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要旨

名医简介

陈修园(1753〜1823),名念祖,清代医家。

门人问曰:妇人以血为主,医者辄云血海,可以实指其所在乎?

陈修园曰:人身之血海,胞也。居膀胱之外,而为膀胱之室。《经》云: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是男女皆有此血海。但男则运而行之,女则停而止之。运行者无积而不满,故阳气应日而一举。停止者有积而始满,故阴血应月而一下。此男女天癸之总根也。而妇人一科,专以月事为主。《经》云: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能有子。盖时者,满三旬之期而一下,以象月盈则亏,下之不失其期,故名月信。

门人高子问曰:女科中好手甚少,不可不大为之振作。因执女科书数十种,属余择而授之。余遍阅大有悟曰:古人以月经名为月信,不止命名确切,而月事之有无、多少、迟速,及一切治疗之原委,无不包括于“信”字之中。夫五行之土,犹五常之信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而皆属信,信则以时而下,不愆其期。虽曰心生血,肝藏血,冲任督三脉俱为四海,为月信之原,而其统主则惟脾胃,脾胃和则血自生,谓自生于水谷之精气也。若精血之来,前后、多少、有无不一,谓之不调,不调则为失信矣。《经》云:土太过则敦阜。阜者,高也;敦者,厚也。既高而又厚,则令除去,宜用平胃散加大黄、白芍药、枳实、桃仁之类。《经》又云:土不及则卑监。卑者,下也;监者,陷也,坑也。既下而又陷坑,则令培补,宜六君子汤加芎、归、柴、芍及归脾汤之类。此言经水不调以虚实分之也。

又有以阴阳偏胜分之者。许叔微云:妇人病多是月经乍多乍少,或前或后,时发疼痛,医者一例呼为经病,不辨阴胜阳,阳胜阴,所以服药少效。盖阴气胜阳气,则胞寒气冷,血不运行,《经》所谓天寒地冻,水凝成冰,故令乍少,而在月后,或断绝不行。若阳气胜阴,则血气散溢,《经》所谓天暑地热,经水沸腾,故令乍多,而在月前,或一月数下,或崩漏不止。当“别其阴阳,调其气血,使不相乖,以平为期”。此叔微统论阴阳之道也。而余则以“阴阳”二字,专指脾胃而言。盖脾者,太阴之湿土也,不得阳明燥气以调之,则寒湿盛;而阴独胜,阴道常虚,即《内经》“卑监”之旨也。胃者,阳明之燥土也,不得太阴之湿气以调之,则燥热盛;而阳独胜,阳道常实,即《内经》“敦阜”之旨也。至于用方,以四物汤加香附、茯神、炙草为主,阴胜加干姜、桂、附、吴萸及桃仁、红花之类,阳胜加知、柏、芩、连、门冬之类,平平浅浅中,亦不可废。若求其所以然之妙,《金匮》温经汤一方,无论阴阳、虚实、闭塞、崩漏、老少,善用之无不应手取效。此不特今之习女科者闻之吐舌,即数百年来注《金匮》之家,或识见不到而不能言,或珍为枕秘而不肯言。今修园老矣,不得不择人而传之,但既传之而又嘱之曰:《灵枢经》载黄帝谓雷公曰,此先师之所禁,割臂歃血之盟也。凡思议不可及之方,若轻以示人,则气泄而不神,必择大学问之人,知其居心长厚者,而后授之。

门人问曰:妇人之经,一月一行,其常也;或无或后,或通或塞,其病也。间或有不关于病者,愿闻其说。

曰:天下事有常而即有变。妇人当月事之期,其血不下,只见吐血、衄血,或眼耳出血者,是谓例经逆行;有三月一行者,是谓居经;有一年一行者,是谓避年;有一生不行而受胎者,是谓暗经;有受胎之后,月月行经而产子者,是谓胎盛,俗名垢胎;有受胎数月,血忽大下而胎不坠者,是谓漏胎。此虽异常,而数患之竟不害事也。彼皆以妄为常,而中土失其主信之道,如人无信行,全赖狡诈以成家,君子不为也。大抵妇人患此者,性情亦必乖张。

