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王乐匋(1920〜),安徽中医学院教授。王老临证体验,阳厥常可与闭证伴随而至,而阴厥往往可以成为脱证先兆。主张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顾阳气。创制一些邪正合治与寒温并用之方,今择其在外感热病治疗中运用附子的经验,介绍如下。
温邪内陷,肾阳不振者用附子王老尝谓:“凡虚人感邪,虽自阳经传入,亦不可拘定于先有头痛发热等症,而以‘传经属热’一语印定眼目”。临床上,病在阳经,而中阳素虚,或寒凉攻伐太过,则正气不能托邪。此时,在病位上虽属阳经,却已经有阴经证候的成分了。如果辨证不精审,仓卒投药,则疗热未已,寒从内生,证见厥逆而脉弱沉细。纵然尚有若干热象,如烦渴胀实,亦应考虑其人阳气之不足。王老于温邪内陷,伤及真阴而阳气不振,无以托邪外出的病例,在加减回阳急救汤中果敢地运用附子,以助阳气,温经托邪,使邪气得药力一涌而出,转危为安。
章某,女,40岁。1957年5月22日诊。初起呕逆泄泻,继则寒热交作。曾就诊于附近一医,服藿香正气、三仁汤等剂,而热恋不退。延至诊时,呕泻已止,口渴喜热饮,时时烦躁,而四末厥逆,面赤戴阳,神识时明时昧,舌色红,尤如涂朱,并不干燥,脉濡细少神。此由患者中阳不振,正气不能托邪,龙相之火飞越于上,乃由阳转阴,由实转虚之局。其舌赤如涂朱者,正所谓肾水凌心,逼其心阳外越也。拟陶氏加减回阳急救方。
另:用六神丸20粒分2次吞服。
服1剂后,神识渐清,面部阳色亦退,已不烦躁,四末厥逆渐温,舌色仍红,脉濡弱。治本原意出入,再进一筹。方用:
另:至宝丹1粒吞服。
1剂服后,厥逆已回,神识亦清,舌虽红但已无涂朱之状。拟予益胃阴法以善其后。
阳厥转阴,病情趋于危重阶段,这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变局。一旦误诊,处理不当,则变生于俄顷。王老指出:“下焦温病,《温病条辨》中重养阴而轻温阳,如名为护阴和阳汤,却舍附子,未免偏颇。我早年行医乡里,该地为一严重血吸虫病流行区,所治病人中,有不少脾肾之阳不足,这些人即患感证,亦不典型,往往虚实相杂。结合临床实际来看,阳厥不是没有向阴厥转化的可能”。湿重于热,阳被湿困者用附子湿温证治,如湿从热化,伤阴劫津,以救阴通腑而生津液,与一般温病治无二法。如湿重于热,则发热缠绵,身热不扬,昏沉困倦,舌苔腻白,脉来濡缓,四肢烦疼。王老治疗此证,每多避开常法,而以附子为主,参以芳香化浊之剂,以振阳气,则可湿开而热透,收效甚捷。
李某,男,50岁。1957年8月23日诊。湿热互郁,流连气分,漫布三焦,体温39.2℃左右,发热一候不退。面色晦滞,当脘闷塞,纳谷不香,便溏不爽,两足浮肿,日暮肿甚,舌苔白腻,脉濡而数。此脾肾阳虚之体,又感湿温病邪,邪气欲达而未能透达,热气熏蒸,湿邪重浊,阳气不振则湿不化,湿不化则热不休,勉予温通阳气而化湿浊,若得湿开热透,庶可使湿热两分而病解。方用:
二诊时大便渐实,日尚二三起。湿热交混之象尚盛,仍本原意出入。方用:
三诊时,胸闷已舒,渐渐知饥思食,颈项胸膺之间,晶痞累累,舌苔黄腻渐化,脉濡而带数,阳气渐振,湿邪已有退机,热犹未楚,拟再分解湿热。然脾肾阳虚之质,清润之品,用之宜慎。鞠通谓温邪之兼湿者,用药宜刚而忌柔,旨哉言乎!方用:
服完上方2剂后,身热渐退,诸症悉减,嘱再服2剂。继以甘露消毒丹出入为方,续予分解湿热,最后用七味白术散加减,作善后调理。
湿温证中,邪留气分,充斥三焦,若素体阳虚,或久施重投苦寒之品,湿邪适逢阴寒之助而暗中滋蔓,阳气愈被湿困,无以透发,每多病程缠绵,病情复杂。王老对此则强调:“用药宜刚而忌柔。不一定寒湿才会伤阳,湿为阴邪,湿温湿热证,在一定条件下,同样可以伤阳。即湿温病湿从燥化,往往余湿犹滞,即使燥邪一去,湿仍可卷土重来。治疗中当用附子扶阳逐湿,使阳得援而振奋,湿浊之邪自然可逐。如蓦然投以清滋苦寒之剂,其热将不可挽回。”热逼入营,中阳闭郁者用附子热邪入营,病情多深重。王老于临证中,视其邪机变化而施以方治。如中阳闭郁,邪热逼入营分,以致邪气欲达不达者,则采取寒温并用,妙用附子,温其中阳,促营热外达,给邪以出路。
程某,男,6岁。1969年7月20日诊。患儿平素体质虚弱,营养不良,大便常溏薄。此次起病时高热烦躁,继则热恋不退,精神疲乏,神识时明时昧,寐时呓语,四肢清冷,大便溏泻,躯干部有出血点,色淡不荣,唇燥口干,舌红少苔,脉来虚数。此热逼入营,中阳闭郁,邪气欲达不达,颇虑正气不支而有内外虚脱之变。舒驰远有石膏与附子同用之法,虽未必尽合于本证之治,然寒温并用,为本证所当取。方用:
服完1剂后神识渐清,寝时仍有呓语,余症如前。原方加展灯心1束,嘱服1剂。服后神识已清,热渐退而未尽。于方中去灯心、至宝丹,加炒白术4.5g,扁豆衣9g,米炒荷叶12g,1剂。
服毕,神色渐振,热亦渐退,溏泻已止,邪机已转,法当清透气分之邪热,参以顾护气阴之品。方用:
服后,热退神清。再予沙参麦冬汤合参苓白术散出入为方,作善后调理。
邪热入营,临床病情万变,实难执一而治。但极力创造条件,透热转气,候其热达于胃,使正气抗邪有力,则是治疗关键。王老在邪机欲达不达,正气不支而有虚脱之变的紧要关头,妙用寒温并用法,参人附子,使病邪能乘药势而外透,挽回了变局。
中阳不振,不能托邪者用附子王老谓:“治疗体虚中阳不运,感召外邪之病,初起最难着手,不比壮实之体发表攻里,去邪除病较为容易。”首重起手开局,防变于未然,可收到预期之效。
周某,男,70岁。1960年2月10日诊。厨师为业,外腴内亏,邪乘虚人,恶寒发热两天,精神不振,但神识尚清。舌苔淡黄而少津,脉来沉细无力。此由患者中阳不振,不能托邪,致使津少上承,舌干、苔淡黄。必先扶其正气,温其中阳,俾得邪从外达,否则呃逆连连,势必内陷。
嘱服1剂后,脉沉以起,淡黄少津之苔已转润,神色亦稍振。将前方之参须、附片各改为6g,再服1剂后,阴象已退。方用:
服完2剂,病愈。
此案系古稀之年,阳虚之体,正气不固,御邪抗病能力低下,外邪乘虚入侵。病之初起,切忌寒凉,否则气机闭塞,郁不开则邪不达,邪气每易内逼深入,变生危证。王老用参、附扶正温阳,且中阳斡旋,托邪气外达,故首剂即效。
(任何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