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硬皮顽症,主用独活寄生

名医简介

朱仁康(1908〜),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种类型。限局性硬皮病,皮损为硬化性斑疹,表面光滑发亮如蜡,消退后可呈菲薄萎缩,色素沉着或脱光等,其形态之大小、数目不等;系统性硬皮病,初起皮损呈实质性水肿,以后渐变硬化而干燥,最终皮肤、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均呈萎缩。相当于中医痹证范围,有皮痹、风痹、风湿痹之称。其治疗颇为棘手。

例1王某,女,34岁。1974年10月30日初诊。

1年前,先从左大腿屈侧上端1/3处皮肤肿胀,后向小腿至足踝部伸展,呈带状,皮肤发紧发硬。平卧时躯体转侧不利,伴有腰痛,日常行走不便,影响工作。查见:从左大腿屈侧上端起,伸向足踝部有50cm×10cm大小皮肤硬化光泽之损害,捏之皮肤发紧,不能上提,大腿屈伸困难,皮肤未见萎缩。脉细滑,舌质红,苔白腻。中医诊断:皮痹。西医诊断:限局性硬化病。证属风湿着于肤腠,气血痹滞。治宜祛风除湿,通络和血。药用:

独活9g、当归9g、赤芍9g、桑寄生9g、桂枝9g、杜仲9g、川断9g、狗脊9g、地骨皮9g、红花9g、仙灵脾9g、仙茅9g。

水煎服,每日1剂,2煎分服。

二诊(1974年12月3日):服上方30剂后,左下腿硬化皮损渐见软化,但仍见腰痛,转身不利,肢倦无力。脉弦细,苔薄布。治拟益气活血,补肾扶腰。药用:

当归9g、川芎9g、党参9g、赤芍9g、白芍9g、红花9g、地骨皮9g、川断9g、狗脊9g、怀牛膝9g。

水煎服,隔日1剂,2煎分服。

三诊(1975年1月3日):较前改善,但仍感下肢乏力,宗前方加苍术9g,五加皮9g以健脾益气,仍隔日服1剂。

四诊(1975年1月19日):皮肤渐见软化,从二诊方中加桃仁9g、伸筋草9g,水煎服,隔日1剂。

五诊(1975年2月14日):腰痛已瘥,已能半日工作。左小腿屈侧皮损软化,已趋正常,局部色素加深,脉细弦,舌净。拟方:

当归9g、川芎9g、赤芍9g、地骨皮9g、红花9g、伸筋草9g、鸡血藤30g、怀牛膝9g、杜仲9g、川断9g。

水煎服,隔日1剂。

六诊(1975年4月17日):左下腿原有皮损除足踝上角有小块约3cm×3cm大小皮肤稍见硬化外,大部分已恢复正常,局部留有色素沉着,嘱继服前方,以竟全功。

例2马某,女,4岁半。1973年4月上旬初诊。

(其母代诉)患儿寄居外祖母家,1971年3月来京,发现左少腹部有一片银元大小皮肤硬化斑块,发亮,未加处理。1973年又来京,见左少腹部有8cm×5cm大小皮肤硬化斑块,同时在背部又有3片,每片约5cm×5cm大小之皮肤硬化斑块。经会诊,诊断为限局性硬皮病。

1973年4月方来本院治疗,认证属于风湿阻络,气血痹滞所致。治宜祛风胜湿,通络活血。因患儿服汤药不便,拟丸药方如下:

独活30g、桑寄生30g、当归60g、川芎30g、赤芍60g、鸡血藤60g、伸筋草30g、红花30g、仙灵脾30g、地骨皮30g。

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每日早晚各服1丸。

1975年4月上旬追踪,其母携带患儿来复查,称服上列丸方,持续半年,皮肤即逐渐变软,检视皮肤已完全正常,留有色素沉着斑。

例3刘某,女,3岁。1975年5月8日初诊。

患者于去年8月出水痘后,左足外侧出现条状皮肤硬化,今年1〜2月又发现右小腿内侧皮肤发硬,左足由于皮肤发硬,致行走不利。曾在某医院治疗,口服维生素E,复合酶,肌注胎盘组织浆,效果不显。查见患儿消瘦,营养不良,左足外侧沿小趾以上至踝稍上有2cm×10cm—带状皮肤变硬,呈蜡样光亮,摸之坚硬,捏之不起。右小腿内侧从足踝上至胸窝可见15cm×4cm大小皮肤硬化,触之坚硬。在胸部右侧有一2cm×5cm的类似损害。

