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刘渡舟(1917〜),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火热痞(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王某,女,42岁。1994年3月28日初诊。
患者心下痞满,按之不痛,不欲饮食,小便短赤,大便偏干,心烦,口干,头晕耳鸣。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其舌质红,苔白滑,脉来沉弦小数,此乃无形邪热痞于心下之证。治当泄热消痞,当法《伤寒论》“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法。
大黄3g,黄连10g,沸水浸泡片刻,去滓而饮。
服3次后,则心下痞满诸症爽然而愈。
《伤寒论》第154条云:“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本方为治疗火热邪气痞寒心下的“火热痞”的正治之法。“心下”位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心下部位,乃是阴阳气机升降之要道。如果有邪气阻塞其气机升降,则反映心下部位发生痞塞,气机不得畅通之证。因无实物与之相结,所以按之不硬不痛。火为阳邪,上扰于心,则见心烦,下迫火府,则见小便短赤。至于舌脉之象,皆是一派火热之证,治以大黄黄连泻心汤清泄心胃无形之邪热,热汤渍服,取其气而薄其味直走气分,则痞塞自消。
本方临床运用广泛,不仅治疗心下热痞。而且还能治疗火邪所发生的诸般血证,以及上焦有热的目赤肿痛、头痛、牙痛、口舌生疮、胸膈烦躁等症。
水气痞
潘某,女,49岁,湖北潜江人。
主诉心下痞寒,噫气频作,呕吐酸苦,小便少而大便稀溏,每日三四次,肠鸣漉漉,饮食少思。望其人体质肥胖,面部浮肿,色青黄而不泽。视其心下隆起一包,按之不痛,抬手即起。舌苔带水,脉滑无力。辨为脾胃之气不和,以致升降失序,中挟水饮,而成水气之痞。气聚不散则心下隆起,然按之柔软无物,但气痞耳。遵仲景之法为疏生姜泻心汤加茯苓:
连服8剂,则痞消大便成形而愈。
本案为胃不和而水气痞塞心下,其病机在于脾胃气虚不运,水气内生波及胁下,或走于肠间。《伤寒论》概括为“胃中不和,……胁下有水气”,故用生姜泻心汤治疗。本方为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加生姜而成,重用生姜之理,借助其辛散之力,健胃消水散饮。临床上,凡见有心下痞塞,噫气,肠鸣便溏,胁下疼痛,或见面部、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者,用本方治疗,效果甚佳。如水气明显,浮肿、小便不利为甚,宜加茯苓利水为要。
呕利痞
平某,男,44岁。
感冒后头痛,周身痠痛,无汗,胸满,不欲饮食,午后身热,体温37.5℃〜38℃,小便黄,舌苔白腻,脉弦细而浮。刘老辨为湿热羁于卫、气之间,治以芳化与淡渗相兼为法。
服2剂,头身疼痛大减,但午后发热仍不解,新转下痢粘秽,里急后重,腹中疼痛,心胸烦满,胃脘痞塞,呕恶而不欲食。视其舌苔黄,根部苔腻,脉弦滑任按。刘老根据六经辨证认为表邪入里,湿热蕴结三焦,少阳枢机不和,阳明胃肠不调之证。疏方:
服第一煎,周身汗出,肠鸣咕咕作响。第二煎后,大便排出许多臭秽之物,腹痛随之缓解。再剂后,则下利、痞满、喜呕等症悉愈。
本证为太阳表证已罢,病入少阳而兼见阳明里实之证,故用大柴胡汤治疗。《伤寒论》165条云:“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邪入少阳,枢机不利,气机阻滞,故心中痞硬,邪在胆,逆在胃,故见呕吐。加之里气壅实,升降失常,故呕恶更急。其下利当属热结旁流,虽下利而里实燥结仍在,加之少阳气机不舒,故下利伴有腹痛与里急后重。用大柴胡汤,在于和解少阳疏利气机,兼能通下里实。
呕利痞在大论涉及较多,临床应仔细辨证。若呕利痞,而见肠鸣,大便频数,腹部柔软,困倦乏力,舌淡苔白者,则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常,水气痞塞,寒热错杂于中所致,可用生姜泻心汤加茯苓治疗;若呕利痞伴见引胁下疼痛,痞硬而满,呕吐痰涎,呼吸不利,属于水饮内停,走窜上下,充斥内外,泛溢三焦,当用十枣汤攻逐水饮;而本证心下痞满不舒,下利粘秽,伴腹痛,里急后重,呕恶,心烦,苔厚腻,脉弦滑,显为少阳枢机不利,兼有阳明里实之候,故刘老用大柴胡汤治疗。可见,同为呕吐,下利,心下痞满,临床却有寒热虚实之分,故当详察细审而不拘于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