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解为主,参用六法

名医简介

钱远铭(1923〜),湖北中医研究院研究员。

在温热病治疗过程中,除应通晓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充分运用前人经验进行辨证施治外,还必须针对温热病来势凶猛、变化迅速的特点,总结一套执简驭繁,易于掌握,行之有效的治疗大法和注意要点,方能胸有成竹,把握病机,应付自如,取得满意疗效。否则,胸无成法,遇事茫然,朝方夕改,寅定卯移,未有不失败者。因此,总结出治疗温热病的六法三要点。

参用六法

一般来说,温热病的基点是建立在一个“热”字上,因而治疗大法就必须建立在一个“清”字上。实践证明,所有温热病患者多在清法的基础上取得疗效。然清法不是单一的运用,而是在清法基础上分为清解、清透、清化、清利、清下、清补六法,根据病情变化,随机应用,取得疗效,其具体应用如下:

—、清解法

即清热解毒法。用连翘、金银花、黄连、黄芩、板蓝根、鱼腥草、野菊花为基本方药。凡一切温热病证,不论其早、中、晚期,皆以其为必用之品(此可根据病情选用其中数种),然后根据病情发展和变化,加用以下五种方法投治。

二、清透法

即清热透邪法。凡热病初起阶段,兼有发热恶寒,脉浮,舌苔薄白或薄黄者,为温热病兼有卫表之证。除用上述“清解法”方药外,加入荆芥、薄荷、竹叶、柴胡、青蒿等以宣表透达为治。不论其早、中、晚期,只要有恶寒一证存在,则清透之法必不可少,或全用,或选用一二种,可据病情决定。此即遵守前人“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之明训。

三、清化法

即清热化浊法。指温热病过程中,兼有咳喘痰多,胸脘满闷,便塘尿浊,舌苔滑腻,痰湿内蕴者,可于“清解法”中加入半夏、瓜蒌、枳实、橘红、藿香、厚朴花、川贝、芦根、冬瓜仁之属,取其芳香化浊,涤痰除秽为治。

四、清利法

即清热利湿法。指温热病过程中,兼有尿频、尿急、尿痛,下肢浮肿,黄疸,小便不利,舌苔滑腻或黄腻者,为热中夹湿,湿热下注之候。可于“清解法”中加入车前草、茵陈蒿、白茅根、泽泻、木通、土茯苓、虎杖之属,以清热利湿,分消湿浊为治。

五、清下法

即清热通下法。指温热病过程中,热邪化燥,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大便粘臭;或邪热炎上,头痛,眼赤,口舌灼痛,诸火在上,单用清解法而不能取效者。可于“清解法”中,加入大黄、芒硝,取其釜底抽薪、清泄邪热为法。在温热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密切注视患者大便情况和舌苔变化。只要大便三五天不解而舌上出现黄苔者,便可抓住可下之机,当即立断,往往一下之后,其妙无穷。绝不要徘徊坐待,错失病机,延误病情。古云:六经实热,独取阳明。即此谓也。

六、清补法

即清热补养法。凡温热病经过一个时期发热消耗以后,往往出现两种可能性:一是热后伤阴,症见潮热盗汗,卧不安神,口干舌红或绛,苔少或无苔,应在“清解法”中加入生地、玄参、麦冬、丹皮、赤芍等以清热养阴为法;一是热病后气阴两伤,症见面色萎黄,或见㿠白,自汗盗汗,口干欲饮,神疲气怯,舌淡少苔,或淡嫩无苔,可于“清解法”中加入太子参(西洋参尤妙)、黄芪、生地、麦冬、莲肉、百合等以清补气阴为法。

以上六法,相互之间有机结合,不可孤立看待。尤以清解一法,在每一个温热病患者中贯彻始终,不可因用其他五法而轻易放弃清解法;更不可以认为病情已经好转,放弃清解,而贸然改用单一补养之法,以致温热之邪死灰复燃,更难图治。只要掌握病情,辨证施治,自能运用自如,收效良好,切勿以其浅近而忽之。

治温三要

六法既备,还不是取得疗效的终点,更须注重以下三个要点,方能达到预期效果。否则,功亏一篑,半途而废,仍难取得相应疗效。其具体如下:

