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寒热湿气血凝,头痛六法每可凭

名医简介

熊魁梧(1919〜),湖北中医学院教授。

散寒祛风

外感邪气,风、热、寒、湿皆可为之,唯风乃百病之长,上犯巅顶,阻遏络道,致气血凝滞,产生头痛,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其夹热、夹寒、夹湿当随证而用之。

例1夏某,男,42岁,1979年1月6日初诊。

自1963年起,两太阳穴痛,呈交替性发作。1971年后疼痛加剧,且每于劳累则更甚,严重时吐黄水,须卧床休息,其发作时间长短不一,多则七八日,少则三五日,近10日余头痛无休止,伴有肢体困重,疲乏懒言,时有胸闷憋气,舌质红,苔薄黄,脉缓弱。拟胜湿通络,祛风止痛法。

羌活9g、防风9g、薄荷6g、白芷9g、当归12g、川芎9g、白芍12g、生地15g、丹皮9g、甘草9g。

二诊:上方隔日1剂,服药1个月,现太阳穴疼痛减轻,阅书报久之则痛剧,夜寐不安,大便干结,上方去白花、葛根加柴胡9g,栀子6g。10剂。

三诊:头痛只轻微发作几小时即缓解,现感前额痛明显,眼胀,口干苦,舌红苔薄黄腻,脉沉弦。

防风9g、羌活9g、白芷9g、北条参15g、蔓荆子9g、红花6g、当归12g、菊花9g、川芎9g、白芍12g、生地15g、黄芩9g、甘草6g。

上方服8剂,头痛缓解,后以此方加减善后。

此例乃风、湿、热夹杂而侵袭头部,故投以九味羌活汤加减。风湿头痛,多见重着感,其治疗须辨其寒热,头痛因风久久不愈者,防风、羌活、川芎为要药。临床治风寒头痛,若虑其麻桂辛散而力强,荆防辛润而力不及,可以防风配羌活;风热头痛首选桑叶、菊花、蔓荆子,临证颇有效验。风证表散不宜太过,太过易致耗阴损血,补益又不宜过早,过早则邪留而不去,尚需察虚实,审轻重,顺时令。此案历程16载,风证仍在,但恐伤血,故又辅以四物而收功。

和营养血

营血亏损,脑失所养,即产生头痛,诚如《素问》云:“脉润则血虚,血虚则痛”。故补血是治疗头痛的重要一环。例2:周某,女,38岁,教师。

右侧偏头痛已5年,齿连及项,时作时止,身体逐渐消瘦,面色㿠白,唇舌淡白,精神疲乏,头昏眼花,伴有纳差,口干口苦,乳房胀痛,大便时干时稀,苔薄白,脉缓弱,拟和营养血,清热止痛法。

当归12g、生地15g、川芎9g、白芍12g、丹皮9g、山栀9g、桑叶9g、菊花9g、骨碎补9g、白疾藜9g、橘皮9g、甘草6g。

以上方加减,连服20剂,头痛消失。

此乃血虚夹风热头痛,故以四物汤加清热祛风之品而收功。血虚头痛多呈隐痛,往往缠绵难愈,遇劳则甚,治疗切忌辛散燥烈,当以四物汤为基本方,地黄以生地较宜,芍药以白芍较好,切不可把虚证当实证,药不杂投,方能药到病除。

通络接疼

瘀滞亦可产生头痛,常伴随有瘀停征象,如舌质口唇紫黯或瘀斑瘀点。此种疼痛,往往痛有定处,其痛持续不减,痛如锥刺。

例3毋某,男,48岁,教师。1981年5月26日诊治。

自去年8月份拔牙,切割面部痣用麻醉药后,右侧从太阳至风池穴疼痛,有时跳痛,步履艰难,每于行走转弯处,即感疼痛加重,伴有失眠多梦,食纳不佳,苔薄白,脉弦。拟通络止痛,兼以养血方:

红花6g、桃仁9g、鸡血藤15g、地龙9g、川芎9g、当归12g、白芍12g、生地15g、荆芥炭9g、菊花10g、北条参15g、蔓荆子9g。

以此方加减连服30剂后,头痛消失,睡眠饮食均可。

此例头痛因用麻醉药而致,可能系血行不畅而产生头痛。瘀阻头痛,有血瘀、痰瘀、气郁之别,但以血瘀最为常见,治疗亦需区别对待之。有些年久头痛屡治不愈者,虽无明显瘀停征象,亦可根据“久病入络”之说,按瘀滞治疗,但用药当灵活。虫类药以僵蚕、地龙平和,可选用。蜈蚣、全蝎之类不可轻易用,否则易引邪入络,久久不愈,故常以桃红四物汤加味治之。

