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刘选清(1921〜),陕西汉中地区中医院主任医师。大头瘟一证,侵犯肺卫和肺胃气分较多,营血分少见。然病变过程都经过肺卫阶段,所不同的是,有的极为短暂,来诊时已无表证存在,有的尚可见到卫分证。无论病位在卫在气,其主症皆为头面肿大,目不能开。只是肺卫证,伴见寒热;肺经气分证,则汗出而喘;阳明气分证,则烦渴欲饮。若能抓住以上见症,则分型并不困难。其治疗原则,当在清泄风温毒邪的前提下,分别予以清解、泻热、攻下,迫使风热毒邪从里出表,给邪以出路,病当自愈。值得注意的是,本病应与痄腮和水肿鉴别,前者病变在腮,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肿;后者当有肢体肿胀。唯独本证局限于头面焮肿,目不能开,很少合并全身证候变化。虽然迅猛,肿胀急骤,但治之得当,则收效十分迅捷,且预后良好,无后遗症存在。
风热上受,外袭肺卫
王孟英谓:“温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叶天士曰:“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主气,其合毛皮,故云在表。”治则当以外解,用辛散之品,透达表邪。使上攻头面的风热毒邪,得以清解,则病邪悉平。
例1李某,男,28岁。1965年3月12日初诊。
头面肿大2日。2日前上山打柴,返归途中,觉周身不适,回家后当晚即现寒热,头面肿大,似火熏状。口干自汗,纳食尚可,大小便均正常。诊见头面红肿,四肢如常,口气热臭。舌质偏红、苔薄黄,脉象浮数。证属风温毒邪,外袭肺卫,肌表失疏,毒热向上攻窜头面。治宜速解在表风热毒邪,直折火热之势。选方普济消毒饮加减。
处方:
二诊(3月14日):服2剂药后寒热解除,头面肿大明显减轻。守上方加板蓝根9g,再进2剂,用法同前,药后诸症均除。
本例属风热毒邪,袭于肺卫,故现寒热。热毒上窜,故头面赤肿。今以普济消毒饮加减,疏散风邪,清热解毒。方中薄荷、僵蚕、牛蒡子辛凉宣透,以解卫表邪热;马勃、银花、连翘、板蓝根清热解毒,以消面目赤肿。加荆芥、防风,故去芩、连。《温病条辨》曰:“……大头瘟,虾蟆温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今遵其旨,加减化裁,药后果收良效。
温毒充斥,阳明热盛
陈平伯曰:“风温证,身热咳嗽,自汗口渴,烦闷脉数,舌苔微黄者,热在肺胃也。”此言风温一般见症。今因热毒充斥头面,而面肿较剧,咽痛异常,故治当速泻热毒,给邪以出路,急祛上冲头面之毒邪,则为正治。
例2黄某,男,19岁。1970年4月3日初诊。
3日前,突然发病,症现寒热,继则但热不寒,汗出,口渴引饮,烦躁,头面及咽喉肿痛急剧加重,双目难睁,纳差,大便2日未行,欲便不能,小便黄赤。诊见除头面咽喉红肿较剧外,别无显著变化。舌质红、苔黄燥,脉象数而有力。证属温毒热邪,由卫分深入肺胃,热蒸于里,气分热炽,毒热上攻,搏结头面及咽喉,故肿痛较甚。治当清热解毒,泻下毒热。选方清瘟败毒饮加减。
处方:
二诊(4月5日):2剂药后大便泻下数次,热退,肿势大减,咽痛不著,余症亦明显好转,脉较数,舌质红、苔转薄黄。继用上方加减。
处方:
药后病瘥。本例乃大头瘟重证,为温热毒邪由卫分侵袭肺胃,不仅毒邪已深入阳明气分,而且温毒向上充斥头面,结聚咽喉。故治当迅即逐邪外出。今以大量生石膏,配芩、连、栀、翘清热解毒,并重用大黄峻下温毒热邪;以生地、玄参、知母滋养阴液,而救肺胃阴津;桔梗、山豆根、牛蒡专解咽喉之毒热结聚。诸药相合,上下分消而症自除。
毒热结聚,壅于肺经
风温邪毒,由肺卫肌表,入于气分,但尚未结于胃腑,而成弥漫无形之热,充斥头面。治当清气泄热,解毒消肿。
例3黄某,女,19岁。1962年3月22日初诊。
头面肿大,两目不睁,发热,有汗,气喘,口干,咽喉疼痛,纳呆,大便微干,小便黄少。诊见:面目皆肿,色红赤,舌质偏红,苔薄黄,脉象数。证属温热毒邪,侵犯肺胃,充斥头面咽喉,而肺经气分热盛。治宜轻宣肺胃邪热。但由于当时医疗分队未备中药,遂予针刺双侧合谷穴,用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3月24日复诊时,面目肿胀已消退。
陈平伯曰:“肺热则咳嗽汗泄,胃热则口渴烦闷”。今患者面赤焮肿,咽喉疼痛之症,无异于上述两型大头瘟,然口干不甚饮,汗喘较著,则与其有别,故该案断为属肺经气分热盛,较热入阳明气分之证轻浅。处以牛蒡、连翘、山栀、竹叶之类,凉泄里热即可。
(刘宗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