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赵绍琴(1916〜),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中医学家。邪在肺卫宣郁达邪切忌寒凉滋腻
温病初起,邪在肺卫,病轻邪浅,只宜辛凉清解,宣郁清热,开达肺卫郁闭,郁开热清,肺恢复其宣降功能,津液得以布散,自然微汗出而愈,此即“在卫汗之”之意。“辛凉清解”绝不是发汗解表,《温病条辨》中列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既无辛凉解表之文,亦无解表之意。
温病卫分证,属肺经郁热证。“火郁当发”,与治火热证不同。R之治疗应注意宣郁达邪,不可寒凉滋腻。寒凉,使气机闭塞,郁不开则热不能清,每使邪气内逼深入。用药仅取辛凉轻清透泄之味,配入少量辛温之品,以成辛凉清解之剂。药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豆豉、桔梗、杏仁、前胡、枇杷叶、芦根、蝉蜕等,轻清举上,即叶氏所谓“上者上之也”。即使用辛凉清解,药量也不可过重。曾治一老妪,年近八旬,时值春令,感冒初起,发热恶寒,咳嗽痰鸣,其女儿为某医院中医大夫,开始即用抗生素,热势不退,继以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各50g,重剂辛凉清解之方。病人服后,不仅热势不减,竟大便稀水,神志不清,周身浮肿。诊之曰:“舌白苔腻,质红,脉弦数而沉涩。此因过服寒凉,热遏于内,肺气不宣,肃降失职,咳喘因作,寒凉戕伤脾阳,三焦不畅,泄泻如水,当温解寒凝,宣畅气机,令内闭之邪仍从肺卫而解,用宣阳化湿疏解之法”。方为:
1剂神清泄止,2剂遍体小汗出,肿消而愈。
此温病初起,虽银花、连翘用量过大,也会遏阻气机。气机闭塞,三焦受阻,邪热下趋于肠,则大便稀水。热邪无外达之机,郁热内扰,神志不清。三焦不畅,周身浮肿而作。治疗首先应宣阳气,开寒凝,以畅气机,药如荆芥炭、防风、苏叶之类;升阳气且清肠热,药如葛根、黄连;培中宫以利湿邪,药如灶心土、茯苓之类。寒凝开,阳气宣,气机畅,自然可微汗出自愈。
温病初起,邪在肺卫,若过早用苦寒如黄连、黄芩之类,多致肠热下利。苦寒之味,直趋下行,引热入肠,因来势急迫,邪热尚未与肠中糟粕相结成实,则迫津液与糟粕同下,其泄下急迫,且肛门有灼热感。遇此则按肠热下利治之,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
若误用甘寒滋腻,如生地、麦冬、玄参之类,多致热势不退,或高热成低热久留不退之证。
临床每遇小儿发热咳嗽属邪在肺卫之证,按此法常一二剂药即愈。治卫分证强调不可寒凉滋腻,完全是从肺卫的生理功能、证候特点和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与叶氏“上者上之也”,吴鞠通“肺为清虚之脏,微苦则降,辛凉则平”的论述是一致的。肺在上,用药必须轻清,方能使药达病所,且取辛凉微苦之味,使肺复其宣降之能,则郁开热清而愈。卫分证病轻邪浅,苦寒滋腻,均使气机涩滞,邪不得外透,若兼湿浊,湿遇寒凉凝涩不行,日久将成湿热裹结之势。
透营转气宜参以开达宣中导下
热邪入营,病情深重。透热转气是营分证治疗中宣畅气机的方法。在营分证中,造成气机不畅的原因很多,如服药不当、饮食积滞、痰热内停、燥屎内结、瘀血内阻等,在治疗时,当于方中加入消导、化痰、通下、行瘀等药物,使气机畅达,导营热外透,均属透热转气之法。临证中,若忽视了透热转气,治疗较难。所以要认真分析热邪入营的原因,病程的长短,气机阻滞的所在,阴伤的程度,以准确选药。
透热转气作用的药物及应用规律。如:“从风热”入营者,用竹叶清风热而宣郁,以畅气机;“从湿热”入营者,用花露芳香化湿清热以开郁,使邪气外达;“若加烦躁大便不通者”,用金汁以清泄热毒,“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黄代之”;“斑出热不解者”,为气血两燔,热邪灼伤胃阴,用石膏、知母等急撤气热,开通道路;“舌绛而鲜泽者”,为邪入心包之轻证,用菖蒲、郁金清心豁痰,开窍通闭,连翘轻清透泄;“若平素心虚有痰者”,热陷心包,痰热互结,阻塞心窍,必须用“牛黄丸、至宝丹之类以开其闭”;“舌绛而中心干者”,为心胃火燔,用黄连、石膏等清气透热;“系有瘀伤宿血在胸膈中”,瘀热相搏,则应用“琥珀、桃仁、丹皮等”,活血散瘀通络;“挟秽之气”,则须用芳香以逐之。
