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刘志明(1925〜),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教授,著名临床家。发热病人,无论感受何种邪气,初起病位均在表,当用汗法,不然则不能达祛邪之目的,即“在卫汗之可也”。但汗之一法,具体运用很多,但总以病邪由汗得到解除为目标,所以,一般多用辛温药物,“发表不远热”。但在治疗温热病初起之发热时,因其病原为温热之邪,与寒邪伤人不同,所以温病学家又于仲景之辛温解表外,创立辛凉发汗一法,若仍用辛温发汗,则无疑为抱薪投火,反助热势,伤津耗液。但证之临床,辛凉之品虽可散热,但发汗力量不足,往往不足以驱邪外出。用辛温辛凉两者结合,治疗急性热病的表证,辛凉以解肌退热,辛温以发汗驱邪,使发汗无助热之弊,辛凉无凉遏之憾。常选用辛温之芥穗、防风,不用麻、桂,配合辛凉之薄荷、蝉衣,二者协同,共奏发表祛邪清热之功。此类药物,貌似平淡无奇,但运用得当,可收“轻可去实”之效。
由于急性发热,发展迅速,转变较快,病邪易由表入里,甚至有不少起病即为表里同病,所以前人有云“温热病自里达表”。此时,若只看到病邪在表,而忽视热病之里证,单用汗法(无论辛温、辛凉),则非但表邪不易解除,反致里热愈炽,病情加重。故明·戴原礼提出,汗法“治表必通里”的原则,这里所说的“汗法”,不专在发表,而有通其郁闭,和其阴阳,使其表里通达之义。急性热病初起,有发热,似恶风寒,口干,尿黄,此为表里同病之证候,当表里双解,分泄其邪。
治疗温热病宜表里双解,相当于“卫气同治”。叶天士所云“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为一般原则,在治疗某些来势凶、变化快、病情重的温热病,若拘泥于先表后里,就会贻误病机,使病情加重。所以,临证中,当“谨守病机”,“发于机先”,灵活掌握和运用卫气营血的辨证施治法则。要抓住临床症状,“有者求之”,“无者求之”,详细分析,根据病情发展趋势,采取积极措施,祛邪于未盛之时,以挫其病势,此可为防治急性热病的重要手段之。
例1男,40岁。
发热2天,间有恶寒,呕恶,小便色黄。发病后即用辛温解表之中药1剂,未效。又进解热镇静之西药,虽多汗,热稍退,旋又复升,就诊时体温达40℃,舌苔黄腻,脉浮数。结合发病季节(春天),据证而辨,为风温袭表,兼有里热,表里同病,当表里双解。方药:
服药1剂,高烧即退,2剂即告痊愈。
发病时间虽短,但有入里之象,不可单用汗法。以辛温发汗祛邪,辛凉解肌退热,更佐苦寒清里热,故内外分消,2剂即愈。
例2女,82岁。
发热,咳嗽,痰多喘促,无汗2天,就诊时体温38.1℃,咳喘较甚,动则加剧,咯吐黄痰粘稠,纳差,便干。脉弦滑,苔黄腻。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合并感染”。为风温之邪引动痰热,阻塞肺气而致。宜表里双解,兼清肺化痰。
3剂后已不发热,咳喘亦减,痰少,纳增,大便正常。续进3剂,诸症皆平。
此系高龄病人,外感风热之邪,表证明显,风温之邪引动痰热,故见发热咳喘,表里俱重,年高体弱,已成危候。予表里双解,清肺化痰同进,收立竿见影之效。病邪一去,正气即安,病人得以转危为安。
需要指出的是,对急性热病初期施用表里双解之法,应当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据证而辨,不可妄投。遣方用药,需适合法度。要仔细分辨表里之轻重,寒热之多少,灵活掌握表里双解的原则,方可取得预期的疗效。
(袁群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