用建瓴汤12剂,血压不但不降,反而较前有所增高。舍上治下,改用真武汤合四神丸,治疗1周,大便成形,五更泻愈。血压降至17.3/12kPa。有意降压而不降,无意降压而自降,说明本病的关键不在阳亢而为阴盛。
二、无痛无晕阳亢难辨
高血压病不一定都有头痛头晕。属于阴阳两虚或阳亢日久的患者,血压往往较高,而临床症状常不明显,或仅有耳鸣、健忘、记忆力减退。例如某校一位外语女教师,20多年来血压一直在29.3/17.3kPa。经各医院检查,均未出现异常病变。平时无任何不适的感觉。如血压降至24/14.7kPa下,反而出现头晕、眼花、神疲体倦、卧床不能工作。
这类病人,大多始于“阴虚阳亢”,病变日久,机体本身“阳化气,阴形成”,“阳生阴长”,由偏而盛,自身调整达到相对“阴平阳秘”,因而血压虽高,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对这类病的防治,张景岳有很好的经验,他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凡病有不可正治者,当从阳以引阴,从阴以引阳,各求其属而衰之”。其治疗,应首先考虑左归丸。
三、虽见阳充血压不高
血压不高,可见阴虚阳亢的病证。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阴阳消长是保持相对平衡的,如果“阴平阳秘”的生理关系被破坏,就会产生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倘若病变属于阴阳两虚而偏阴虚者,其临床症状往往比较明显,而血压升高的现象常不显著。
宋某,男,64岁,干部。基础血压一般在17.3/lOkPa。心肌梗塞后,血压一直维持在14.6/8.6kPa。临床表现为经常口干,乏力,心慌,气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大便干、小便黄,时有头胀,舌红苔薄白,脉沉细数。诊断为气阴两虚。用人参、五味子、炙甘草补气,血压便升至17.3/10.7kPa,病人即有明显的头胀、头晕、头痛、恶心等肝阳上亢的症状。用生地、首乌、麦冬滋阴,即出现腹痛、便溏阳虚阴寒的征象。最后归结于阴阳两虚偏于阴虚,用左归饮加减而收功。患者虽临床表现为阴虚阳亢,但是其血压并不高。
总之,从中医的学术观点来看,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主要与脏腑阴阳失调,制约关系失常有关,决不能把高血压病和肝阳上亢等同起来。如果在高血压病的辨证中只重视阴虚阳亢的发生,而忽略阳虚阴盛的变化,或只知肝阳上亢是高血压病的根本,不晓水亏火旺是高血压的原因,把滋阴潜阳,凉肝熄风作为治疗高血压的唯一方法,这样的施治往往会得出“中医治疗高血压病效果不好”或“中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降低血压”的结论。这种观点,主要是由于脱离了阴阳辨证的基本规律,单纯把肝阳上亢作为高血压病的病机造成的。
(路广晃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