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达下行,以通为和

名医简介

王文济(1914〜),上海市金山县中医院主任医师。

从1982年9月至1993年,用王老经验方调胃和中汤治疗160例胃脘痛患者,收到良好疗效,并与以中成药、西药治疗120例作疗效对照组观察,在症状及体征消失或改善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病例均系本院门诊、病房及家庭病床病人。调胃和中汤组160例中男性83例,女性77例;年龄最大73岁,最小18岁;中成药、西药组120例中男性74例,女性46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16岁;两组患者病程均在2个月至30年不等。

全部病例均经纤维胃镜或钡餐摄片检查诊断,结果如下:胃窦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中药组107例,中成药西药组80例;胃十二脂肠球部溃疡,中药组35例,中成药西药组28例;胃部手术后并发症,中药组10例,中成药西药组7例;胃癌,中药组2例,中成药西药组1例;胃炎伴十二指肠憩室,中药组2例,中成药西药组0例;胃粘膜脱垂,中药组2例,中成药西药组1例;胆汁返流性胃炎,中药组2例,中成药西药组3例;合计中药组160例,中成药西药组120例。

两组病例均以胃脘部胀痛、隐痛、灼痛,或脘腹部胀满不舒、嗳气、嘈杂、便秘、纳呆、脉弦、舌苔腻,胃腹部触诊轻度压痛为主要症状。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大多属肝郁气滞型。

接受本法治疗的病例,在治疗之前停止服用任何可能会影响观察结果的药物。调胃和中汤药物组成:

宋半夏4.5〜9g、盐陈皮4.5〜6g、云茯苓9〜12g、生竹茹6〜9g、煅鸡蛋壳9〜12g、煅海螵蛸15〜20g、煅瓦愣12〜15g、薏苡仁9〜15海蛤粉9〜15g、绿萼梅1.5〜3g、厚朴花4.5〜6g、核桃2〜5枚(煅灰包煎)煎服。

功效:调胃和中,理气止痛。临床应用:主治肝气犯胃,胃脘作痛,作胀,嗳气,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苔白腻,脉弦或濡。若呕吐黑水或黑便者,加参三七末1.5〜6g,晨餐各服1次,煅花蕊石9〜15g,仙鹤草30g;若大便干结者,加黑芝麻15〜60g;口干者,加川石斛9〜12g。上方每日1剂,饭前服用,每天2服,2个月为1疗程,一般服用1〜2个疗程后复查胃镜或钡餐摄片。

对照组:以中成药猴菇菌片、三九胃泰、胃乃安、或西药胃仙U、西米替丁口服。

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胃镜或钡餐摄片复查对比有好转。

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缓解,或胃痛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胃镜或钡餐摄片复查对比稍有好转或无变化。

无效:连续服药2个疗程,临床症状无好转,胃镜或钡餐摄片复查对比无变化或加剧。

两组病例追踪观察,并经胃镜或钡餐摄片复查,结果情况如下:调胃和中汤组显效107例,占66.9%,有效51例,占31.8%,无效2例,占1.3%;中成药西药组显效52例,占43.3%,有效56例,占46.7%,无效12例,占10%。从上看出,调胃和中汤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例1雷某,男,45岁,住院号:14727。

患者原有胃、十二指肠溃疡并发出血史十多年,1983年、1984年因呕血、黑便曾2次住本院西医病房诊治。1985年5月3日,因饮食不慎又感胃脘部胀痛,嗳气,纳呆,大便隐血阳性(杆),而收入中医病房诊治,每日给服调胃和中汤加参三七末、白及粉等,2周后胃脘胀痛消失,多次复查大便隐血阴性,住院22天痊愈出院。出院后续服中药调胃和中汤,2个月后复查胃镜,溃疡面明显好转,续服调胃和中汤以巩固疗效,至今未有胃脘痛等症状发作。

例2谢某,女,37岁,门诊号:1一1一43015。

1989年7月2日钡餐摄片(X线号:105499)检查诊断为胃窦炎、胃下垂4cm,症见胃脘胀痛、胀满1年余,嗳气,嘈杂,泛酸,口苦,大便秘结,脉小弦,舌苔薄黄,证属肝胃不和,气滞湿阻,治以调胃和中,药用宋半夏、盐陈皮、杭白芍、煅瓦楞、煅海螵蛸、煅鸡蛋壳、煅核桃、云茯苓、厚朴花、制香附、炒延胡、淡竹茹、绿萼梅、黑芝麻、佛手片等加减。服药4个月,临床症状消失。同年11月7日钡餐摄片复查胃窦部粘膜已正常,仅胃下垂3〜4cm0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症,病因复杂,病程迁延。现代医学中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上消化道出血、胃部手术后并发症等均有此症状。中医将胃脘痛分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肝胃郁热、瘀血停滞、胃阴亏虚、脾胃虚寒等多种类型,其中临床以肝气犯胃型较多见。明·虞抟著《医学正传》云:“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故王老认为痰浊中阻在胃脘痛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脘腹疼痛,其证虽一,其候各不相同,究其根本,总由气滞郁结,气机不畅,坤土失用,化生受阻,中焦壅滞成瘀,不通则痛所致。明·秦昌遇著《症因脉治》亦云:“胃脘痛之因,饮食不节,伤其胃口,太阴升降之会凝结壅闭。”故王老认为太阴升降失常乃胃脘痛之重要发病机理。胃失和降,痰浊中阻,肝气上逆,胃气壅滞,则上见嗳气、呕恶;浊阴盘踞,则中见痞痛;腑气不行,则下见便秘。现代医学认为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壁细胞总体的增大,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的增加,是十二指肠溃疡形成的基础,胃粘膜屏障的破坏,胃幽门运动功能的减弱,十二脂肠液的返流,乃是胃溃疡形成的条件。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胃酸过多即为痰浊中阻,而胃运动功能的减弱即为坤土失用,太阴升降失常。如此说来,中西医学在胃脘痛的病因病机方面有异曲同功之妙。

调胃和中汤系王老60年临床经验积累,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二陈汤化裁而来,除甘草之甘补,生姜、乌梅之辛酸。方中取宋制半夏为主药,其性辛温而燥,最善燥湿而化痰浊,且能和胃降逆而止呕,辅以青盐陈皮舒胃顺气止呕,使气顺而痰浊降,气化而痰浊亦化,茯苓健脾渗湿,脾湿无所聚,则痰浊无由生,是兼顾其本之法,又以白芍敛阴止痛,延胡活血理气止痛,生竹茹清热止呕,煅瓦楞、煅乌贼骨、煅鸡蛋壳、海蛤粉和胃止酸,生苡仁健脾渗湿,厚朴花理气宽中,绿萼梅疏肝和胃,煅核桃、黑芝麻既能润肠通便,又有保护胃粘膜的功能。诸药配合有和胃止酸,理气止痛之功。清·高世栻著《医学真传》云:“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上逆者使之下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王老调胃和中汤从宏观入手,遵循“通者不痛”的古训,不拘泥于一病一症,灵活运用理气化痰,和胃止痛等下行旁达之“通法”,故能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

(王光林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胃痛痞满卷》
2
本条ID:15081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