缓急滋阴

阴虚头痛,尤以肾阴虚为多见,伴有脑鸣头昏,腰酸腿软,劳甚则作,午后为甚。

例4陈某,女,48岁,教师。1980年6月13日诊治。

本月2日突然右侧头痛连及齿,下午及晚上为甚,局部发热,口不能张,饮水及说话均疼痛,口干口苦,饮水亦多,大便1日1行,曾服西药止痛药皆罔效,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拟滋阴养液,缓急止痛法。

生地15g、山茱萸9g、茯苓15g、丹皮9g、泽泻9g、桑叶9g、菊花9g、白芍12g、当归12g、川芎9g、骨碎补9g。

服4剂后,头痛明显好转,唯晚上有时隐痛,局部热感消失,睡眠好,纳可,近来略为怕冷,舌脉同前。上方去骨碎补、山茱萸,加蔓荆子9g,薄荷6g,服4剂其病已愈。

此例患者由于肾阴亏损,脑络失养所致,故以六味地黄汤加味。阴虚头痛,虽以午后痛甚多见,但不尽然,且滋阴当辨脏腑,五脏俱有,而以肝肾为根本。

清热平肝

肝阳偏亢,循经上扰清空,常致头痛,且多有心烦易怒,每因烦劳或忧思恼怒而增剧。

例5周某,女,37岁,教师。1978年10月28日诊治。

头痛5年,以右侧为甚,眼胀头晕,口干,不欲饮水,发热,恶心呕吐,烦躁易怒,月经提前8〜9天,每于经欲行时疼痛加剧,经行过后则稍有缓解,脉弦,舌质红,苔薄黄。拟泻火降逆,平肝止痛法。

丹皮9g、栀子6g、当归12g、川芎9g、白芍12g、柴胡9g、茯苓15g、法夏9g、橘皮9g、黄芩6g、枳实9g、茺蔚子9g、甘草6g。

经用此方加减(曾加用过菊花、川芎、生石膏等),连续服药近半年,头不痛,诸症消失。

此系肝郁化火而致头痛,且犯胃及胆,以丹栀逍遥散合二陈汤而收功。肝阳上亢而致头痛多伴有热感,茺蔚子对此种疼痛其效尤好,若肝阳上亢之高血压亦可选用,但临证不可囿于高血压而平肝,临证既要强调辨证,亦不可忽视辨病,辨证辨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中西医各自特长。

益气升阳

气虚不能上荣于脑,以脾气不足,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头痛常伴有头昏。

例6汽某,女,35岁,教师。1979年5月13日诊治。

两太阳穴痛约10年,痛甚则恶心呕吐,烦躁不安,嗳气,伴有眩晕,食少纳差,周身乏力,劳甚更觉头痛加笃,大便不爽,舌质红苔白,脉弦缓。拟益气健脾,升阳止痛法。

党参15g、白术12g、茯苓15g、陈皮9g、法夏9g、干姜6g、黄连4.5g、桑叶9g、菊花9g、川芎9g、蔓荆子9g、甘草9g。

二诊:服上方10剂,头痛消失,其他症状亦显著好转,脉沉缓,舌尖红。

上方去蔓荆加当归12g,白芍12g善后。

本例患者乃脾气不升,精气不充于脑,脑海空虚而致头痛头昏,故以六君子加味而收功。凡脾气不升之头痛,多伴有空虚感,疼痛无规律,若精神尚好,食纳增加,疼痛亦略减轻,既不可纯用升麻、柴胡、葛根升阳之品,更不可用重镇潜阳之物,唯调补中州,俟脾气升腾,清阳敷布,其痛自止。

治疗头痛古人多以祛风为主,盖高巅之上,唯风可到,风药自能取效,但切忌不分脏腑,不明经络,不辨寒热,不审部位而杂乱投药。羌活治太阳剧烈头痛,尤以头之后部为好,若嫌力不足,当配用防风。白芷治阳明头痛,以前额及眉棱骨为好;柴胡、川芎治少阳两侧及巅顶头痛,二药一寒一热,区别用之;葛根善治阳明头痛,对头顶及项背部痛尤好。

在治疗内伤头痛时,常用蔓荆子配北沙参治疗两太阳穴、前额及虚性头痛,蔓荆子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北沙参治头痛为熊氏几十年来用药经验,每每用之,其效甚好。对头痛连齿者,常以白蒺藜配骨碎补,两药可代细辛或独活而用之,但较细辛、独活平和。因此屡服风药,徒令津血更虚,阴不涵阳,上干于头,头痛更甚,又需佐风药者,常以白蒺藜配骨碎补。

从临床大量病例来看,头痛以右侧多见。前人认为痛在右侧多从气论治,痛在左侧多以血论治,熊氏认为若属外邪侵袭从气论治,若属内伤头痛,则多从血论治,不可以左血右气机械划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头痛眩晕卷》
2
本条ID:15142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