柳宝诒在论述热陷心包的证治时说:“凡遇此等重证,第一先为热邪寻出路,如在经者,从斑汗解,在腑者,从二便出是也”。“为热邪寻出路”,亦即“透热转气”。在清营养阴之中,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入开达、直透或通下之品,排除障碍,宣畅气机,使邪有去路,即是“透热转气”的实质。
营分证的基本类型是热陷心包和热伤营阴,均可使用透热转气法。热陷心包之证,营热阴伤,痰蒙热闭,热因痰阻而愈炽,痰因热炽而更固。苦寒清热,则内窍闭塞而热无出路。若专养阴,则热邪炽盛而炼液成痰。必于两者之中,参以涤痰开窍,透热转气之法,始克有济。热伤营阴之证,气机虽不为有形之物所窒滞,但初入营多兼气分证未罢,即使入营已久,因气阴俱伤,气营之间仍有残留之邪,且此时营热甚高,亦必波及气分,故仍需使用透热转气法。因其气分之邪甚微,故仅用轻清透泄之品,如银花、连翘、竹叶之类即可。一般热伤营阴常兼热陷心包,临证应细审脉、舌、色、症,二者兼顾。例如热邪入营,兼有湿阻、食滞及过用寒凉、温补、滋腻等,都可导致气机不畅,妨碍热邪外达,须加入相应的疏通气机之品,以透热转气。
使用透热转气法后,营热是否外透,可依据下列标准进行判断。(1)神志转清;(2)舌质由绛变红;(3)舌绛无苔到出现黄燥苔;(4)脉位由按部转到中部(脉位分浮、中、按、沉四部,以应卫、气、营、血),脉象则由细数变为滑软或缓洪;(5)出现明显的气分证,如高热、烦渴、思饮、索食等,其热势可能比营分证更甚,但胃阴渐复,正气抗邪有力,只需按气分证辨治即可。亦有不出现气分证,直接透出卫分而解者,头部及上身常微似汗出,遍体潮润,其中尤以1、2两点最为重要。
据50年来的临床实践体会,透热转气是营分证治中必不可少的治法,有时还起着决定转机的重要作用。用药不在重轻,关键在于要有针对性。
吴某,男,15岁。1953年9月6日初诊。
发热四五天,近2天来加重,体温39.7℃,恶心呕吐,头晕、项强,神昏谵语,大便2日未解,小便短少,舌绛苔黄厚,脉沉滑濡数。此属暑温湿热逆传心包。拟芳香化湿,凉营开窍泄热法。
当日服2剂,次晨大便畅泄2次,色深气臭量多,热退神清思食,舌红苔微黄,脉濡滑,因故停药3日。
复诊:体温正常,舌苔已化,浮而略黄,脉濡滑且弱。予养阴清热兼助消化法。
湿热阻滞,气机不畅,郁热日深,热蒸湿浊,痰热内闭心包,腑气不通,邪无出路,故以紫雪清心开窍,通腑泻热,又以芳香之品化湿开郁,宣畅气机,辛凉之品清气透热,使内窍开而腑气通,湿浊化而气机畅,心包之热得以下泄外达,故收覆杯之效。
王某,男,29岁。1980年2月17日初诊。
入院诊断为泌尿系感染、前列腺增生、膀胱癌术后、肺炎、冠心病,先后用红霉素、白霉素、万古霉素等抗感染及中药清热解毒,均未能控制。症见身热不退,面色黧黑,神志昏迷,咳嗽痰黄,气喘气急,唇焦齿燥,七八日未进饮食,全赖输液、输血维持。舌绛干裂中剥,脉细小沉弦,按之不稳,且有停跳。证属热邪入营,营阴重伤,且肺失宣降,痰浊阻滞气机,拟养阴生津以复脉,宣气开痰以透热。
2剂后神志苏,喘咳轻,知饥索食。
复诊:贪食食复,呕吐汗出,血压上升,再度昏迷,舌绛中裂,脉细弦滑数。拟养阴、涤痰、开窍,兼以化滞和胃,宣展气机:前方去天冬、白芍、黄芩、川贝、羚角,加牡蛎、珍珠母、菖蒲、竹茹、焦谷芽、安宫牛黄丸。2剂后,诸症皆退,舌绛有津,薄苔渐布,脉细数之象亦减。此乃内窍已开,营热外达之佳象,予原方进退,2剂,后加调治而愈。
患者年近八旬,正气已衰;且手术之后,气血大伤;热血久羁,津液耗伤。叠进中西药物,皆属寒凉之品,反而阻遏气机,导致肺不宣降,津液不布,化为痰浊。王孟英说:“阴气枯竭,甘寒濡润,不厌其多”,“留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故主以甘寒生津之品加羚角清营分之热,复用前胡、杏仁、川贝、黛蛤散宣降肺气以化痰浊,黄芩清气分之余热,道路开通,营热得以外达,故立竿见影。后因食复,痰热有蒙蔽心包之势,故加牛黄丸以开内窍之闭,化滞和胃之品以宣畅气机,遂获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