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重清解,大剂方建功

名医简介

李翼农(1890〜1984),原东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李老潜心研究温热病,认为温热病虽系伤寒理论的发展,但它已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治疗经验。他推崇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和王孟英的丰富经验。李老辨证严谨,用药大剂,常谓“重证非大剂不为功”。如李老会诊一极重型“乙脑”病人张某,17岁,高热、昏迷、抽搐,发病已14天,主诊医生用清瘟败毒饮,其中石膏已用至100g,而病情并无好转。李老认为,诊断、辨证、用药均无误,只是剂量还不够大。建议石膏用至250〜500g,于是将原方的石膏用至180g,病人服后微汗出,热渐退,继续原方5剂,热退渐清,后随证加减,病人痊愈出院。

李老在治疗温病时,还有选择地采用民间有效验方,以作辅助治疗。如洗浴助邪外达;睡鲜蕉叶,抱井水泡浸的冬瓜以解暑;用塘底竹清热等等民间的土方,以提高疗效。

“春温”一证中,李老尤重视“伏气”一环。认为“春温伏气”,极易化火,迅速传营而神昏、谵语、舌光绛、脉细数,多出现营阴受损,故救阴当为急务。此时必须以病重药重为原则。往往石膏用100g,玄参、麦冬用50g。并注意观察,若见舌上复有津液,则为阴液获救的依据,旋即撤去滋腻之品。

“热闭血络”一证,李老有深刻体会。他认为此病多由暑邪外侵,发热恶寒而单用清气分之药则热不退,或误认为营热而用清营之药则热更加,或以冷水浸布覆于胸膈之际而求一快。凡此种种,皆寒凉闭邪,血脉为暑热所凝结,是谓热闭血络。此证多因治暑热外侵时,单用清气热而未加香薷、桂枝等表解药配合,致寒凉闭邪,犹如闭门留贼,伤戕真气,引热内陷。其三焦之阳气为寒凝而郁遏,疏泄之功闭塞,邪热无从外泄。李老经验,细诊其脉,浮濡而数,重按细而涩数。此时宜用清热活血之品,务使邪从里透出外,方可救。常用西红花、冬瓜仁两药。谓西红花其味苦寒而芳香特甚,能活血而解血络之凝结;冬瓜仁甘淡最能活血,解血凝亦其特长。又佐以归尾、赤芍行血活血,亦为治血热内结之良药。例如治叶某,男,42岁,因暑月患身热,寒热如疟,渴饮不已,汗出不止,曾用白虎汤、羚犀清营、凉膈之类,热稍减而烦躁不宁,舌干绛,脉浮濡数,重按细而涩数。病热日见严重,请李老诊治。李老断为热闭血络,处方:

西红花(-)10g、赤芍10g、当归尾10g、丝瓜络10g、麦冬10g、小生地10g、枳壳10g、冬瓜仁25g、黄连6g、法半夏6g。

投之即效,安然静卧,醒来诸症霍然。再以生地、玄参、麦冬、白芍、丹参、梨干、冬瓜仁养液和阴;三以洋参、茯神、生地、玄参、麦冬、玉竹、山药补气生津。连服3剂病得痊愈。冬瓜汁1杯(和服)。用8碗水煎成5碗,频频与饮,是日得泻十余次,下脓血黄黑便一痰盂之多,腹痛锐减,身热退。此证前后共用硝黄斤余,只数日病由危转安。

李老认为时令有春、夏、秋、冬之分,气候有温、热、湿、燥、寒之别,它们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关系极大。以麻疹为例,春令气温而生发,麻毒多兼温邪夹风,其性极易散发宣透,治疗上清透解毒为主,透发升泄之药不宜过多,其病应天时而发,预后多良;夏季出麻,必兼火邪,升泄透发之剂极为禁忌,必当清热泻火,解毒达邪为治,严防麻毒与火邪相搏而射肺,引起肺炎喘重证。长夏盛湿,黄梅阴雨,若出麻疹,芳香辟秽,不可忽视,常以藿香、佩兰、沉香等燃点于屋内,以助辟秽、胜湿、透邪。秋为肃杀干燥时令,气候风高气燥,若患麻疹,每属燥邪,清热解毒透疹方中必加润燥之品,以防燥邪伤肺,喘咳难愈。冬令严寒而潜藏,若患麻疹,外兼寒邪,极宜透发宣泄,常以升麻葛根汤加垂丝柳、浮萍为主方,必待麻点布满头面红润,才用清热解毒透邪之剂。

麻疹热毒壅盛,常合并肺炎。喘咳鼻煽,麻色红紫,宜清热解毒、透邪以开内闭,育阴生津,托麻毒外出,多用化斑汤加升麻、茜草根、紫草、红花。

麻疹内陷险证,疹出不透,神色昏沉,烦躁喘急鼻煽,高热引饮,舌质甚黑,水洗不红。当用薄荷30g,煎水热洗多次,若舌红者乃有生机,用川红花、桃仁、赤芍、当归、丹参、丹皮各6g,犀角3g,生地15g。兼用太乙玉枢丹3g、徐徐磨水与服。

有俗称“白面麻”者,乃元虚正亏,血虚不能外荣,麻出即收。宜用补虚活血以促外荣,扶元透解,使内陷之邪得升得透。用加味补中益气汤(高丽参、白术、当归、陈皮、黄芪、升麻、柴胡、茜草根、红花、浮萍、甘草)。

条目信息
1
摘自《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外感卷》
2
本条ID:150359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