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简介
王乐匋(1921〜),安徽中医学院教授,著名中医学家。处理外感病,无论是一本张仲景的六经分证学说,还是遵法后世的卫气营血学说,顾护阴津阳气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而阳厥、阴厥之辨,实为首要。病情趋于危重阶段,这两个截然相反的变局,如果一旦误诊,处理不当,则变化莫测。
前辈医家多认为阴厥阳厥不能相互转化。如清·喻昌《寓意草》中曾认为:“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然而临床实际,却并非如此,景岳对此分析比较客观。认为,阴厥一证,如果全无阳证阳脉,虽属险候,一般辨识尚不难,要注意的反而是阳厥。阳厥,一须与阴厥相鉴别,再就是阳厥并不是没有向阴厥转化的可能。因病在阳经,而中阳素虚,或寒凉攻伐太过,使正气不能托邪。这样,在病位上虽属阳经,却已经有阴经证候的成分了,如果辨不细,仓卒投药,则疗热未已,寒从内生。所以,四肢为诸阳之本,即使已有烦渴胀实等证,而脉弱沉细,复见厥逆,纵然尚有若干热象,亦须考虑其人阳气之不足,故凡虚人感邪,亦不可拘定于先有头痛发热等症,而以“传经属热”一语印定眼目。
结合临床实际来看,阳厥常与闭证伴随而至,而阳厥实为脱之先兆,故景岳所说的阳厥转阴,实际提示了闭证可以向脱证转化这可能。这种论点,不断为后之治温者所证实。例如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便立“邪陷正虚内闭外脱例”,“热深阳郁外闭内脱例”。吴鞠通论温热,于下焦篇亦有“痉厥神昏,舌短烦躁,手少阴证未罢者,先予牛黄紫雪辈,开窍搜邪,再与复脉汤存阴”之文,均示人以邪气内陷,正气不支,可以由闭证而转脱。此时治法,于开闭之同时,须兼固脱,单从一方面考虑不够全面。
早年行医乡里,该地区为一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所治病人,每多脾肾之阳不足,即患感证,亦不典型,往往虚实相杂,从而认识到张景岳等之说确有其实践意义。师其意而创立一些邪正合治或寒温并用之方,往往取效。先辈于回阳之中必佐阴药,摄阴之内必顾阳气,其立法之巧思,足以启发后之学者。
仅就常用于临床者举数方如下:
1.加减回阳急救汤
此方适用于温邪内陷,伤及真阴而肾阳不振,无以托邪外出者。
2.加味固汗屏风散
此方适用于表阳不固,以致自汗欲脱者。如神识不清,可于方内酌加六神丸10粒,甚则《局方》至宝丹。
3.通变叶氏加减复脉汤
此方适用于温邪深入下焦,真阴耗伤,神昏气竭,并时时欲脱者。
4.加减龙牡复脉汤
此方适用于邪入下焦,下汲真阴,真元内耗,致厥喘并至,脉见结代者。倘真阴虚极,可酌加生鳖甲15g,生龟板24g。神志仍迷者,可酌加《局方》至宝丹。
以上数方之运用,总的须考虑邪正之盛衰,阴津阳气耗伤之对比,至于典型之阳厥与阴厥,则仲景、天士诸方俱在,可供临证之抉择。
例1章某,女,40岁,5月22日初诊。
患者于月之初旬起病,初起呕逆泄泻,继则寒热交作,曾就附近一医服藿香正气、三仁汤等剂,而热恋不退。延至诊时,呕泻已不作,口渴喜热饮,时时躁烦,而四末厥逆,面赤戴阳,神识时明时昧,舌色红,尤如涂朱,并不干燥,脉来濡细少神。此由患者中阳不振,正气不能托邪,龙相之火,飞越于上,以此致之,是乃由阳转阴,由实转虚之局。其舌赤如涂朱者,岂所谓肾水凌心,逼其心阳外越之故欤?拟陶氏加减回阳急救方,加入龙牡潜阳之剂,以冀弋护为幸。
23日复诊,前方服1剂后,神识渐清,面部阳色亦退,已不烦躁,四末厥逆渐温,舌色仍红,脉濡弱,本原意出入,再进一筹。
24日复诊,前方服1剂后,厥逆已回,神识亦清,舌红并不如涂朱之状,拟予益胃阴以善其后。
例2患者冯某,男,52岁。
以旅馆为业,春月患感,留恋匝月,病情反复。至诊时,患者神昏气弱,四肢厥逆,舌质红而兼干枯之象,脉来濡细少神,而时时作呕,大有厥哕并见之势。此由病久正虚,真阴大耗,未足以抗邪之故。拟予加减龙牡复脉,参以开窍之至宝丹,以为手足厥阴之治疗方案。
上方连服2剂,厥逆之危局已大见好转,神志亦清,乃于原方去至宝丹,嘱其再服2剂。至诊时,病家忽告以清晨微微怕寒,继则通体觉寒,然视其神志尚清,并不烦躁,大似欲作战汗之象。乃嘱病者安舒静卧,于前方去阿胶、鸡子黄、磁石、牡蛎、玳瑁,加入橘白6g,生谷芽30g,再进1剂。至当日下午,病者果见通体微微汗出,而颈项胸腹之部尽透。次晨仍以前方出入,益其胃气,顾其气阴,而告病愈。此病例说明,病至下焦,正气未复,亦有从战汗而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