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补肾图本,调气和血治标

名医简介

姚寓晨(1920〜),南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补肾固督务本

女子月经的产生以肾为主导。经血的运行与肾的关系至为密切。肾为元气之根,冲任之本,督脉为之维系。肾气充盛,则冲任流通,气血和畅。若肾督虚损,元气衰少,不能温养荣通,冲任气血运行不畅,则致痛经。姚师辨治推崇补肾固督务本。“诸寒收引,皆属于肾”。一般寒性痛经,属实者,其喜予辛热与甘温并用,常选用肉桂、吴茱萸、干姜、仙灵脾、仙茅等温经散寒,温肾补督;属虚者,则侧重于气药与阳药的配伍,选用大队甘温、血肉有情之品,药如炙黄芪、党参、紫河车、紫石英、鹿角片、当归等以“气中补阳”,温肾壮督。火性燔灼,易伤气津。对于热性痛经,又辨其属实、属虚以及湿热是否蕴阻,在运用泄火、柔养、清利法则的同时,不忘选加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菟丝子、肉苁蓉等甘润之味滋肾益督。肝肾乙癸同源,对一些肝气不足、疏泄无权的肝郁痛经,其喜用温阳药,促进肝气条达,常选菟丝子、仙灵脾、巴戟天补肾固督以养肝,予本中治标而获较好疗效。姚师认为,补肾固督务本的法则运用,主要侧重于平时,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不同体质,参以健脾、益心、养肝等味,则使功效倍增。

调气和血治标

气血阴阳互根,不可须臾相离。女子经血虽以血为主,然其盛羸行止无不由乎气。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则亏,气郁则滞,气寒则凝,气热则壅。若气血失调,阴阳乖违,运行不畅,冲任失养,最易导致痛经。在病发之时,姚师辨治侧重于调气和血治标,紧扣寒、热、虚、实四字。对于气寒血凝冷痛,予温气散寒暖宫。方选《金匮》温经汤加减。药用肉桂、吴茱萸、干姜、香附、仙灵脾、紫石英、党参、当归、川芎等。气热血壅灼痛,治以清气和络凉宫。方选芩连四物汤化裁。药用黄芩、马鞭草、赤芍、白芍、当归、川芎、丹皮、丹参、川楝子等。气滞血瘀胀痛,治以行气活血畅宫。方选柴胡疏肝饮增减。药用柴胡、香附、路路通、赤芍、白芍、当归、川芎、莪术、失笑散等。气虚血亏隐痛,予补气生血养宫。方选圣愈汤出入。药用炙黄芪、党参、白芍、当归、川芎、补骨脂、菟丝子、香附、干姜等。其谓:“患妇体质各异,疼痛性质不同,但病发治标调气和血方法则一。经前或经期,以行气活血为主,使冲任流通,通而不痛;经后胞脉空虚,则予养益肾、心、肝、脾,补气生血为主,使冲任得荣,荣而不痛。”遣方用药精细姚师治痛经,遣方用药精细。其常云:“治痛方药宜温而不燥,宜和而不过极。”方药偏温,忌大苦大寒,顺应血气生理,可避免滞气凝血之弊;药性平和,配伍得当,补益勿过于滋腻,理气勿过于刚燥,活血勿过于戕伐,则避免五味过极,避免“虚虚实实”之害。平时补肾固督,姚师推崇景岳归肾丸增减,取其燮理阴阳,刚柔相济。适佐香附、红花等调气和血,使冲任畅达。伴见脾胃虚弱,面黄色萎,加用党参、白术等益气健脾;兼心肝阴血不足,头昏眼花,失眠多梦,加用柏子仁、枸杞子等滋养心肝。经前、经期拟行气活血止痛治标。常选柴胡疏肝饮合桃红四物汤出入。若经少紫暗,冷痛偏寒,其选用辛热温燥之姜桂,必配伍酸苦微寒之白芍,则无伤阴耗血之虞,兼能柔肝缓急止痛;如经色深红夹块,灼痛偏热,方中忌用苦寒凝滞之黄连;而经粘气秽腹痛,湿热为患者,则取红藤、银花藤、赤芍、泽兰、佩兰、川萆薢、川楝子等味清化宣通;至于经少暗红夹块,胀痛甚剧的气滞血瘀重证,每用自拟莪术佛手散(莪术、当归、川芎、肉桂、制香附、赤芍、白芍、炙甘草)以调气化瘀,活血止痛。经后小腹隐痛,常佐以姜附丸(干姜、香附)温调冲任,和畅气血。姚师谓:“临床病证错综复杂,经期可见虚候,经后亦有虚实兼证,故治疗当根据虚实不同、邪正盛衰的差异而细加审辨,方不致误。”慎调生活情志姚师认为适宜的生活情志,有助于冲任气血运行。妇女基于其生理特点,应慎调自爱,行经期间,血室正开,邪气易侵,尤当注意防护。若起居不慎,饮食不节,寒温失宜,则寒湿侵淫,阻碍冲任气血运行;如怫郁忧思,情志不舒,则肝失疏泄,气滞而血瘀;经期过劳或触犯房帏,则遗患无穷。故姚师治疗痛经,重视生活情志的调摄,尤其是对于寒侵、肝郁所致的实性痛经,其予祛寒温肾、补肾养肝、调气和血的同时,嘱患者适寒温,节饮食,怡悦情志,调畅心肝,加以心理疏导,以防生活情志致病于万一。实践证明,慎调生活情志,予以配合治疗,对痛经的防治,甚有好处。

例1王某,39岁,1989年9月22日初诊。经行腹痛3个月。病起于3个月前经期行房、饮冷之后。平日小腹隐痛,经期加重,冷痛作坠,汗出湿衣,经血紫暗,头昏气短,腰楚肢乏,舌淡苔薄,脉细涩。责之气虚寒凝,冲任失畅。拟予温气散寒,调畅冲任。

处方:

炙黄芪30g、党参15g、菟丝子15g、炒白芍10g、仙灵脾10g、熟地10g、制香附10g、全当归10g、川芎12g、淡干姜6g、小茴香8g、肉桂(后下)5g。

上药服5剂后,经行腹痛消失。嘱戒生冷,慎房事,继守前方出入5剂,诸恙获瘥。

例2朱某,46岁,1989年8月10日初诊。经行小腹、肛部坠胀痛年余,逐月加重,甚时影响工作。妇科检查:子宫中位,稍大,欠活动,子宫后壁峡部结节高低不平,约3cm×2cm×2cm大小,质硬,触痛(+),双侧附件增厚感。拟诊“子宫内膜异位症”,经B超进一步证实。西医予多种止痛剂不能控制,近3个月加用丹乃唑治疗,又出现肝功损害,遂停药转中医诊治。刻诊:经净3日,小腹肛部坠痛仍甚,腰脊楚乏,舌偏红,苔黄腻,脉细弦。责之瘀热蕴阻,冲任气滞不和。拟予清热化瘀,调气和络,畅达冲任。

处方:

红藤30g、银化藤30g、柴胡6g、丹参15g、生地15g、赤芍10g、白芍10g、三棱10g、莪术10g、泽兰12g、佩兰12g、川楝子12g、醋延胡12g。

5剂。按上方加减调治2个月经周期,经行小腹及肛部坠胀痛基本控制。近2个月患者仅于经期自抄上方5剂煎服,经痛未再复作。

(刘芳葛、灝侯军 整理)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妇科卷》
2
本条ID:15053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