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五辨

名医简介

戴天章(1662〜1722),字麟郊,清代医家。

一、辨气

风寒气从外收敛人内,病无臭气触人,间有作臭气者,必待数日转阳明腑证之时,亦只作腐气,不作尸气。瘟疫气从中蒸达于外,病即有臭气触人,轻则盈于床帐,重则蒸然一室,且专作尸气,不作腐气,以人身脏腑气血津液,得生气则香,得败气则臭。瘟疫败气也,人受之自脏腑蒸出于肌表,气血津液逢蒸而败,因败而溢,溢出有盛衰,充塞有远近也。五行原各有臭气,木臊、金腥、心焦、脾香、肾腐,以臭得其正,皆可指而名之。若瘟疫乃天地之杂气,非臊非腥,非焦非腐,其触人不可名状,非鼻观精者,不能辨之。试察厕间粪气与凶地尸气,自判然矣。辨之既明,治之毋惑。知为瘟疫而非伤寒,则凡于头痛发热诸表证,不得误用辛温发散,于诸里证,当清当下者,亦不得迟回瞻顾矣。

二、辨色

风寒主收敛,敛则急,面色多绷急而光洁。瘟疫主蒸散,散则缓,面色多松缓而垢晦。人受蒸气则津液上溢于面,头目之间多垢滞,或如油腻,或如烟熏,望之可憎者,皆瘟疫之色也。一见此色,虽头痛发热,不宜轻用辛热发散。一见舌黄烦渴诸里证,即宜攻下,不可拘于下不厌迟之说。

三、辨舌

风寒在表,舌多无苔,即有白苔,亦薄而滑,渐传入里,方由白而黄,由黄而燥,由燥而黑。瘟疫一见头痛发热,舌上即有白苔,且厚而不滑,或色兼淡黄,或粗如积粉,若传经入胃,则兼二三色。又有白苔即燥,与至黑不燥者,大抵疫邪入胃,舌苔颇类风寒,以兼湿之故而不作燥耳。惟在表时,舌苔白厚,异于伤寒,能辨于在表时不用辛温发散,入里时而用清凉攻下,则得矣。

四、辨神

风寒之邪伤人,令入心知所苦而神自清,如头痛作寒热之类,皆自知之,至传里入胃,始神昏谵语,缘风寒为天地正气,入气与之乖忤而后成邪,故其气不昏人神情也。瘟疫初起,令人神情异常而不知所苦,大概烦躁者居多,或如痴如醉,扰乱惊悸,及问其何所苦,则不自知,即间有神清而能自主者,亦多梦寐不安,闭目即有所见,有所见即谵妄之根。缘瘟疫为天地邪气,中人人病,中物物伤,故其气专昏人神情也。

五、辨脉

瘟疫之脉,传变后与风寒颇同,初起时与风寒迥别。风寒从皮毛而入,一二日脉多浮,或兼紧兼缓兼洪而皆浮;迨传入里,始不见浮脉,其至数亦清楚而不模糊。瘟疫从中道而变,自里出表,一二日脉多沉,迨自里透表,脉始不沉,乃不浮不沉而数,或兼弦兼大而皆不浮,其至数则模糊而不清楚。其初起脉沉迟,勿作阴寒断,沉者邪在里也,迟者邪在阴分也,脉象同于阴寒,而气色、舌苔、神情,依前诸法辨之,自不同于阴寒。或数而无力,亦勿作虚视,缘热蒸气散,脉不能鼓指,但当解热,不宜补气。受病之因有不同,故同脉而异断也。

(《广瘟疫论》)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卷》
2
本条ID:15032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