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互结,半夏泻心

名医简介

夏仲方(1895〜1968),原上海华东医院主任医师,上海名医

沈某,女,44岁1962年1月24日初诊:患者于1942年开始经常上腹痛,时发时好。1949年曾呕血及黑粪1次,但X线钡剂检查,胃肠系统未发现器质性病变。临床诊断为溃疡病。1958年开始血压偏高,18.7/14.7kPa。1962年初胃痛厉害,胃中有灼热饥嘈感。饥而不能多吃,如饿时不吃就会心慌汗出,嗳酸不多,失眠,早晨有些小腿浮肿,肝区有时作痛,肝胁下1.5cm,肝功能正常。超声波检查肝脏无异常。脉沉弦,舌质偏红无苔。中医辨证肝胃不和,肝旺胃弱之故。拟方半夏泻心汤加味。

半夏9g、黄芩4.5g、黄连2.4g、太子参9g、茯苓9g、炒甘草3g、煅瓦楞子15g。7帖。

1962年1月31日二诊:胃痛易饥,胃中饥得食则安,但纳食不多,口干苦引饮,肝区痛,下午腹胀气,心跳,大便干,痨疮出血。脉沉弦,舌苔薄白而望之干,以其症状未见减轻,乃改给芍药甘草汤加味。

白芍9g、甘草4.5g、绿梅花4.5g、煅牡蛎15g、川楝子4.5g、白疾藜9g、女贞子12g。7帖。

1962年2月10日三诊:胃痛脘胀,大便日3〜4次,质烂。便前腹下垂发胀。脉弦,舌正常。血压16.0/10.7kPa。根据脉症还属肝旺胃弱,再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之。

半夏9g、黄芩3g、太子参6g、高良姜1.5g、川连2.4g、炒甘草3g、白蒺藜9g、郁金4.5g。7帖。

1962年2月17日四诊:此次再度进服半夏泻心汤7帖,胃痛脘胀减轻,大便转正常,容易心悸汗出,肝区痛,皮肤肿,脉弦,舌正常。前法有效,再予7帖。

半夏9g、黄芩5g、太子参6g、高良姜1.5g、川连2.4g、炒甘草3g、浮小麦15g、白蒺藜9g、合欢皮12g。

1962年2月24日五诊:自服半夏泻心汤以来,胃痛逐渐减轻,有时一二天不痛,肝区痛也减轻,口苦还有,大便日2次,舌正常,脉沉弦。血压16.0/10.7kPa。仍予上方巩固。

本例胃痛出现在先,血压偏高发现于肝肿大、肝区痛之后,从临床辨证看来:肝大、胁痛,口苦干,脉弦,舌红无苔,血压18.7/14.7kPa,可赅之为肝阳偏亢,肝阴不足,早已有之,肝气犯胃,待胃痛脘胀明显,大便初干后烂时,是脾胃虚寒已形成。前者热,后者寒,证情寒热夹杂,既要清肝又要和胃。

半夏泻心汤证的主要病机是寒热错杂,常用之治疗寒热互结,气滞于中,半夏泻心汤正适用于本例。半夏泻心汤适用于半虚半实,多用于急性胃炎、肠炎等症。上腹痞满为本方的主要适应症,肠鸣是次要的适应症。对舌质红或舌苔白腻或黄腻苔,口粘,嗳气,便溏均可应用。又妊娠恶阻也可运用。

(陈玉英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胃痛痞满卷》
2
本条ID:15081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