其一,注重舌诊:随着清代温热学派的崛起,舌诊在温热病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到极为重要的地位。即如温热派之大师们,几乎都是依靠舌诊来作为诊断和预后依据。因此,在温热病运用六法过程中,应特别密切注视舌的变化。一般来说,舌诊分舌质与舌苔两部分。舌质代表正气一面,舌苔代表邪气一面。因此,观察舌质的变化,便可测知正气之盛衰;观察舌苔的变化,便可测知邪气之进退。温热病一般是邪气为患,邪正斗争是疾病发生、发展、终结的全过程,因而祛邪与扶正是温热病两种对立统一的治疗手段。什么场合祛邪,什么场合扶正?最可靠的依据便是严密观察舌苔、舌质的变化而作决定。大凡起病以后,舌质不发生特殊变化,而舌苔由薄而厚,由少而多,由假而真,不论其苔色如何,其主要病机在于邪气一面,治疗大法,宜以祛邪为主。若舌质无大变化,而舌苔由厚而薄,由多而少,由真而假者,则为邪气逐步消退,病情向愈的表现。反之,若舌苔始终不退,而舌质出现特殊变化,或绛或紫,或胖或瘦,或枯萎无色,则属邪气不减,正气又处于衰败之地。治疗大法,扶正祛邪,两不可少。若舌苔虽然逐步消退,或光或剥,而舌质又出现或锋或紫,或枯萎无色,则属于邪退正衰之候,病情不仅未减,而且到了严重阶段。治疗大法,必须把扶正放在主要地位。这一舌诊运用规律,必须严格掌握,才能正确地把握病机,运用六法,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各随其所宜而投之。

其二,坚持方药:温热病虽有来热凶猛,变化迅速之特点,但也不是变化莫测,穷于应付。一病上手,必须首先明确诊断,拟定方药。一经定方定药以后,只要病情没有大的改变,必须坚持不变,直至取得相应疗效为止。绝不可求效太急,朝方夕改,寅定卯移,驯至寒热温凉杂投,攻补和解并施,徬徨终日,茫无法度,最后丧失信心,治疗失败。须知方药虽然切中病情,而对邪热炽甚之患者,非一时可以产生药力,须达到一定时间方能出现疗效。古人所谓“覆杯即安”,“立竿见影”之说,只不过是文字上的渲染而已。作为一个医生,须要讲求实际,不可把疗效建立在超限度的基础上,以致求效心切,欲速反而不达。经过长期的临床验证,许多严重病例,在守方守药坚持不变的基础上获得最后成功。

其三,保足剂量:温热病属于急症范畴,一般剂量宜大,采取打歼灭战方法,迅速扫除病根为止。如内科之大叶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外科之急腹症等,均需采取大剂量方药,一日2剂,甚则一日3剂,做到4〜6小时服药1次(夜间也要服药),保证药物到手到口,才能取得疗效。否则,虽立法处方正确,坚持不变,而剂量达不到要求,仍然是以无效告终。此外还必须注意患者胃纳如何,若胃气已衰,饮食少进,药更难服。主观上以求速效,客观上不能接受,势必造成相反的结果。此时应根据具体症情采取措施:一是放小剂量,逐步打开局面,抓住时机,建立疗效;一是放大剂量,先煎去渣,进行浓缩,分次少服,既能解决服药困难,又能达到预期目的。同时还有许多患者,一病之后,饮食且难下咽,服药更感难下。特别是许多泌尿系感染患者和胆系感染患者,原本已有恶心呕吐之症状,服药则更是不易,往往给临床用药造成极大困难。在主持中医治疗急症病房的过程中,经过多方摸索,终于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止吐方法。用生姜不拘多少,洗净、捣烂,用纱布挤压取汁候用(暑天则放置冰箱内,以免变质),每于服药时加入生姜汁1〜2ml,和匀冲服。与此同时,用1寸长毫针刺人一侧内关(男左女右),得气后留针半小时,不必中途捻转。对服药呕吐,或原本有呕吐患者,开始服药,剂量宜小,逐次增加以便适应。生姜止吐,古有明训,但生姜不能与其他药物同煎,煎则气味挥发,止吐作用减弱,必须生捣自然汁,临时冲服,方可服效。

总之,温热病属于急症范畴,利在速战,时间就是生命,争取得一分时间,就是争取得一分胜利。处方立法,既要果断,又要坚定不移,切不可筑室道旁,议论纷纷而无主见。上述六法三要点,乃是从长期临床实践和与疾病斗争中总结的经验结晶。方法简便而得其要领,行之有效而不务空言,诚能掌握运用,当收事半功倍之效,勿以简易而忽之。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卷》
2
本条ID:15036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