脉细无力,舌淡,苔薄布。中医诊断:皮痹。西医诊断:限局性硬皮病。证属先天不足,经络痹阻,营卫不和。治宜补气行血,通经活络。药用:

独活60g、桑寄生60g、黄芪30g、当归60g、川芎30g、赤芍60g、红花30g、地骨皮30g。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早晚各服1丸。

二诊(1975年7月29日);药后部分皮损逐渐变软,但左小腿后侧又出现一片3cm×3cm皮肤发硬。从前方加党参30g,陈皮30g,炼蜜为丸,每丸6g,日服2丸。

三诊(8月26日):患儿未来,其父代诉,皮肤大部分变软,嘱配前方丸药1料,继续服用。

四诊(11月6日):随访复查,右胸部及右小腿皮损大部变软,左足背外侧条状皮损亦基本恢复正常,后起的左小腿一片亦已变软,未见新起损害。嘱配初诊时药方加桂枝15g,配成丸药继服,以竟余功。

例4石某,女性,27岁。1964年4月25日入院治疗。

脸面、肢端皮肤发硬、紫绀5年。1958年第一胎足月顺产后,约经半年,当时适居东北,气候寒冷,双手指关节肿胀,但未见紫绀。1960年每遇寒冷肢端即现紫绀,握拳时不能紧握,且肢端皮肤亦见发硬。1962年指端皮肤发硬,扣衣扣时亦觉困难,且脸部皮肤发紧,伴有轻度浮肿。1963年第二胎分娩后,病情加重,脸部皮肤发硬缺乏表情,尤以脸下半部为明显。当时某医院诊断:肢端性硬皮病,雷诺氏征。经用维生素B12、普鲁卡因、维生素B2、EDTA等药治疗,未见明显改善。

入院时查见:脸面皮肤紧张、发硬、光泽、失去弹性,举眉时前额尚见皮肤皱纹,鼻及双颊下面部肌肉活动受限制,脸面缺乏表情,上唇变薄但尚可闭口,耳廓皮肤亦现紧硬,双手握拳不紧,双手背、前臂、上臂伸侧发硬不能捏起、有蜡样光泽。脉沉细,舌质淡,苔净。西医诊断:弥漫性硬皮病。中医诊断:皮痹。证属风寒湿之邪,阻于经络,以致痹滞不行;营卫失和,阳气虚不能达于四末,以致肢端凉而发紫,脸面手臂等皮肤发硬。治以温经通络,和营活血。药用:

桂枝9g、干姜3g、白芥子3g、炒白术9g、羌独活(各)9g、桑寄生9g、防风己(各)9g、伸筋草9g、桑枝15g、丹参9g、炒赤芍9g、怀牛膝9g。

后以上述基本方加减:如当归、鸡血藤、连翘、桃仁等。住院3个月,服药80众剂。同时外用:

桂枝30g、松节30g、炒赤芍15g、细辛9g、桑枝梗30g。

煎水2000ml,乘热浸渍患处,1日2次,每次20分钟。出院时病情已有好转,笑时脸部皱纹增多,加深,且较前自然。双前臂及手背部皮肤亦较前软润,双手握力正常,能从事正常工作。

1974年复查,皮肤已基本变软,参加工作已多年。

硬皮病之发病机制多为气血亏虚,肾阳不足,卫外不固,腠理失密,复因风寒湿邪乘虚外侵5凝涩于经络肌表血脉之间,导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痹阻不通而致皮肤顽硬,形如制革,关节屈伸不利,手僵足挺,重则状如尸蜡。其治疗方法依据类型不同而有区别。若气血凝滞型,当活血化瘀,通络理气;肾阳虚损型,当温肾壮阳,主要从痹证角度来考虑,以治痹证的主方——独活寄生汤化裁。常用当归、川芎、丹参、赤芍、红花活血祛瘀;独活、桑寄生、防己补肝肾祛风除湿;鸡血藤、伸筋草、牛膝、桑枝通行经络;地骨皮以皮行皮。肢端紫粗发凉,重用温补肾阳之品,如巴戟天、仙茅、仙灵脾、胡芦巴、菟丝子。后期病情稳定,或现萎缩,宜补气活血,温经通络,前方加用太子参、黄芪、熟地、熟附、桂枝之类。

重在辨证论治,故收到预期效果。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科卷》
2
本条ID:15119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