门人问曰:经候不调既得闻命矣,今愿闻调经之法。

曰:诸家调经之说,是非参半。而萧慎斋以调经莫不先于去病,录李氏之论一条,以分因详证治法,录方氏之论一条,又参以统论二氏之说,深合鄙意,今全录于后。

李氏云:妇人月水循环,纤疴不作而有子。若兼潮热、腹痛,重则咳嗽、汗、呕或泻,有潮热则血愈消耗,有汗、咳、呕则气往上行,泻则津偏于后,痛则积结于中,是以必先去病,而后可以滋血调经。就中潮热疼痛,尤为妇人常病。盖血滞积入骨髓,便为骨蒸;血滞积瘀,与日生新血相搏,则为疼痛;血枯不能滋养百骸,则蒸热于内;血枯胞络火盛,或夹痰气、食积、寒冷,则为疼痛。凡此诸病,皆阻经候不调,必先去其病,而后可以调经也。

方氏曰:妇人经病,有月候不调者,有月候不通者,然不调不通中,有兼疼痛者,有兼发热者,此分而为四也。细详之,不调中,有趋前者,有退后者,趋前为热,退后为虚。不通中,有血枯者,有血滞者,血滞宜破血,枯宜补也。疼痛中,有常时作痛者,有经前经后作痛者,常与经前为血积,以经后为血虚也。发热中,有常时发热者,有经行发热者,常时为血虚有积,经行为血虚而有热也。是四者之中,又分为八矣。人之气血周流,忽有忧思忿怒,则郁结不行;经前产后,忽遇饮冷形寒,则恶露不尽。此经候不调,不通作痛,发热所由作也。大抵气行血行,气止血止,故治血病以行气为先,香附之类是也;热则流通,寒则凝塞,故治血病以热药为佐,肉桂之类是也。

萧慎斋曰:按妇人有先病而后致经不调者,有因经不调而后生诸病者。如先因病而后经不调,当先治病,病去经自调;若因经不行而后生病,当先调经,则经调病自除。李氏一论,可谓调经之要,然偏而不全,余故补其未尽之旨。若方氏分因详症,诚得统论调经大法。

门人问曰:夫子以月事为月信专主脾胃,不摭《内经》之字句,而独得其精华,究竟从何节得来乎?

曰:《诗》以“思无邪”蔽之,《礼》以“毋不敬”该之,余此论从“二阳之病发心脾”一节领会出来。今录其原文,又采集各家之注,愿学者熟读而有得之。《内经》云:

传为息贲者,死不治。马元台注云:二阳,足阳明胃脉也。为仓廪之官,主纳水谷,乃不能纳受者何也?此由心脾所发耳。正以女子有不得隐曲之事,郁之于心,故心不能生血,血不能养脾,始焉胃有所受,脾不能化,而继则渐不能纳受,故胃病发于心脾也。由是水谷衰少,无以化精微之气,而血脉遂枯,月事不能时下矣。余拟用归脾汤,重加鹿茸、麦门冬,服二十余剂可愈。武叔卿注云:此节当从“隐曲”推解。人有隐情曲意,难以舒其衷,则气郁而不畅,不畅则心气不开,脾气不化,水谷日少,不能变化气血,以入二阳之血海,血海无余,所以不月。余拟用归脾汤,加芍药、柴胡。传为风消者,风之名,火之化也,消,消瘦也,发热消瘦,胃主肌肉也。余用拟归脾汤,加丹皮、栀子、地骨皮、芍药。传为息贲者,喘息上奔,胃气上逆也。余用《金匮》麦门冬汤。人无胃气则死,故云“死不治”。此一节为经血本原之论也。

(《女科要旨》)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妇科卷》
2
本条ID:15045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