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史寿之(1909〜),新乡医院主任医师。殷某,男,8岁。1965年7月13日诊。
患儿数月前曾患麻疹,后又用驱蛔药物,渐渐面部浮肿,又蔓延至上半身。先后在鹤壁市各医疗单位医治数月,反复发作,又来我院儿科病房,以肾炎诊治。诊见除上半身水肿外,睾丸肿如茄子,外肾肿如成人之大指。腹壁青筋暴露,面色苍白,恶心纳呆,大便正常,小便短少,日排尿量200ml左右。脉极虚弱,舌淡。气血双虚是因,肺气失宣泛肿为果。宜“伏其所主,先其所因”,权衡缓急,先议宣肺,俾肺脾疏通,水有去路,爰用下方。
7月11日复诊:服3剂。未见汗象,但尿量却增至700ml,腹壁见软,脉亦见起色,守方加防己3g,苍术3g。
7月13日三诊:水肿基本消失,小便量又增至2100ml,阴囊阴茎均恢复正常,脉象大有起色。停止配合治疗,继用金匮肾气丸善后。反复数月之证,竟愈于几日之间。
本方系《金匮要略》黄芪芍药苦酒汤加减,临床常用以治气虚水肿之属心、肾、脾俱病者,屡收奇效,麻黄则甚少用及。
朱某,男,16岁。
患慢性肾炎已久,近在我院内科病房治疗,病情危笃,经治医生邀诊,会诊时因患者长期服激素药品,面如满月,容光焕发,而腹部却膨隆如箕,双下股肿似补样,小便一昼夜200ml,腰以下常自觉如坐水中,纳呆便溏。脉弱甚,双尺微。综合上症,乃系肾、脾虚重证,不能运化水湿所致。补肾健脾之外,别无捷径可循,俾肾强脾健,方可望复。若单纯利尿而不得利,反劫阴气,更不利于阳长,乃与经治医生协商,暂停速尿及渐减激素药,试服中药观察。选用真武汤加减双补脾肾,服3剂小便即增至600mh,6剂增至1700ml,9剂增至2600ml,腹水基本消退,下肢肿势亦大减,腰以下如坐水中之感亦基本消失。继用上法略事增损约1月而愈。药用:
上方实系苓桂术甘汤加味,与真武汤混合,去芍药之阴寒,用姜、附温肾脾,更加沉香、椒目以增强其温阳利水作用。此系多年临床逐渐形成的方剂,对证施用,多取得满意效果。又逐渐体会到真武汤重在温肾,肾着汤重在温中健脾,二方对阳虚水肿有珠联璧合之妙。
温化水湿法,是水肿病属于机能衰惫者常用之法。如苓桂术甘、真武、肾着汤以及后世之实脾饮等,其间出入进退,各有所指,而温化之意则同。试看肾着汤即苓桂术甘汤加干姜去桂枝,加干姜重在温脾,去桂枝是为证非心阳不宣,实脾饮中则多两味气分药而证则因多胸腹胀满。惟细心体察古圣先贤制方之意,加以印证,才可作到对证选方,用药不滥,而效如桴鼓矣。
宋某,女,59岁,汲县农民。患者多年以慢性肾炎就治于各大与院,1973年冬就诊=几年来病情时轻时重,气短眩晕,小便余沥,精神倦怠,逢劳加重,脉虚弱,测血压24/15.3kPa,且常随水肿加重而升高。肾主五液司二便,如从小便余沏等着眼,宜从肾阳亏损施治,血压高者多为肾亏肝旺,邪气迫血上升。此证之血压高则以肾阳亏损,浊气上升而血压随之升高,于理亦通。脉虚弱沉微,似属阳虚,不可偏执于平肝降压。故置血压高于不顾,而投以补气利水之剂。选方宗参芪五皮饮加减。
4剂知,8剂血压亦平,继用补中益气善后。用补气法以治高血压,临床甚少见到。缘气虚之人往往畏寒,寒则凝泣,血管收缩,亦可导致血压高。因思某康复医院医师,年老体弱,有高血压多年,但每次沐浴,血压当即下降(20mmHg)。受此启发,后改用补气法辄效。舍辨证论治而用药,不可取也。
水肿之治不外乎“开鬼门、洁净府”两途,以发汗为主,可佐以利水药;以利小便为主时,可佐发汗药,双管齐下,水陆井进,往往事半功倍,较之单用一端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