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次第用三方

名医简介

何子淮(1917〜1997),原杭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各型痛经,临床上均可见到,但以寒湿凝滞、血热夹瘀为多见,尤以寒湿凝滞型痛经为常见。该型痛经临床见症往往症急势重,经水大多偏于愆期。因寒湿伤及下焦客于胞宫,血被寒凝,故经行量少,经色呈豆沙样褐暗色,伴有小血块;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故经前或经行时小腹剧痛,甚则大汗淋滴,四肢厥冷,小腹有寒感,呕吐频频,大便稀溏,便意增加,脉搏弦紧,舌苔白腻。寒凝痛经的辨证要点为“寒”、“痛”。在治疗方面应根据《内经》“寒者温之”的治疗法则,投以温热之品,使气血得温,血行自畅,通则不痛,达到当月痛止、下月期准、症状消失的目的。

我在临床上对寒湿凝滞型的痛经采用三步疗法,疗效尚称满意。经前以“防”为主,一般以上月行经日期为标准,提前1周开始服用温理气血、鼓舞畅行之品,称之为第一方。方药:炒当归、炒白芍、炒川芎、桂枝、香附、乌药、炒小茴、艾叶、胡芦巴、仙灵脾、生甘草。行经期以“治”为主,临床症状表现较为急重,寒象十分明显,故可采用大辛大热、回阳救逆之品,促进阳气四布,阴翳自散,血海得温,经水畅行,达到诸症自消的目的。采用第二方。方药:附子、干姜、淡吴萸、艾叶、肉桂、炒小茴、元胡、广木香、炒当归、川芎、制香附、细辛、生甘草。该方为祖传经验方温胞汤加细辛,临床上可以随症加减。形体壮实、疼痛剧烈者可加用制川乌、制草乌,广木香改用红木香,个别患者经量多、色褐黑,艾叶可改用艾炭,干姜改用炮姜。只要辨证确切,虽在炎夏酷热之际,仍可放胆使用,往往百发百中。月经净后,疼痛消失,但小腹仍有空虚感,常伴有神疲乏力、腰酸,乃胞络空虚之故。治疗上应该着重于“固”,以养血温胞络、调和营卫为主,采用第三方。方药:炒当归、炒白芍、炒川芎、狗脊、川断、艾叶、熟地炭、陈皮、透骨草、炙甘草。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妇科卷》
2
本条ID:15054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